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年度总结大会在非遗工坊如期举行,暖黄的灯光透过竹编屏风洒在会场,羌绣挂毯与志愿者手工制作的非遗摆件相映成趣,800名志愿者代表、受助群体代表、合作方代表齐聚一堂,空气中弥漫着温暖与庄重的气息。当陈曦站在台上,准备分享基金会年度成果时,一道只有四位核心成员能感知的柔和光点在视野中浮现,伴随着清晰的系统提示音:“主线任务‘非遗传承与乡村公益’进度98%,已达成核心目标,接近任务尾声。请完成最终收尾工作,解锁任务圆满成就。”
这道突如其来的系统提示,让四位核心成员心头一震,相视一笑间,满是感慨与欣慰。五年前,他们因不同的初心汇聚在一起,带着“让非遗活下去、让乡村好起来”的简单愿望踏上公益之路,如今回首,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健康公益+精神赋能”的特色道路,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海、温暖人心的漫长征程。
主线任务回顾:五年深耕,硕果累累
系统提示的响起,让四人不由自主地回顾起五年间的点点滴滴。主线任务启动之初,系统曾明确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抢救性保护濒危非遗技艺,建立非遗传承体系;二是助力乡村振兴,改善乡村教育、健康、经济现状;三是传递公益理念,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可持续的公益生态。五年过去,每一个目标都已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非遗传承方面,基金会已成功对接全国32项濒危非遗技艺,建立了“非遗传承人+志愿者+青少年”的三级传承体系。通过开设非遗公益课堂、举办非遗技艺大赛、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让羌绣、竹编、漆艺等传统手艺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其中,12项非遗技艺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盈利,带动200余名非遗传承人增收致富;培养了500余名“少年非遗大使”,让非遗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出版的《微光汇聚:公益路上的重生与成长》及续集,将非遗文化与公益理念传递给数百万读者,让非遗之美跨越地域传播。
林砚舟看着会场展示的非遗文创产品展区,眼中满是自豪:“五年前,很多老艺人还在为手艺无人传承而焦虑,现在我们的竹编按摩捶、羌绣护眼枕走进了千家万户,少年们带着非遗作品参加全国大赛,这正是我们当初想要的‘让非遗活下去、火起来’。”他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清晰地显示着非遗传承任务的完成数据:技艺保护率100%,传承人群增长300%,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
在乡村振兴方面,基金会的足迹遍布全国20余个省份的100个乡村,构建了“教育帮扶+健康守护+经济赋能”的乡村公益体系。在教育领域,为乡村学校捐赠非遗材料包、图书、教学设备价值超800万元,开设非遗公益课堂1200余场,惠及乡村学生5万余人;在健康领域,推行的全员健康计划不仅让800名志愿者收获健康,更将健康知识与服务带到乡村,为10万余名乡村老人提供免费体检、健康科普服务,帮助乡村建立了15个“健康服务站”;在经济领域,通过推广非遗产品、助力乡村农产品上行,带动12个乡村形成特色产业,帮助300余户乡村家庭增收。
苏医生翻看着乡村健康服务的年度报告,感慨道:“还记得第一次去贵州乡村,老人们连基础的血压测量都不方便,现在每个村都有了健康服务站,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老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这就是公益的价值所在。”数据显示,基金会帮扶的乡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下降25%,乡村学生健康达标率提升40%,乡村家庭年均增收1.2万元,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已全面达成。
在公益生态构建方面,基金会从最初的四位核心成员,发展成为拥有800名稳定志愿者、30家合作企业、50家合作公益组织的公益平台。通过“幸福分享会”“励志故事征集”“微光使者计划”等活动,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力量,让“健康公益”“双向滋养”的理念深入人心。累计收到社会捐赠超2000万元,吸引了3万余名网友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人人可公益、公益可持续”的良好生态。
沈亦舟看着会场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笑着说道:“五年前我们还在为如何招募志愿者发愁,现在不仅有退休老人、职场白领,还有大学生、企业家,公益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凝聚力正是主线任务能顺利推进的关键。”
四位核心成员深知,主线任务的接近尾声,不是终点,而是对五年深耕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志愿者的坚守、受助群体的努力、合作方的支持,以及他们四人从“单向付出”到“双向滋养”的成长蜕变。
核心成员的蜕变:从追梦人到领路人
系统提示响起的瞬间,四位核心成员的脑海中同时浮现出五年前的自己。那时的他们,带着各自的执念与梦想踏上公益之路,如今不仅实现了初心,更在岁月的磨砺中完成了自我蜕变,成为了更成熟、更有担当的公益领路人。
陈曦不再是那个只顾埋头赶路的“拼命三娘”。五年前,她带着“让非遗走出大山”的执念创立基金会,为了项目落地连续熬夜、饮食不规律,身体亮红灯后才明白“平衡”的意义。如今的她,不仅能从容统筹基金会的各项工作,更懂得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付出与滋养。她建立的“健康公益”模式,让公益人在守护他人的同时也能守护自己,让基金会的公益事业走得更稳、更远。站在台上的她,眼神坚定而温和:“五年前我以为公益是一个人的冲锋,现在才明白,公益是一群人的同行。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公益之路没有终点,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健康与热爱,与大家并肩前行。”
苏医生也不再是那个只懂“守护他人”却忽视自己的医生。作为团队中的健康专家,她曾因长期下乡服务患上颈椎问题,如今的她,不仅自身健康状况良好,更将专业的健康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公益项目。她主导的全员健康计划、乡村健康服务站建设,让健康公益惠及数万余人;她编写的健康手册、开展的健康科普讲座,让科学健康理念走进乡村、走进社区。“以前我觉得医生的责任是治病救人,现在我明白,预防为先、理念传递同样重要。”苏医生在分享中说道,她的眼中满是对公益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林砚舟从一个埋首工艺的匠人,成长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非遗传播者。五年前,他只专注于非遗工艺的研发与保护,忽视了生活与健康,如今的他,不仅让非遗手艺与健康、生活深度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受欢迎的非遗文创产品,更通过书籍、短视频、公益课堂等方式,让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熟知与喜爱。“以前我觉得非遗传承就是把手艺教给别人,现在我明白,非遗传承更要让手艺走进生活、融入时代。”