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任务接近尾声的系统提示,让“忠犬联盟”四位核心成员在感慨之余,萌生了一个温暖的想法——列出各自藏在心底的“人生清单”,以公益为底色,四人结伴逐一完成。这份清单没有惊天动地的目标,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彼此的陪伴与对公益的延续:一起重走公益初心之路、合作创作一件非遗传世作品、为乡村儿童打造“梦想书房”、完成一次公益主题旅行。与忠犬们并肩完成清单的过程,成为主线任务最温暖的收尾,也让五年的公益情谊沉淀为一辈子的羁绊。
清单第一站:重走初心之路,回望来时温暖
四人的“人生清单”首项,是重走五年前公益起步的初心之路——四川羌寨。那里是他们第一次携手开展非遗公益课堂的地方,也是“让非遗活下去”的初心萌芽之地。
再次踏上羌寨的石板路,熟悉的碉楼、悠扬的羌笛、绣着羊角花纹的羌绣服饰,瞬间唤醒了五年前的记忆。“还记得第一次来,我们扛着非遗材料包走了三小时山路,累得满头大汗,却被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治愈了。”沈亦舟指着路边的老槐树说道,五年前他们就是在这棵树下,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羌绣体验课。
此次重走,他们不仅带着最新的非遗教材与健康公益包,更带着“回访成长”的心愿。当年的留守儿童卓玛,如今已是羌绣非遗传承人,她带着自己的徒弟们,在村口迎接四人的到来。“陈曦姐姐、林老师,谢谢你们当年的鼓励,我现在能教更多人羌绣了!”卓玛激动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眼中满是自信。四人跟着卓玛走进新建成的羌绣工坊,看着墙上挂满的青少年羌绣作品,心中满是欣慰。
在羌寨小学,他们与孩子们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初心课”。陈曦分享了基金会成立之初的艰难:“当年我们只有四个人、几千元资金,却想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孩子们的热爱给了我们坚持的勇气。”苏医生带着孩子们做非遗健身操,林砚舟教大家编织“初心书签”,沈亦舟则用相机记录下一张张笑脸。临走时,四人与孩子们约定:“每年都来看看你们,见证你们的成长与羌绣的传承。”
重走初心之路,没有繁琐的流程,只有纯粹的陪伴与回望。看着羌寨的变化、孩子们的成长、非遗的延续,四人更加明白:公益的初心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长久的坚守与陪伴。“这条路我们走了五年,未来还要一直走下去。”陈曦说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清单第二站:共创非遗传世品,凝聚匠心与情谊
林砚舟的人生清单里,藏着一个“与伙伴们共创一件非遗传世作品”的心愿。四位核心成员各有专长,陈曦擅长统筹设计,苏医生懂健康养生,沈亦舟熟悉市场需求,林砚舟则是非遗匠人,四人决定合作打造一件“健康非遗”主题传世品——竹编羌绣合璧的“微光屏风”。
屏风的创作过程,充满了默契与碰撞。林砚舟负责竹编框架的设计与制作,选用三年生的楠竹,经过泡、晒、劈、磨等多道工序,编织出疏密有致的竹编纹理,寓意“微光汇聚”;陈曦结合非遗文化与公益故事,在屏风上设计了四大主题图案:羌寨晨曦、竹乡童趣、乡村义诊、公益同行,每一幅图案都承载着五年的公益记忆;苏医生则在图案中融入健康元素,如将颈椎康复动作、护眼绿植等巧妙设计进花纹中,让屏风兼具美观与健康寓意;沈亦舟负责收集志愿者与受助群体的手写祝福,将这些温暖的文字用微雕工艺刻在竹编纹理中,让屏风成为“有故事的作品”。
创作过程中,四人常常在非遗工坊加班到深夜。林砚舟教大家劈竹丝、编花纹,陈曦为图案细节反复打磨,苏医生耐心调整健康元素的呈现方式,沈亦舟则忙着整理收集来的祝福。“以前都是各自专注自己的领域,没想到合作创作这么有意义。”苏医生看着手中略显笨拙的竹编半成品,笑着说道。沈亦舟则调侃:“林老师的要求也太高了,一根竹丝编歪了都要拆了重编,不愧是匠人。”
历经三个月的打磨,“微光屏风”终于完成。屏风高两米,宽三米,竹编框架温润坚韧,羌绣图案色彩明艳,微雕的祝福文字若隐若现,兼具非遗韵味、健康理念与公益温度。四人站在屏风前,合影留念,林砚舟感慨道:“这件作品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四人的匠心与情谊的结晶,更是五年公益之路的见证。”未来,这件屏风将捐赠给公益博物馆,让更多人透过它,感受非遗的魅力与公益的温暖。
清单第三站:打造“梦想书房”,点亮乡村阅读梦
陈曦的人生清单里,一直有一个“为乡村儿童打造一间充满非遗韵味的梦想书房”的心愿。在重走初心之路时,她发现部分乡村学校的图书资源依然匮乏,孩子们缺乏舒适的阅读环境,于是四人决定携手,在贵州乡村小学打造一间“微光梦想书房”。
为了让书房贴合乡村儿童的需求,四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沈亦舟负责实地考察,测量场地、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喜好;陈曦统筹规划,制定书房的设计方案与图书采购清单;苏医生结合儿童健康需求,挑选适合的桌椅、护眼台灯,设计“健康阅读角”;林砚舟则带领志愿者,用竹编、羌绣等非遗手艺装饰书房,让书房充满文化韵味。
图书采购环节,四人特意挑选了适合乡村儿童的书籍:非遗文化类图书帮助孩子们了解家乡文化,科普健康类图书传递实用知识,励志故事类图书激励孩子们追梦,同时加入了1000册《微光汇聚》,让公益故事陪伴孩子们成长。林砚舟还带领志愿者,用竹编手艺制作书架、书签、阅读灯,用羌绣装饰窗帘、坐垫,让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非遗元素。“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林砚舟说道。
“微光梦想书房”揭牌当天,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兴奋地冲进书房。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图书、舒适的阅读座椅、充满童趣的非遗装饰,让孩子们目不暇接。陈曦带着孩子们开展了第一场阅读分享会,苏医生教大家“健康阅读小技巧”,林砚舟现场教孩子们制作竹编书签,沈亦舟则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阅读时的专注与笑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书房,以后我要每天都来这里看书!”一位小女孩抱着刚借来的图书,开心地说道。
