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活字印刷机日夜不停地吞吐着墨香,如同给大晟的文化引擎装上了涡轮增压。书籍的价格以自由落体的速度下跌,曾经被世家大族束之高阁、引以为傲的典籍,如今连寻常殷实人家咬咬牙也能给书房添上几本。知识,这玩意儿一旦开始普及,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爆炸性的。

民间私塾和书院如同后者春笋般冒了出来,更引人注目的是,专门面向女子的学堂也开始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出现。虽然规模不大,教的也多是《女诫》《内训》的改良版(加入了基础算学和律法常识),外加琴棋书画,但这扇门,终究是被撬开了一条缝。

(很好,基础教育普及率+1,女性扫盲班正式上线!)

而文化领域,更是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诗词歌赋不再只是士大夫阶层伤春悲秋、言志抒怀的专利,市井间也开始流传朗朗上口的俚曲和小调。戏曲班子不再只演那几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戏,开始尝试改编一些新出的、情节曲折的话本小说。

说到小说,那更是开启了井喷模式。得益于印刷成本降低和识字率(尤其是女性识字率)的缓慢提升,各种题材的话本小说充斥着书坊。有写江湖侠客快意恩仇的,有写精怪狐仙缠绵悱恻的,甚至还有胆大的,影射朝堂新政,写寒门学子与世家小姐冲破阻碍,共同支持女帝改革的话本,居然也卖得不错。

(看来人民群众对八卦和爽文的需求,古今皆然。这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啊!)

其中最让保守派瞠目结舌、捶胸顿足的,是京城里悄然兴起的“女子文学沙龙”。最初只是几个志趣相投的官家小姐、富商夫人聚在一起,品评一下新出的诗词,交换一下各自淘到的话本。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一些因为女科而声名鹊起的才女,甚至少数胆大的官宦千金也加入进来。

她们不再局限于吟风弄月,开始大胆地品评时政,讨论《启明法典》中关于女子权益的条款,交流管理家业、经营田庄的心得。地点有时在某位夫人的别院,有时甚至在京城新开的、允许女客进入的“清音茶馆”包间里。

(好家伙,这不就是古代的线下读书分享会+女性论坛吗?)

消息传到宫里,沈清辞乐了,私下对萧绝吐槽:“看见没?这就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里有点闲钱,识得几个字,自然就想追求点精神生活和社会认同了。”

萧绝正在看北境送来的军报,头也没抬:“嗯。吵。”

沈清辞:“……你这是嫌她们吵,还是嫌那些弹劾她们‘牝鸡司晨’、‘伤风败俗’的老家伙们吵?”

萧绝放下军报,瞥了她一眼:“都有。”

(行吧,您老真是简洁有力。)

保守派的攻击自然不会缺席。以陈尚书为首的几位老臣,再次涕泪交加地出现在太极殿,痛心疾首地控诉女子沙龙“不守妇道”、“妄议朝政”、“混淆视听”,甚至有御史声称在某沙龙外听到了“大逆不道”的言论,请求陛下下旨取缔,严惩组织者。

沈清辞听着下面声泪俱下的表演,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给他们递个手帕。她等他们哭诉完了,才慢悠悠地开口:

“诸位爱卿,女子相聚,谈论诗词,交流持家心得,有何不可?莫非我大晟律法,规定了女子不得出门,不得交友,不得开口说话?”

陈尚书激动道:“陛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聚在一起,非议朝政,成何体统!”

“非议朝政?”沈清辞挑眉,“陈爱卿倒是说说,她们非议了哪条朝政?是反对《启明法典》了,还是质疑西北战事了?若有真凭实据,朕立刻命人查办。若只是空口白牙,捕风捉影……陈爱卿,你身为礼部尚书,当知诬告反坐之理。”

陈尚书顿时语塞,他哪有什么真凭实据,不过是听家中女眷议论,加上自己的想象罢了。

沈清辞语气转冷:“朕推行新政,开设女科,便是要让天下人,无论男女,皆能尽其才。女子读书明理,能持家,能兴业,于国于家皆是好事。只要不违律法,不伤风化,她们想聚在一起说说话,探讨些学问,朕觉得,甚好。”

她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倒是诸位,与其整日盯着女子们的茶会说了什么,不如多想想如何落实新政,造福百姓。”

萧绝适时地轻咳一声,目光如冰刃般掠过那几个还想说话的御史,那几人瞬间如同被掐住脖子的公鸡,偃旗息鼓。

(夫妻混合双打,效果卓着。)

退朝后,沈清辞非但没有打压女子沙龙,反而通过《京报》放出风声,肯定了女子求学、交流的正当性,甚至还让宫廷印书馆挑选了几部文笔优美、内容积极的话本小说出版,算是官方默许甚至隐隐鼓励。

这一下,女子沙龙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风气逐渐从京城向周边州县扩散。虽然过程中难免有些鱼龙混杂,或者出现一些过于激进(以当时眼光看)的言论,但整体上,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正在慢慢形成。

几天后,沈清辞甚至在御花园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宫廷诗会,邀请了几位在京中有才名的官家女子和女科中表现优异者。席间,她们不拘礼节,赏花作诗,谈论诗词歌赋,也聊起女子学堂的见闻。沈清辞偶尔插几句现代文艺评论的观点,听得那些才女们美目异彩连连,只觉得陛下见解独到,深不可测。

萧绝被沈清辞硬拉来“镇场子”,他全程坐在一旁喝茶,面无表情地看着一群莺莺燕燕吟诗作对,内心大概在计算着这场合的安全漏洞和撤离路线。

诗会间隙,沈清辞凑到他身边,低声笑道:“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也挺有意思的?比看那些老头子吵架强吧?”

萧绝放下茶杯,看了她一眼,又看了看那边正在为一首诗的用典争论得面红耳赤的两位才女,给出了八字评价:“聒噪。但,比朝堂顺眼。”

沈清辞噗嗤笑了。能让这位大爷觉得比朝堂顺眼,已经是极高的评价了。

文化繁荣的浪潮,裹挟着新思想、新风气,冲击着旧有的观念和秩序。沈清辞站在潮头,一边享受着这亲手推动的变革,一边警惕着水下可能存在的暗礁。

她知道,文化的解放,往往比经济和法律的变革更加深刻,也更容易引发反弹。但看着那些女子眼中绽放出的、不同于以往依附顺从的光彩,她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很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