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岁寒知柏 暗香浮动
腊月将尽,年关的气息日渐浓郁。汴京城内各府都在忙着洒扫庭除、准备年礼,韩府也不例外。墨兰协助长嫂李氏打理庶务,将一应年节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条,既不喧宾夺主,又处处周全,连一向严苛的韩太夫人也挑不出错处。
一、 年礼节礼 兰心独运
年礼往来,最是考验人情练达。墨兰亲自拟定了各府年礼单子,既不显奢靡,又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亲疏远近。
送往永昌伯爵府的,是一套她让文姑娘从“清韵斋”精心挑选的前朝碑拓,正合老伯爵的雅好;给通政司参议夫人备下的,则是“锦云轩”新到的江南软缎,颜色花样都是参议夫人素日偏爱的沉静色调;至于英国公府张桂芬处,除了一些上等药材补品,墨兰还特意加了一副精致的马鞍配件——既不贵重得惹眼,又显出了对她个人喜好的了解与尊重。
而收到别府送来的年礼,墨兰也必亲自过目,斟酌回礼。她让周雪娘专门备了一本册子,记录各府年礼的轻重厚薄,以及往来人情脉络。这些看似繁琐的礼节,在她手中,却成了巩固关系、梳理人脉的绝佳机会。
二、 慈幼温情 寒冬暖意
年关将至,墨兰心中最挂念的,还是外城慈幼堂的那些孩子。她吩咐吴娘子从“惠丰号”调拨了足够的米面粮油、肉食菜蔬,又让苏娘子赶制了一批厚实的棉衣,亲自带着几个可靠的仆妇,趁着雪霁天晴,前往慈幼堂。
孩子们见到她,虽有些拘谨,眼神里却充满了孺慕与欢喜。他们穿着干净暖和的新衣,小脸也圆润了些,正在老秀才的带领下,朗朗诵读《百家姓》。朗朗书声回荡在修缮一新的院落里,驱散了冬日的严寒。
墨兰查看了他们的住处、饭食,又考校了几个年纪稍大孩子认的字,见他们竟能磕磕绊绊地读下简单的告示,心中颇感欣慰。她勉励了老秀才和两位管理妇人,额外给了丰厚的年赏,嘱咐他们好生过年。
离开时,一个约莫七八岁、原本最为胆怯沉默的小女孩,悄悄跑到她面前,将一枚自己编的、略显粗糙的平安结塞到她手里,细声说:“给夫人……平安。” 墨兰接过那枚带着孩子体温的平安结,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动。她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
三、 产业盘整 静待春来
年关也是盘账之时。文、吴、苏三位管事将一年的账册整理得清清楚楚,送至墨兰面前。抛开各项开支和预留的发展资金,纯利竟比去年翻了一倍有余。尤其是“锦云轩”,因着英国公府的订单和随之而来的名声,利润最为可观。
墨兰并未将利润尽数收入囊中。她拿出相当一部分,作为额外的花红分给三位管事和店中得力的伙计仆役,又拨出一笔钱,用于来年扩大“清韵斋”的规模,以及支持“惠丰号”尝试开拓至北地的商路。
她与三位管事进行了一次长谈,肯定她们一年的辛劳,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共同商议了来年的发展方略。她鼓励她们大胆去做,若有难处,她自会支持。三位管事如今对她已是心悦诚服,感激之余,更是铆足了干劲。
四、 深院夜话 夫妻同心
除夕守岁,韩府一家团聚。席间自是热闹非凡。韩太夫人看着儿孙绕膝,满堂和气,心中欢喜,对操持家务的李氏和沉稳得体的墨兰都夸赞了几句。
夜深人散,墨兰与韩络回到清晖院。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更显得室内温暖静谧。韩络饮了些酒,面上带着微醺,看着灯下妻子沉静的容颜,忽然感慨道:“夫人这一年,辛苦了。内外操持,教养嘉儿,还办了慈幼堂那样的善举。为夫……心中感念。”
墨兰为他斟上一杯醒酒茶,微笑道:“夫君言重了。这些都是妾身分内之事。能得夫君与母亲认可,能为这个家尽一份心力,妾身心中亦是安稳满足。”
夫妻二人看着摇篮中熟睡的韩嘉,又说了些闲话。韩络提及开春后翰林院可能有的变动,虽语焉不详,但墨兰已从中听出些风向。她并未深问,只温言劝他早些安歇。
独自坐在妆台前,卸下钗环,墨兰望着镜中的自己。这一年,她看似循规蹈矩,安于内宅,实则在外开拓了产业,建立了独特的人脉网络,更播下了慈幼堂这颗蕴含着未来无限可能的种子。她的根基,在无声无息中,又扎实了许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这汴京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岁末,墨兰如同庭中那株耐寒的柏树,沉静地积蓄着力量,枝叶间已隐隐透出即将萌发的春意,暗香浮动,静待风来。
(第41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