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的清晨,海风裹着淡淡的咸意,吹醒了热闹的渔村。贝雕灯笼节的主会场就设在海边的广场上,一夜之间,数百盏贝雕灯笼已经挂满了广场的长廊——有陈师傅带领徒弟做的“海底世界”灯笼,贝壳拼成的热带鱼在灯光下泛着微光;有孙爷爷绣了流苏的“花鸟灯笼”,丝线随风轻轻晃动;还有张奶奶贴了剪纸的“海浪灯笼”,红纸剪的海鸥仿佛要从灯笼上飞出来。
苏晚和林晓刚走到广场,就看到吴叔带着几个徒弟在摆月饼摊。摊位上,刚烤好的贝纹月饼冒着热气,旁边的展示架上还摆着刻有皮影、秦绣纹样的模具,吸引了不少早起的游客驻足。“苏丫头,你看这贝纹月饼,咬一口全是海的味道!”吴叔拿起一块月饼递过来,“今早我特意多烤了两箱,一会儿给来参加灯笼节的手艺人都尝尝。”
不远处,夏冉正带着学生们给灯笼挂二维码牌。“每个灯笼上都有专属二维码,游客扫码就能看灯笼的制作故事,还能进入元宇宙‘云放灯’场景。”夏冉举着手机展示,“昨晚林晓姐调试完线上平台,已经有上千人预约了云放灯,还有西安的周师傅说,要在元宇宙里同步挂皮影灯笼呢!”
上午九点,贝雕灯笼节正式开幕。市文化馆的王馆长特意赶来,站在主舞台上笑着说:“今天,咱们不仅要赏贝雕灯笼、品非遗美食,还要欢迎新加入‘非遗手艺人联盟’的朋友——有做海岛竹编的李师傅,有做渔绳结的赵阿姨,还有从福建赶来的漆艺手艺人郑师傅!”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李师傅拿着一把竹编小篮走上台,激动地说:“我做竹编三十多年,以前总担心这手艺传不下去,现在加入联盟,能和孙爷爷学刺绣、和陈师傅学贝雕,以后还要把竹编和这些手艺结合,做新的文创!”
开幕式结束后,广场上的活动立刻热闹起来。贝雕体验区里,陈师傅手把手教游客打磨贝壳,一个小女孩拿着磨好的贝片,认真地拼着小灯笼;刺绣区里,孙爷爷教大家绣简单的海浪纹样,不少游客把绣好的布片做成了钥匙扣;剪纸区里,张奶奶的剪刀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剪出一串带着贝纹的窗花,分给围在身边的孩子。
最热闹的还要数元宇宙体验区。游客们戴着VR眼镜,进入虚拟的“海岛非遗街”——可以在虚拟工坊里跟着陈师傅学做贝雕灯笼,在虚拟月饼铺里用吴叔的模具做月饼,还能和西安的周师傅“隔空合作”,在皮影灯笼上贴上自己剪的窗花。“我刚才在元宇宙里和福建的郑师傅学了漆艺,还把自己做的贝雕灯笼涂成了红色!”一个年轻游客摘下VR眼镜,兴奋地和同伴分享。
中午时分,广场上飘起了美食的香气。吴叔的月饼摊前排起了长队,旁边的渔绳结体验区里,赵阿姨用渔绳结编了小螃蟹挂饰,和游客交换月饼;李师傅则用竹编做了小篮子,装着贝雕小摆件送给新认识的手艺人。“以前咱们各做各的,现在聚在一起,手艺能换着学,还能一起做新东西,这才是传承的样子!”赵阿姨拿着刚换的月饼,笑得合不拢嘴。
下午,联盟召开了一场临时交流会。新加入的手艺人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手艺故事,讨论接下来的合作计划。福建的郑师傅拿出自己做的漆艺盘子,说:“我想和陈师傅合作,在贝雕灯笼上刷漆,让颜色更鲜亮,保存时间更久;还想和吴叔合作,把漆艺纹样刻在月饼模具上,让美食也有艺术感。”
海岛竹编的李师傅也接着说:“我计划用竹编做贝雕灯笼的骨架,比木头更轻便,还能编出更复杂的花纹。孙爷爷要是愿意,咱们还能在竹编上绣上花纹,做竹编刺绣包。”
苏晚把大家的想法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笑着说:“咱们接下来可以成立‘跨手艺合作小组’,比如贝雕+漆艺、竹编+刺绣,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文创项目,联盟会帮大家对接材料、推广作品。林晓还会在元宇宙馆里给每个合作项目开专属展区,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创新成果。”
林晓立刻打开电脑,展示了刚设计好的“跨手艺合作展区”界面:“大家看,这里可以上传合作项目的设计图、制作过程视频,游客还能预约体验课,跟着两个手艺人一起学手艺。比如想学家贝雕漆艺,就能同时预约陈师傅和郑师傅的线上教学。”
交流会结束时,夕阳已经西斜。陈师傅提议大家一起去海边放灯笼,“咱们把今天新做的灯笼都点亮,再同步到元宇宙里,让线上线下的人一起过节!”
傍晚的海边,数百盏贝雕灯笼同时亮起,暖黄的灯光映在海面上,随着波浪轻轻晃动,像是撒了一地的星星。游客们和手艺人一起,把灯笼挂在长廊上,有的还在灯笼上写下自己的非遗心愿——“希望竹编手艺能传到更远的地方”“想学会贝雕和漆艺的结合”“期待下次联盟的聚会”。
林晓打开元宇宙线上平台,屏幕上,全国各地的用户都在同步挂虚拟灯笼,西安的皮影灯笼、四川的蜀绣剪纸灯笼、江南的刺绣灯笼,和洞头的贝雕灯笼一起,在虚拟海面上连成一片。“你们看,线上已经有五千多人参与云放灯了!”林晓兴奋地说,“还有人留言说,明年要亲自来洞头参加灯笼节。”
苏晚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从梧桐巷的记忆馆,到温州大学的校园课堂,再到洞头的海边广场,联盟的手艺人越来越多,非遗的故事也越传越远。她转头看向身边的孙爷爷、张奶奶、吴叔、陈师傅,还有新加入的李师傅、赵阿姨、郑师傅,笑着说:“咱们的联盟,就像这贝雕灯笼,每一片贝壳都是一个手艺,每一盏灯都是一个约定,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更远的路。”
夜色渐深,海风依旧温柔,贝雕灯笼的光芒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大家坐在海边,吃着吴叔做的贝纹月饼,聊着接下来的计划——下个月去福建学漆艺,下个月在校园里办跨手艺文创展,年底还要办一场全国非遗手作市集。
苏晚知道,贝雕灯笼节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联盟新旅程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手艺要传承,更多的合作要开展,更多的故事要讲述。但只要这些热爱非遗的人聚在一起,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拥抱未来,非遗的光芒就会永远明亮,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也照亮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