看着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四人心中满是满足。“打造一间书房,或许不能改变所有,但能为孩子们点亮一盏阅读的灯,这就足够了。”陈曦说道。未来,他们计划在更多乡村学校复制“微光梦想书房”模式,让更多乡村儿童拥有舒适的阅读环境,在书籍与非遗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清单第四站:公益主题旅行,在行走中传递温暖
沈亦舟的人生清单里,藏着一次“公益主题旅行”的心愿——沿着基金会公益项目的足迹,开展一场“边走边公益”的旅行,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回访帮扶对象、收集励志故事,为公益之路增添更多温暖记忆。
四人的公益旅行路线覆盖浙江竹编之乡、内蒙古敬老院、云南漆艺工坊等八个基金会重点帮扶地区。每到一处,他们都带着简单的行囊与公益物资,深入乡村、社区,与帮扶对象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成长与变化。
在浙江竹编之乡,他们回访了留守少年陈浩。如今的陈浩已是一名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家乡教孩子们竹编,还成立了“少年竹编社”。“沈老师,当年你教我拍视频宣传竹编,现在我已经能独立运营账号,帮家乡卖出更多竹编产品了!”陈浩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短视频账号,粉丝量已突破10万。四人跟着陈浩走进竹编工坊,与孩子们一起编织竹编作品,还帮忙策划了“竹编公益直播”,一场直播就卖出了500余件竹编产品。
在内蒙古敬老院,他们带着健康公益包,为老人们做体检、教康复操。78岁的张大爷拉着苏医生的手,笑着说:“苏医生,我现在每天都按你教的方法锻炼,血压一直很稳定,还能帮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呢!”四人陪着老人们聊天、下棋,沈亦舟用相机记录下老人们的笑脸,陈曦则为敬老院捐赠了一批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健康书籍与非遗手工艺品,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
在云南漆艺工坊,他们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制作漆艺健康产品,探讨漆艺传承的新路径。“以前我们的漆艺作品主要是摆件,现在跟着你们的思路,开发了漆艺按摩板、护眼盒,销量好了很多。”传承人李师傅说道。林砚舟现场指导李师傅优化产品设计,陈曦则帮忙对接合作企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这场公益主题旅行,没有走马观花的打卡,只有深度的陪伴与切实的帮扶。四人在行走中,不仅回访了老朋友,还结识了许多新的公益伙伴,收集了数十个最新的励志故事,为《微光汇聚》续集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场旅行让我们明白,公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行走中发现需求、解决问题,让温暖持续传递。”沈亦舟说道。
清单收尾:情谊不散,公益不止
当“人生清单”的最后一项任务完成,四人坐在云南漆艺工坊的小院里,看着漫天星空,心中满是感慨与温暖。五年前,他们因公益结缘,如今不仅完成了主线任务,更实现了彼此的人生心愿,这份情谊在共同奋斗中愈发深厚。
“还记得五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为了非遗公益项目的方案争论不休,没想到现在能一起完成这么多事。”陈曦说道,眼中满是不舍与珍惜。苏医生笑着回应:“是啊,从最初的身体亮红灯,到现在的健康同行;从最初的四人小队,到现在的公益平台,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蜕变,这段经历一辈子都忘不了。”
林砚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情谊纪念册”,里面收录了五年间的合影、公益故事、手写感悟,还有这次“人生清单”的精彩瞬间。“这本纪念册,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也是公益之路的缩影。”他说道,四人在纪念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约定无论未来如何,都要坚守公益初心,常伴左右。
沈亦舟则提议:“主线任务虽然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公益之路还很长。以后每年,我们都要一起完成一件公益小事,一起更新‘人生清单’,让情谊不散,公益不止。”这个提议得到了三人的一致赞同,四人击掌为誓,让星空见证这份温暖的约定。
与忠犬们完成“人生清单”的过程,是主线任务最温暖的收尾。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成就,却满是生活的温度、情谊的厚度与公益的深度。四位核心成员在共同完成清单的过程中,不仅回望了初心、凝聚了匠心、传递了温暖,更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公益不是一时的任务,而是一辈子的事业;情谊不是短暂的陪伴,而是长久的羁绊。
当系统提示“主线任务圆满完成”的那一刻,四人没有欢呼雀跃,只有相视一笑的默契与心中的笃定。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情谊与初心,继续以“绿韵微光”为载体,让非遗之美永续流传,让公益之光照亮更多角落,让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河,温暖更多人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