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62章 竹丝牵漆韵,市集筹备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2章 竹丝牵漆韵,市集筹备忙

贝雕灯笼节落幕的次日清晨,洞头的海风还带着灯笼暖光的余温,苏晚的笔记本上已记满了新的待办事项。刚吃完吴叔送来的热乎贝纹月饼,李师傅就扛着一捆青竹敲开了民宿的门,竹节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苏丫头,你看这批竹料!”李师傅把青竹靠在墙边,指尖摩挲着光滑的竹身,“我今早去后山竹林挑的,韧性足、纹路细,正适合做贝雕灯笼的骨架。就是我琢磨着,要和郑师傅的漆艺搭,骨架得再编得精巧些,你帮我看看这图样成不成?”他掏出叠得整齐的画纸,上面画着缠枝纹、海浪纹两种竹编骨架设计,线条旁还标注着贝雕贴片的预留位置。

苏晚刚接过画纸,门外就传来郑师傅的声音。他提着两个漆艺托盘走进来,托盘里盛着朱红、镙钿色两种漆料,还有几片刷过底漆的贝壳样品。“李师傅来得早!我把昨天说的漆料带来了,你看这贝壳刷上镙钿漆,再嵌进竹编骨架里,会不会更显亮?”郑师傅拿起贝壳样品递给两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漆面上,泛出细碎的珠光。

三人围坐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调整设计——李师傅提议把竹编骨架的网格改得更密,方便固定贝壳;郑师傅说可以在竹丝边缘刷一层淡金漆,中和贝壳的冷光;苏晚则拿出平板,调出元宇宙展区的界面:“等样品做好,咱们先在虚拟展区挂出来征集意见,上次云放灯的用户里,好多人都问文创啥时候上线呢。”

正讨论着,林晓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赶来,屏幕上是“全国非遗手作市集”的初步方案。“咱们年底的市集,已经联系上十个省市的非遗手艺人了!西安的周师傅说要带皮影摆件来,四川的蜀绣张姐还想和孙爷爷合作做刺绣挂毯。”林晓指着方案里的“跨手艺体验区”,“这里可以设六个合作展位,正好放咱们贝雕+漆艺、竹编+刺绣这些项目的成品和体验工具。”

“那得赶紧把样品做出来!”吴叔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端着一碟刚烤好的迷你贝纹月饼,“我也琢磨着,要把郑师傅的漆艺纹样刻进新的月饼模具里,市集上搞个‘非遗美食体验’,让大家既能看手艺,又能尝味道。”

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几天,民宿的小院成了临时工坊。李师傅坐在竹椅上剖竹丝,青竹在他手里变成细如发丝的竹条;郑师傅蹲在石桌上调漆,朱红漆里加了少量贝壳粉,刷在竹编骨架上格外温润;苏晚和林晓则忙着整理手艺人的资料,给每个合作项目做宣传卡片。

孙爷爷和张奶奶也常来帮忙。孙爷爷戴着老花镜,在竹编骨架上绣海浪纹,丝线穿过竹丝的缝隙,竟比在布上绣更显灵动;张奶奶则剪了一批贝纹剪纸,贴在漆好的贝壳上,让原本素净的贝雕多了几分热闹。“等市集的时候,咱们再教游客剪贝纹、绣竹丝,让大家也试试跨手艺的乐趣。”张奶奶把剪好的剪纸分给众人,眼里满是期待。

这天下午,第一批贝雕漆艺竹编灯笼做好了。竹编的骨架轻巧通透,朱红漆面上嵌着镙钿色的贝壳,贝壳上还贴着张奶奶剪的小海鸥剪纸,孙爷爷绣的海浪纹绕在竹丝边缘,远远看去,像一盏会讲故事的灯笼。林晓立刻把灯笼放进元宇宙展区,没过半小时,就有不少用户留言——“太好看了!市集一定要带这个!”“想报名学竹编漆艺!”“能不能先预售一批?”

“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苏晚看着留言,笑得眼睛都弯了,“咱们再赶制二十个样品,下个月去福建学漆艺的时候带过去,让郑师傅的徒弟也帮忙做,争取市集前能做出一百个。”

夕阳西下时,大家坐在小院里,看着挂在晾衣绳上的灯笼,风一吹,灯笼轻轻晃动,竹丝和贝壳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吴叔拿出新烤的漆纹月饼,分给众人:“你们尝尝,这模具刻了郑师傅的缠枝纹,烤出来的月饼也带着手艺味儿!”

苏晚咬了一口月饼,甜香里混着淡淡的漆木香气,再抬头看看眼前的灯笼、身边的手艺人,忽然觉得,这忙碌的日子格外踏实。她掏出笔记本,在“待办事项”后面又加了一行:“联系福建漆艺工坊,确定下月学习时间”。

夜色渐浓,小院里的灯亮了起来,映着灯笼上的贝纹、竹丝和绣线。林晓还在电脑前和西安的周师傅视频,商量市集上皮影灯笼的摆放位置;李师傅和郑师傅则在讨论要不要给竹编骨架加个提手,方便游客携带;孙爷爷和张奶奶坐在一旁,小声聊着要给市集准备多少剪纸和刺绣材料。

苏晚靠在门框上,听着大家的讨论声,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距离全国非遗手作市集还有三个多月,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只要这群热爱非遗的人在一起,再繁琐的准备也会变成有趣的旅程。就像这盏刚做好的灯笼,竹丝、漆料、贝壳、剪纸、刺绣,每一样手艺单独看都很精彩,聚在一起,却能生出更动人的光芒。

晚风拂过小院,带着远处海浪的声音,也带着灯笼的微光。苏晚轻轻合上笔记本,心里已经开始想象市集的样子——全国各地的手艺人聚在一起,展示着各自的手艺,游客们拿着竹编漆艺灯笼,吃着贝纹月饼,跟着学剪纸、绣竹丝,元宇宙展区里还有更多人在线上同步参与……

她知道,这趟非遗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大家手牵手、心连心,用匠心守护传统,用创新连接未来,就一定能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美,让更多手艺找到新的传承之路。而这盏小小的贝雕漆艺竹编灯笼,就是这段新旅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