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综艺之王:从导演开始 > 第310章 寻找“孩子”之眼:纯真的刘先华(华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0章 寻找“孩子”之眼:纯真的刘先华(华华)

“磨姑屋”这个“家”的骨架与血脉已日渐丰满,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屋舍,生机勃勃的田垄动物,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静待“家人”的入住。杜仲基心中规划的“家庭图谱”里,何灵是温润的“家长”,黄垒是沉稳的“主人”,还缺一抹最灵动的色彩——“孩子”的角色。这个“孩子”,并非指年龄,而是一种心性,是未被过度雕琢的纯真,是对世界保持笨拙又热烈的好奇,是能毫无保留地投入并享受简单快乐的能力。

选角团队提供了长长一串名单,多是当下炙手可可热的年轻偶像,颜值出众,综艺感强。但杜仲基翻阅着资料,眉头却微微蹙起。这些年轻人很好,但眼神里或多或少带着经过市场打磨的精致与警觉,一种“知道镜头在哪”的熟练感。这与他想要的、那种能带着观众重新“发现”田园乐趣的“赤子之眼”,相去甚远。

就在筛选近乎陷入僵局时,一份看似不那么“主流”的资料,跳入了杜仲基的眼帘——刘先华(华华)。一个在海外出道、以音乐才华闻名的年轻人。资料视频里,他拉小提琴时神情专注如艺术家,但放下乐器后,笑容却有种毫无杂质的灿烂,说话带着点懵懂的直率,反应常常慢半拍,会因一点小事开心得手舞足蹈,被粉丝戏称为“人工傻白甜”。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引起了杜仲基的兴趣。他调看了华华有限的几次综艺露面片段,一个画面定格在他那里:华华在路边看到一只蜗牛,竟能蹲下来好奇地观察十几分钟,还试图用蹩脚的中文跟它聊天。那种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忽略周遭环境的专注和天真,让杜仲基心中一动。

他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个年轻人。没有选择正式的会议室,杜仲基将见面安排在了自己那间种满花草的郊外住所院子里。

华华到来时,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背着小提琴盒,见到杜仲基,他恭恭敬敬地鞠躬,喊了一声“杜导”,抬起头时,眼神清澈得像山涧的溪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更多的是纯粹的好奇。他完全不像个见惯大场面的明星,更像一个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的、有点忐忑的好学生。

杜仲基给他泡了茶,没有寒暄,而是指着院子里一畦刚冒出嫩芽的青菜,随口问:“认识那是什么菜吗?”

华华凑过去,仔细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老实回答:“不认识……但是,它们从土里这样钻出来,好厉害啊!”他的语气里没有丝毫尴尬,只有发自内心的惊叹。

这个反应,让杜仲基嘴角微微上扬。他接着描述《向往生活》的构想:“我们找一个村子,有个老院子,自己种地,做饭,喂小动物。没有任务,就是过日子。你觉得怎么样?”

华华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像是听到了世界上最棒的主意,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真的吗?就像……就像小时候回外婆家一样?”他语速加快,带着兴奋,“我可以学种菜吗?我可以喂小鸡吗?我还会劈柴!我在国外露营时学过!”他边说边比划,那种毫无保留的、近乎本能的向往,没有丝毫表演痕迹。

杜仲基没有打断他,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年轻人因为一个“设想”而激动得脸颊发红。华华絮絮叨叨地说起在国外练习生时,最想念的就是那种“有烟火气”的生活,说看到杜导描述的院子,就觉得“心里很安静,很舒服”。

“但是,”杜仲基话锋一转,略带考验地问,“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累,要真的干农活,会晒黑,会弄脏手,也没有漂亮的舞台和灯光。而且,节目很‘慢’,可能没有你之前参加的节目那么‘热闹’。”

华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眼神坚定:“我不怕!我觉得那种流汗的感觉,比站在舞台上更真实!热闹是给别人看的,舒服是自己的!”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而且……我有时候是有点傻乎乎的,反应慢,可能还会做错事……杜导,您不介意吗?”

杜仲基看着他,终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要找的,不就是这种不畏惧展露“笨拙”、甚至珍视这份“笨拙”的纯粹吗?华华的“傻气”,不是无知,而是一种对复杂世界的简单解读,是一种信任他人、善待万物的善良本能。这正是浮躁时代里,最稀缺、也最治愈的力量。

“不介意,”杜仲基肯定地回答,语气温和而笃定,“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份‘傻气’和‘认真’。我们需要一双像你这样的眼睛,去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最简单朴素的快乐。”

会谈结束时,华华几乎是蹦跳着离开的,走了几步又跑回来,对着杜仲基郑重其事地保证:“杜导!我一定会好好表现的!我会努力干活,好好跟何老师黄老师学习!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

望着那个充满活力的、逐渐远去的背影,杜仲基知道,他找到了。刘先华,就是那块浑然天成的璞玉,他的加入,将为“蘑菇屋”带来最珍贵的不设防的欢笑、笨拙却真诚的努力,以及一种能融化一切隔阂的温暖阳光。

“孩子”的眼睛,找到了。这个“家”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