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消融,汴河解冻,又是一年万物复苏时。韩府清晖院内,墨兰的生活看似依旧循着往日的轨迹,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于无声处布下的种子,正在悄然汲取养分,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
一、 兰台深耕 育才为本
墨兰对麾下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更精细、更有针对性的阶段。
她让文姑娘开始接触更复杂的契约文书拟定,甚至暗中研读《宋刑统》中关于商事诉讼的条款,培养其处理法律纠纷的能力。
吴娘子则被要求学习更系统的仓储管理与物流调度知识,墨兰将自己整理的一些简易的“流水记账法”和“货品周转率”概念传授给她,让她能更科学地管理日益庞大的南北货流通。
对于苏娘子,墨兰则鼓励她不仅关注绸缎本身,更要留意京城乃至宫廷的服饰风尚变化,尝试建立一个小型的“时尚信息库”,并开始物色和培养有设计天赋的绣娘或画师。
此外,一个更为隐秘的计划也在酝酿。墨兰通过吴娘子,物色了几个家世清白、身手不错但因伤退役或因故离开军营的低阶武官或军汉,以“护卫商队”、“看守仓库”的名义,给予优厚的待遇,将他们悄然纳入自己的体系。她不要求他们立刻成为私人武装,而是先作为一支可靠的护卫力量,保护产业和关键人员的安全,并在必要时执行一些特殊的护送或调查任务。这是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长远投资。
二、 资本暗涌 根基渐厚
产业的利润持续稳定地流入墨兰的私库。她并未将这些财富用于奢侈享受,而是进行了审慎的再投资和储备。
一部分继续投入现有产业的扩张和升级,例如扩大“清韵斋”的刻印能力,尝试印制一些科举范文集或畅销话本;支持“惠丰号”开辟利润更丰厚的海外香料或药材渠道。
另一部分,则被她悄然兑换成易于储存和运输的金银、以及一些价值稳定的古玩玉器,分散秘藏。这是为可能的“未来”准备的启动资金。
同时,她也开始留意汴京城外,距离运河或官道不远、易于掌控的田庄或小型坞堡的信息。这些不动产,在太平年月是稳定的财源,在动荡时期,则可能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基地。她现在不急于购买,只是默默收集信息,评估价值,等待合适的时机。
三、 信息织网 脉络渐清
那本蓝皮册子愈发厚重,记录的内容也更为系统。墨兰不再满足于零碎的信息,开始尝试梳理信息之间的关联。
她将朝中官员的升迁贬谪、各派系的明争暗斗,与市井物价的浮动、漕运粮食的增减、乃至边境传来的零星战报相互印证,试图拼凑出更宏观的图景。
她特别留意韩络偶尔透露的翰林院动态、以及通过各府女眷听闻的宫中琐事。这些信息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预示着风向的转变。
这张信息网络,如今不仅为她商业决策提供参考,更成为她感知时局变化的“触角”,让她能比大多数人更早地察觉到潜流的方向。
四、 贤名远播 以待天时
对外,墨兰依旧是那个温婉识趣、乐善好施的韩二夫人。慈幼堂的善举经过一个冬天的发酵,名声愈发响亮,连宫中都有所耳闻。在一次宫宴上,某位太妃还特意向韩太夫人问起此事,让韩家面上颇有光彩。
她与张桂芬的交往也愈发自然。借着探讨马球、品评衣饰的机会,两人关系愈发亲近。张桂芬欣赏墨兰的沉静与智慧,墨兰则看重张桂芬背后的英国公府能量及其爽朗真诚的性情。这份友谊,是她打入顶级勋贵圈子的重要纽带。
在各府宴席上,她依旧保持低调,但分量却悄然加重。当夫人们议论朝政或家事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安静聆听的她,似乎想从她沉静的神色中寻得一丝认同或启示。
墨兰深知,韩络的仕途是关键。她不动声色地利用自己的人脉和信息,为丈夫铺路。例如,在得知某位学士偏爱某种古籍后,她会“恰好”让韩络在合适的场合提及相关的独到见解;或是提前获悉某些无关紧要却显勤勉的差事,鼓励韩络主动请缨。她的辅助,如春风化雨,不留痕迹。
五、 静观风云 播种未来
春日暖阳下,墨兰抱着牙牙学语的韩嘉,在庭院中看着新移栽的几株兰草。孩子伸出小手,试图触摸兰叶,墨兰轻轻握住他的小手,低语道:“嘉儿,你看,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我们只需静静生长,积蓄力量,待时而动。”
她所有的布局——人才的培养、资本的积累、信息的收集、名声的营造——都像是在精心播种。她并不急于立刻看到收获,也清楚在帝都汴京,天子脚下,任何过界的野心都是取死之道。她需要的,是“影响力”而非“控制力”,是“潜力”而非“实力”。
她在等待,等待韩络外放地方、能独当一面的那天,或是等待天下有变、秩序重整的时机。到那时,今日默默播下的所有这些种子,才会真正破土而出,展现出惊人的力量。
此刻,她只需继续做那个沉静、贤德、无可挑剔的韩二夫人,于静水深流之下,悄然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未来。春播一粒籽,静待秋收时。
---
(第41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