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60章 洞头潮起迎匠客,贝雕灯明续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0章 洞头潮起迎匠客,贝雕灯明续新篇

梧桐巷的晨雾还没完全褪去,记忆馆门口就停着一辆满载行囊的面包车。苏晚、林晓、孙爷爷、张奶奶和吴叔正忙着把刺绣材料、剪纸工具、月饼模具搬上车,夏冉则抱着一摞“非遗手艺人联盟”的宣传册,蹦蹦跳跳地跑过来:“都装好了吗?陈师傅刚才发消息说,洞头的潮水今天涨得正好,咱们到的时候能赶上他出海捡贝料呢!”

“快上车吧,别让老陈等急了。”吴叔拍了拍手上的面粉,他昨晚特意烤了两箱槐花纹月饼,想让洞头的手艺人尝尝梧桐巷的味道。孙爷爷则小心翼翼地把刚绣好的“贝雕花鸟”抱枕放进布包,笑着说:“这抱枕给陈师傅带过去,算是咱们联盟的见面礼,也盼着他的贝雕能和咱们的刺绣多些碰撞。”

车子驶离梧桐巷,一路向海边进发。窗外的景色渐渐从青瓦白墙变成碧海蓝天,林晓抱着笔记本电脑,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动:“我已经把元宇宙馆的‘洞头贝雕专区’初步搭好了,等会儿到了陈师傅的工坊,咱们就把他的贝雕作品扫描建模,再加上他捡贝、雕贝的过程视频,游客就能在虚拟场景里‘跟着陈师傅学贝雕’了。”

张奶奶从布包里掏出一叠红纸,趁着车程剪起了灯笼纹样:“我剪些海浪、海鸥、渔火的图案,到时候贴在贝雕灯笼上,让剪纸和贝雕凑个‘海陆相融’的热闹。”苏晚则翻看着陈师傅发来的“贝雕灯笼节”筹备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贝雕原料挑选、灯笼骨架制作、线上联动放灯流程”,她在旁边批注道:“新增‘非遗手作体验区’,安排吴叔教做贝雕花纹月饼,张奶奶教剪灯笼剪纸。”

三个小时后,车子终于抵达洞头码头。远远就看到陈师傅穿着蓝布衫,站在码头的礁石旁挥手,他身后跟着几个年轻徒弟,手里举着写有“欢迎联盟家人”的贝雕牌子。“可把你们盼来了!”陈师傅快步迎上来,握住孙爷爷的手,“我这几天特意去海边捡了些彩贝,质地比之前的还好,正等着大家一起琢磨新花样呢。”

跟着陈师傅走进他的贝雕工坊,一股海腥气混着木料的清香扑面而来。工坊的墙上挂满了贝雕作品:有的是栩栩如生的“八仙过海”,有的是玲珑剔透的“海底世界”,还有的是融入了现代元素的“海岛日出”。几个徒弟正围着一张大木桌,用刻刀细细打磨着贝片,看到苏晚等人进来,立刻放下工具围了过来。

“孙爷爷,您的刺绣针法我早就想学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徒弟凑到孙爷爷身边,指着墙上的贝雕“牡丹”,“您看能不能用刺绣给这牡丹加些叶脉,让它更鲜活?”孙爷爷笑着点头:“当然行,咱们可以把贝雕做花瓣,刺绣做花叶,再配上张奶奶的剪纸花边,肯定好看。”

吴叔则被墙角的一堆贝雕废料吸引了:“这些碎贝片扔了可惜,我能不能用它们做月饼模具的纹样?把贝纹刻在模具上,烤出来的月饼既有海味,又有非遗味。”陈师傅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我这就让徒弟把碎贝片分类整理,你随时用。”

林晓则拉着陈师傅,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元宇宙场景:“陈师傅,您看这个虚拟工坊,游客可以在这里模拟捡贝、雕贝,还能把自己做的贝雕作品生成数字藏品。咱们还能把‘贝雕灯笼节’的现场同步到线上,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云放灯’。”陈师傅看着屏幕上飘动的虚拟贝雕灯笼,连连赞叹:“这数字技术真神奇,以后咱们的贝雕再也不愁没人看了!”