林砚舟现场展示了最新研发的非遗健康产品——竹编颈椎按摩仪、羌绣热敷眼罩,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沈亦舟从一个冲动热血的“跑腿担当”,变成了沉稳可靠的公益执行者。五年前,他带着对公益的一腔热血加入团队,常年奔波一线却不懂科学发力,落下腰肌劳损的毛病。如今的他,不仅能科学规划公益项目的执行流程,更能带动志愿者团队高效协作,成为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粘合剂”。他主导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乡村服务落地机制,让基金会的公益项目高效运转;他分享的公益路上的温暖故事,感染了无数人加入公益行列。“以前我觉得公益就是多跑一个地方、多帮一个人,现在我明白,公益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机制,让帮助真正落地生根。”沈亦舟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五年的公益之路,四位核心成员不仅帮助了他人,更成就了自己。他们从最初的各自为战,变成了默契十足的团队;从只懂付出的追梦人,变成了懂得双向滋养的领路人;从关注单一目标,变成了构建公益生态的思考者。这种蜕变,不仅让他们个人成长,更让基金会的公益事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收尾工作部署:圆满收官,续写新篇
系统提示“主线任务接近尾声”后,四位核心成员迅速召开闭门会议,结合基金会的发展现状,部署了三大收尾工作,确保主线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为未来的公益之路奠定基础。
一是全面复盘总结,沉淀可复制经验
基金会将组织专业团队,对五年间的公益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梳理非遗传承、乡村帮扶、健康公益等领域的成功案例与经验教训。重点总结“健康公益模式”“非遗三级传承体系”“乡村公益可持续机制”等核心成果,形成《公益实践白皮书》,向全国公益组织、非遗保护机构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我们的经验不仅属于基金会,更属于整个公益行业。”陈曦说道,她计划联合高校、公益研究机构,举办“健康公益与非遗传承”高峰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公益组织代表共同探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将基金会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共同财富。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保障公益可持续
为确保主线任务完成后,公益事业能持续推进,基金会将完善三大长效机制:在非遗传承方面,建立“非遗技艺数据库”,实时记录技艺传承情况、传承人需求,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承平台;在乡村帮扶方面,与地方政府、乡村学校、卫生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短期帮扶转化为常态化支持;在志愿者管理方面,优化健康管理计划、激励机制、培训体系,让志愿者能长期稳定地参与公益服务。
苏医生补充道:“我们还将成立‘公益发展基金’,整合社会捐赠与非遗产品收益,为公益项目的持续推进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公益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受助群体、志愿者的需求与建议,及时调整公益项目方向。”
三是打造公益Ip,扩大品牌影响力
为让“健康公益”“非遗传承”的理念传递得更远,基金会将打造“绿韵微光”公益Ip,整合书籍、短视频、公益活动、非遗产品等资源,形成完整的Ip生态。计划拍摄公益纪录片《微光汇聚》,记录基金会五年公益之路的感人故事;开发“微光非遗”系列文创产品,将公益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开展“微光公益行”全国巡回活动,走进更多城市与乡村,分享公益经验、招募志愿者、推广非遗文化。
林砚舟说道:“我们要让‘绿韵微光’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公益Ip,让更多人通过这个Ip了解公益、参与公益、支持非遗传承,让公益的力量持续扩散。”沈亦舟则表示,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微光直播间”,定期邀请志愿者、受助群体、非遗传承人分享故事,带动更多人关注公益与非遗。
现场共鸣:微光汇聚,共赴未来
在年度总结大会的互动环节,志愿者代表、受助群体代表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成长,对基金会的未来充满期待。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李然说道:“五年前我只是一名热爱羌绣的普通教师,加入基金会后,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羌绣手艺,更在健康计划中改善了自己的颈椎问题,还出版了自己的故事。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但我会一直坚守在非遗传承一线,做一名永远的‘微光使者’。”
乡村少年李伟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激动地说:“是基金会的非遗公益课堂让我找到了自信,是《微光汇聚》这本书让我明确了方向。未来我要考上艺术学院,专门学习非遗设计,毕业后回到家乡,让更多乡村孩子爱上非遗。”
合作企业“织光”品牌cEo表示:“五年间,我们见证了基金会的成长与蜕变,也被‘健康公益’理念深深打动。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与基金会共同打造‘非遗+健康’产业链,让非遗产品走进更多家庭,让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基金会五年成果的肯定,是对核心成员坚守初心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公益之路的期盼。四位核心成员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心中满是温暖与坚定。
系统提示的“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五年的深耕,他们不仅完成了系统设定的核心目标,更构建了一个“非遗传承有活力、乡村发展有动力、公益生态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让“健康公益”“双向滋养”的理念深入人心。
未来,他们将带着五年的沉淀与成长,继续以“绿韵微光”为载体,让非遗之美永续流传,让乡村之兴持续推进,让公益之光照亮更多角落。正如陈曦在总结大会最后所说:“主线任务接近尾声,但我们的公益初心永不褪色。每一束微光都有照亮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并肩前行,就一定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柔和的灯光下,四位核心成员与全场参与者共同举起手中的竹编茶杯,杯中泡着志愿者自制的枸杞菊花茶,茶香氤氲间,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主线任务的尾声已近,但属于“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温暖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属于每一位“微光使者”的公益之路,还在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