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 > 第309章 田园的生机:打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9章 田园的生机:打造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蘑菇屋”的修缮工程接近尾声,屋舍的骨架与魂灵已然重塑。但杜仲基清楚,一个真正的“家”,尤其是一个旨在“回归生活本真”的家,绝不能只是一个精致的空壳。它的生命力,必须源于持续流动的、可感知的“生活流”。而这个“流”的源头,就在于屋外那片土地,以及即将入住这个家的“新成员”们。于是,一场更具挑战性的“创造”开始了——为蘑菇屋打造一个真实可运作、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

杜仲基给团队下达的指令,比修缮房屋时更加“不近人情”:“所有的一切,必须是‘活’的,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我们不是在布景,我们是在真正地开始一段田园生活的前期准备。”

开辟田地:从“纸上规划”到“脚下泥土”

修缮房屋的老匠人们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几位被请来的、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当地老农。杜仲基没有拿着图纸指挥,而是虚心地请教他们:“这块地,这个时候,种什么最合适?怎么摆弄,才能有收成?”

“这块地朝阳,土质不错,就是有点板结,得先深翻,下点底肥。”老农抓起一把土,捻了捻,笃定地说。

于是,规划中的“玉米地”和“西瓜田”,不再是效果图上的色块。团队成员们,包括几位年轻编导,纷纷卷起裤脚,走下田埂,在老农的指导下,用最原始的铁锹和锄头,开始了真正的开垦。深翻、耙平、起垄……几天下来,人人腰酸背痛,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看着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一垄垄整齐、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田地时,一种奇特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种子是杜仲基亲自去镇上种子站买的,挑的是最当季、最普通的品种。他坚持:“不要什么新奇特的观赏品种,就要农家人常种的、最‘接地气’的。”玉米种子、西瓜苗、还有几畦随手点下的青菜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撒进温润的土壤里。这不是象征性的种植,这是寄予了未来餐桌上“一道菜”的真实希望。 每天清晨,都会有负责的同事跑去田边,看看种子有没有发芽,泥土是否干涸,那种期盼的心情,与真正的农人无异。

引入“家员”:从“道具”到“家人”

与此同时,院落的角落也开始热闹起来。木工师傅按照杜仲基“不要崭新,要像用了很多年”的要求,用旧木料搭起了一个结实的鸡窝。鸡窝刚完工,村里的大婶就挎着竹篮送来了一群半大的土鸡,毛色鲜亮,叽叽喳喳,瞬间给院子带来了盎然的生机。

“这几只母鸡正当年,好好喂,很快就能下蛋了。”大婶热心地传授着喂食的诀窍。杜仲基认真地记下,转头就对生活制片说:“听到没?以后鸡蛋能不能吃到,就看你们喂养得用不用心了。它们不是道具,是咱们家的‘蛋罐子’。”

紧接着,小小的羊圈也落成了。两只雪白的小羊羔被牵进院子,怯生生地“咩咩”叫着,清澈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新家。孩子们(团队里的年轻人)立刻被吸引,争先恐后地去割最嫩的青草来喂它们。杜仲基站在一旁,叮嘱道:“轻点,别吓着它们。让它们慢慢熟悉这里,熟悉我们。”

院子里那几棵原有的果树旁,又新移栽了几株不同季节结果的树苗。杜仲基亲自选的位置,确保它们能晒到足够的太阳。“今年也许吃不上,但明年、后年,来这里的人,就能摘到自家的果子了。”他想得很远。

建立规则:让“生活”自然流淌

杜仲基为这个初具规模的小生态系统定下了“家规”:

1. 禁止“表演性”劳作: 种地、喂鸡、放羊,都必须是因为“需要”——地里的草长了才去除,鸡饿了才喂,羊圈脏了才清理。不能为了镜头好看而刻意安排。

2. 接纳“不完美”: 允许玉米长得稀稀拉拉,允许西瓜可能被虫咬,允许鸡某天不下蛋。“失控”和“意外”,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3. 全员参与: 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制片,轮到自己值班,就要真的去挑水、喂鸡、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只有创造者自己先沉浸其中,才能记录出最打动人的细节。

夕阳下,杜仲基站在修缮一新的屋檐下,望着眼前的一切:新垦的田地里,嫩绿的幼苗已破土而出,在晚风中微微颤抖;鸡群在窝边悠闲地啄食;小羊偎在母羊身边;炊烟从土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空气中混合着新翻的泥土味、青草香和隐约的饭菜香。

这里不再是一个拍摄场地,它是一个正在呼吸、生长、等待着家人归来的“家”。所有的准备,都不是为了“开机”那一刻,而是为了让生活本身,在镜头打开之前,就已经在这里真实地、温暖地流动起来。

《向往生活》最坚实的基石,在这一锄一镐、一砖一瓦的真诚准备中,被彻底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