当天下午,联盟的手艺人就和洞头的徒弟们忙了起来。孙爷爷带着徒弟们在贝雕作品上补绣花叶,张奶奶教大家剪海浪纹样的剪纸,吴叔则拿着刻刀,在木模具上雕刻贝纹,苏晚和林晓则忙着拍摄他们创作的过程,准备上传到联盟线上平台。

傍晚时分,陈师傅带着大家来到海边。夕阳把海面染成了金红色,渔船归航的汽笛声此起彼伏。“明天咱们就去捡贝料,早上的潮水退得浅,能捡到最好的彩贝。”陈师傅指着远处的礁石,“那边的礁石缝里,常有带着紫纹、金纹的贝壳,做贝雕灯笼的灯罩最合适。”

夏冉兴奋地捡起一块贝壳,对着夕阳看了看:“我要把捡到的贝壳都做成书签,上面印上联盟的二维码,送给来灯笼节的游客。”苏晚笑着说:“那咱们明天分工合作,男生捡贝料,女生整理贝壳,晚上就在工坊里赶制贝雕灯笼。”

夜色降临,洞头的渔村亮起了点点渔火。贝雕工坊里依旧灯火通明,孙爷爷还在给贝雕“仙鹤”绣翅膀,张奶奶的剪刀在红纸上翻飞,剪出一只只展翅的海鸥,吴叔的刻刀在模具上刻出细密的贝纹,林晓则在电脑前调试着元宇宙“云放灯”的程序。陈师傅给大家端来刚煮好的海鲜粥,笑着说:“咱们这是‘以海为媒,以艺会友’,这联盟的日子,过得比海鲜还鲜呢!”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跟着陈师傅来到海边捡贝料。潮水退去后,沙滩上布满了五颜六色的贝壳,有的像扇子,有的像星星,还有的像小小的摇篮。吴叔弯腰捡起一块带金纹的贝壳,高兴地说:“这块好!刻在月饼模具上,肯定像撒了金粉一样好看。”张奶奶则捡起一堆小巧的白贝壳,计划用它们做剪纸的点缀。

上午的阳光渐渐升高,大家抱着满满一筐贝壳回到工坊,立刻投入到贝雕灯笼的制作中。陈师傅教大家把贝壳打磨成薄片,再按照设计好的图案拼接成灯笼灯罩;孙爷爷在灯罩边缘绣上细密的流苏;张奶奶把剪好的海浪剪纸贴在灯笼骨架上;吴叔则用新刻的贝纹模具,烤出了一炉带着海味的月饼。

林晓则忙着把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上传到联盟线上平台。视频刚发出去,就收到了不少留言:“好想去洞头捡贝壳!”“贝雕灯笼也太好看了,求购买链接!”“下个月的灯笼节,我一定到现场!”看着这些留言,苏晚笑着说:“咱们的联盟就像这贝雕灯笼,越拼越亮,越传越远。”

距离“贝雕灯笼节”还有三天,工坊里的贝雕灯笼已经堆成了小山。有融入刺绣的“花鸟灯笼”,有贴着剪纸的“海浪灯笼”,还有印着月饼纹样的“团圆灯笼”。陈师傅看着这些与众不同的灯笼,感慨地说:“以前我做贝雕,总觉得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够了,现在才知道,和大家一起创新,非遗才能活得更精彩。”

苏晚拿起一个刚做好的“联盟灯笼”,灯罩上拼接着西安皮影纹样的贝壳、四川蜀绣剪纸的花边、江南刺绣的流苏,她笑着说:“这灯笼就是咱们联盟的缩影,各地的非遗聚在一起,才成了最亮眼的风景。接下来,咱们还要把‘贝雕灯笼节’办得热热闹闹,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仅在巷子里、在校园里,还在这碧海蓝天下。”

夜色渐浓,贝雕工坊的灯光依旧明亮。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和刻刀打磨贝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非遗与大海的故事,也像是在期待着“贝雕灯笼节”的到来。苏晚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非遗之约,又将在洞头的潮声里,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