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启明法典》引发的朝堂余震还没完全平息,沈清辞又把一份《关于成立皇家科学院及鼓励格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章程,甩到了那群刚缓过一口气的老臣面前。

(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也得跟上!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老祖宗……呃,未来的老祖宗说得对!)

朝堂上,果然又是一片哗然。

“陛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不错,可……可设立专门的‘科学院’,将那些匠户、方士之流拔擢为官,与士大夫同列?这……这成何体统!” 一位掌管礼仪的老臣痛心疾首,仿佛沈清辞不是在搞发明创造,而是在往清流朝臣里掺沙子。

(匠户方士怎么了?搁现代那可都是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才!国之瑰宝!)

沈清辞懒得再跟他们车轱辘话来回说,直接祭出杀手锏:“体统?能让亩产增加三成的农具,算不算体统?能让军队传递消息快上十倍的装置,算不算体统?能让天下寒士更容易读到书的技艺,算不算体统?”她目光扫过众人,“若有人能造出利国利民之物,朕不吝封侯赏爵!皇家科学院,唯才是举,不问出身!此事,无需再议!”

萧绝照例在她身侧,如同定海神针般沉默而立,只是那眼神淡淡一扫,所有还想哔哔的老臣都自觉地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很好,物理(眼神)说服永远是最有效的。)

皇家科学院很快在西苑挂牌成立。沈清辞亲自题写匾额,并从内帑拨出巨额资金作为研发经费,还设立了专利制度和成果奖励机制(KpI考核的变种)。消息传出,民间那些原本被视为“奇技淫巧”的能工巧匠、善于格物的读书人,甚至一些懂点炼丹原理的方士,都激动了。机会!这是跨越阶层、青史留名的机会啊!

一时间,通往京城的路上的,除了求学的士子,还多了许多背着古怪工具、揣着奇思妙想图纸的“科技工作者”。

科学院的进展,快得让沈清辞都有些惊喜。

首先突破的是活字印刷术。一个原是刻书匠出身的老先生,在沈清辞“单个字模,重复使用”的点拨下(沈清辞: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带着几个徒弟埋头苦干数月,终于用胶泥烧制出了第一套完整的常用字模。当第一张字迹清晰、排版整齐的《千字文》试印出来时,整个科学院都沸腾了。

沈清辞拿着那张还带着墨香的纸,激动地拍了拍老先生的肩膀:“好!太好了!王老先生,您这可是功德无量啊!立刻规模化生产字模,优先印刷《启明法典》和蒙学读物,务必要让书籍的价格打下来!”

(知识垄断是封建统治的基石?不,我现在要用知识大爆炸把它炸穿!)

紧接着,一个原本喜欢鼓捣风水罗盘的落魄书生,在研究了沈清辞提供的“磁石指向性”和“水浮法”的粗略原理后(沈清辞:感谢初中物理),捣鼓出了改良版的指南针。不仅指针更稳定,还加上了精确的方位刻度盘,甚至尝试用油脂悬浮替代水浮,减少颠簸影响。

萧绝拿到第一个样品后,在沙盘上摆弄了片刻,眼中精光一闪:“可用于行军、航海。” 他立刻下令,军工坊优先批量生产,配备给精锐部队和即将远航的官方船队。

(军事科技升级,点亮航海技术,双倍快乐!)

其他的成果也层出不穷:水力驱动的新式织机,效率提升了数倍;改良的龙骨水车,灌溉面积大增;甚至还有个老木匠,根据沈清辞描述的“轴承”概念,弄出了简化版的滚柱,用在马车轴上,大大减少了摩擦和损耗……

沈清辞定期巡视科学院,看着那些埋头苦干、眼睛发亮的研究员们,感觉自己像个天使投资人,正在疯狂孵化一个个潜力无限的初创项目。

(这投资回报率,比上辈子搞风投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当然,守旧势力的阻挠从未停止。不是暗中讥讽科学院“靡费钱粮,尽出些无用之物”,就是试图在原材料供应上卡脖子,或者散播“奇技淫巧,动摇国本”的流言。

对此,沈清辞的应对简单粗暴。

她直接在《京报》上开辟了“科学院成果展示”专栏,详细介绍每一项新发明的作用和带来的好处。当老百姓得知有新农具可以让自己种地更省力,有新织布机可以让布匹更便宜,有新水车可以灌溉更多田地时,那些流言不攻自破。同时,萧绝手下的“暗影”也没闲着,几个跳得最欢、试图在背后使绊子的官员,很快就被查出不法之事,要么丢官罢职,要么流放千里。

(舆论高地要占领,物理清除也不能手软。)

这一日,沈清辞和萧绝带着三个孩子,微服参观科学院最新建成的水力驱动工坊。巨大的水轮哗啦啦转动,通过一系列齿轮和连杆,带动着好几台织机和碾磨同时工作,场面颇为壮观。

萧玥看得目瞪口呆,拍手叫好:“哇!好厉害!它自己会动!”

萧珩则若有所思:“此物借用水力,可节省大量人力,若推广开来,于国于民大有裨益。”

萧念紧紧拉着沈清辞的手,有些害怕又有些好奇地看着那轰隆作响的机器,眉心金印微微闪烁。

沈清辞笑着对孩子们说:“看到了吗?这就是知识和技术的力量。它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这时,科学院的负责人,那位最初研究活字印刷的王老先生,激动地捧着一本刚刚装订好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跑来:“陛下!太上皇!您看!这是用活字印刷术刊印的第一批《启明法典》!成本只有手抄的十分之一!”

沈清辞接过那本制作精良、字迹清晰的法典,心中感慨万千。她将法典递给萧绝一本,自己拿着一本,对孩子们,也是对在场的所有人说:

“法的精神,需要传播。科技的力量,在于应用。从今日起,我大晟不仅要依法治国,更要靠科技强国!”

萧绝翻看着手中的法典,又抬眼看了看那轰鸣的工坊,目光最后落在沈清辞自信飞扬的侧脸上。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将那本法典,郑重地收了起来。

(嗯,自家媳妇搞出来的东西,必须收藏一份。)

离开科学院时,夕阳西下。沈清辞看着远处仍在辛勤工作的研究员们,以及更远处炊烟袅袅、逐渐亮起灯火的京城,对身边的萧绝低声道:

“有时候觉得,像是在做一个无比真实的梦。把另一个世界的种子,撒在这片土地上,看着它们发芽、生长。”

萧绝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坚定。

“是真的。”

是啊,是真的。一个由她亲手参与塑造的,法治、开放、并开始拥抱科技的“启明盛世”,正在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