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琴音破局:嫡女逆袭成王妃 > 第479章 关注民生,新政推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9章 关注民生,新政推行

晨光刚照进书房,谢昭宁已经坐在案前。昨夜他们谈得晚,灯熄时天边已有微亮。她手中握着一卷纸,是昨夜写完的《问民十二策》。萧景珩站在窗边,披着玄色外袍,手里拿着一份刚批完的奏章。

他走过来,把朱笔放下。“礼部已发诏书,三日后在京兆府设言事台。”

“人选定了吗?”她问。

“都是你挑的。”他说,“老农、织妇、郎中、脚夫,还有乡塾先生。”

她点头。“百姓的话,得听真话。”

青霜进来,手里捧着几份誊抄好的告示。“王妃,全城都贴上了。”

告示上写着新政议题:孩子能不能上学,药贵不贵,种地有没有种子,做工的人有没有工钱。每一条都简单明白。

三天后,京兆府大堂前搭起了木台。百姓代表陆续到来。有人穿粗布衣裳,手上满是裂口;有人背着药箱,脸色疲惫;还有人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启蒙书。

谢昭宁和萧景珩没有坐高台。他们让人撤了官案,搬来矮席和茶碗。两人坐在中间,周围是十位代表。

“我不是什么王妃。”谢昭宁先开口,“我六岁那年,家没了。跟着养父在江南讨生活。有一年冬天,邻居小孩发烧,家里没钱请大夫,第二天人就没了。”

没人说话。一个老农低着头,手指抠着膝盖上的泥。

“我知道你们怕说错话。”她说,“可今天不是审案子,是听实情。你们说什么,我们都记着。”

老农抬起头。“我家在城南三十里。去年秋收,交完税,剩的粮不够吃到开春。今年想多种两亩麦子,可官仓的种子贷不到。衙门说要保文书、押田契,我家的地是租的,拿不出。”

萧景珩看着他。“你要多少种子?”

“五十斤够了。”老农声音小了下去,“要是能赊到,秋收还上,我不多要。”

“可以。”萧景珩说,“官仓开放种子贷,租地的也能借,三年免息。”

旁边一位织妇忽然哭了。“我儿子七岁了,村里的学堂不让进。说学费要提前交半年,还要送礼给先生。我们哪有钱?”

“以后不用了。”谢昭宁说,“十县试点办义学,落第举人去教书,官府出钱。孩子免费读。”

织妇擦着眼泪,说不出话。

郎中接过话:“药材被官商垄断,民间药店买不到便宜药。风寒发热的小病,老百姓吃不起药。”

萧景珩问:“你能管药局吗?”

郎中愣住。

“五所惠民药局,你带头。贫户凭帖取药,免费。”萧景珩说,“敢抬价,按律治罪。”

郎中双手发抖,最后只说了一句:“我愿意干。”

另一个脚夫说:“我们扛活的,摔伤了没人管。以前有个兄弟腿断了,躺了三个月,家里揭不开锅。”

谢昭宁记下。“工伤病患,设临时救济所。每月从商税里抽成,专款专用。”

一圈说完,屋里安静下来。萧景珩站起来,声音不高,但每个人都听清了。

“给你们一条活路,你们愿不愿自己走?”

“愿!”所有人齐声回答。

当天下午,命令传出去。库银拨十万两,专用于义学建设;户部调药材名录,三日内定出平价采购清单;工部派人下乡勘选址,第一批十所学堂要在一个月内挂牌。

可户部尚书第二天就来了王府,说国库吃紧,不能一下子支这么多。

萧景珩在书房见他。听完后只说一句:“前朝搜刮民脂民膏,现在该还回去。你再拦,就是抗旨。”

那人脸色变了,低头退下。

第三天,街巷贴满告示。孩子们围着看,一个识字的老翁大声念:“凡适龄孩童皆可入学,不收束修,不限出身!”

药局开始招医者。那位郎中穿着新领的官服,站在门口签名字。

种子贷凭证发到农民手里。老农捧着纸,站在府衙门口哭了很久。

街头有孩子唱起新编的歌:“谢娘教字萧王护,米汤药甜书包鼓。”

谢昭宁站在王府回廊下听着。她手里拿着一把伞,是百姓联名送来的,叫“万民伞”。伞面绣着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受惠人家。

青霜跑来。“王妃,第一所义学选好了,在城西柳树巷。”

“课本印了吗?”

“印了三百本,先生也请到了。”

谢昭宁走进书房,打开《乡学章程》。她提笔修改一条:“教师三年考绩优异者,优先录用为县吏。”

萧景珩走进来,手里拿着几份公文。他把朱批打在三条新政条目上,每一笔都很重。

“百姓信我们。”他说。

“因为他们看到了真事。”她说。

“接下来呢?”

“先把这十县做实。再推二十县。”

他坐下,看着她写字。阳光照在纸上,墨迹慢慢干。

傍晚,玄影进来,递上一份密报。萧景珩看了一眼,没拆。

“北境的事,等这些事落地再说。”他说。

谢昭宁没抬头。“先把人救起来,才能谈别的。”

青霜又跑进来。“王妃!东市的孩子们在学堂门口跳舞呢!他们自己编了舞,说是谢谢您!”

谢昭宁放下笔,起身往外走。

院子里,几个小孩手拉着手转圈。他们唱着:“先生来了不害怕,认得字就能回家。”

一个穿红袄的小女孩跑过来,塞给她一块糖。“姐姐说,这是甜的,您吃了就不累了。”

谢昭宁接过糖,放进袖子里。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一起走到台阶前。远处传来更多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多。

萧景珩站在书房门口,看着她们。

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那份未拆的密报,放在最下面。

笔尖蘸墨,继续批下一卷公文。

窗外,欢呼声一阵阵传来。

一个老农蹲在自家田头,把种子凭证压在石头下,生怕风吹走。

药局门前排起长队,一个老妇人拿到药后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谢昭宁坐在灯下,翻看明日要见的名单。

萧景珩走过来,把一件外袍披在她肩上。

她抬头看他。

“明天还要见三位塾师。”她说。

“嗯。”他应了一声,站在她身后。

她的手指翻过一页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