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琴音破局:嫡女逆袭成王妃 > 第457章 朝堂新政,民心所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57章 朝堂新政,民心所向

萧景珩走出宫门时,天光正亮。他没有回王府,而是转身进了枢密院。昨夜的事已经传开,楚皇后闭门不出,朝中风向变了。

谢昭宁坐在书房里,手指搭在琴弦上。铜片安静地躺在袖中,不再发烫。她没再梦见火光,也没有听到琴弦崩断的声音。她知道,那一夜的真相已经被掀开一角,但她不能停下。

三日后的大朝会,是新的开始。

早朝钟声响起,文武百官列队入殿。谢昭宁站在文官前列,一身素青宫装,发间只插一支青玉簪。她手中没有拿任何奏本,但所有人都知道,她今日要说话。

皇帝落座后,萧景珩出列,双手呈上一份奏折。

“臣启陛下,《新政七策》已拟就,请予廷议。”

皇帝接过奏折,扫了几眼,眉头微动。里面写的不是权谋,也不是争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减免江南三州赋税、重修北境五道水渠、整顿边军粮饷发放、设立民诉台收百姓陈情、推行乐工传唱劝农谣、严查地方官吏贪墨、裁撤冗余衙役。

这些都是眼下最急的事。

“诸位卿家,有何看法?”皇帝开口。

话音刚落,一位老臣便站出来:“镇北王所言虽好,但改得太多太快,恐扰民心。”

另一人附和:“祖制不可轻动,若开了先例,日后人人皆可借‘民生’之名行私利之事。”

反对的声音不多,但存在。

这时,谢昭宁上前一步。

“臣女谢昭宁,有话禀报。”

满殿一静。她是女子,又是尚书府遗孤,按旧规不该在大朝会上发言。但她站在这里,没人敢拦。

她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大殿。

“去年冬,我去过江南。亲眼看见一家五口饿死在田边,孩子手里还攥着一把干稻草。那户人家交了三成赋税,又摊派修桥银两,最后连种籽都卖了。”

她顿了顿。

“我在一个村子里问过村民,如果今年春天不挖渠引水,秋收能有多少?他们说,顶多两成。我说,那你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他们说,官府不准动土,怕坏了风水。”

有人皱眉,有人低头。

“我查过账册。江南十三县,近三年治水银两共拨三十万两,实际用在工程上的,不足七万。其余去向,至今无据可查。”

她说完,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交给内侍呈上。

“这是我在各地走访记下的实情,请陛下过目。”

皇帝翻开册子,脸色渐渐沉下。

萧景珩接着说道:“百姓不是不想活,是活不下去。我们不动,乱就会动。与其等民变,不如主动改。”

他说完,看向几位掌兵的老将。

“北境三营,已有两月未发军饷。将士们穿着破衣守边,家里老母病了没钱医,孩子饿得哭。他们不怕死,只怕死后家人无人管。”

一名边将忍不住出列:“王爷说得对!我们在前线拼杀,回来连粮都领不到,谁还愿意打仗?”

这话一出,武将阵营一片响应。

片刻后,礼部尚书也站了出来:“老臣以为,谢姑娘所言属实。若新政能救民于困苦,何乐而不为?况且,此举并非废祖制,而是补祖制之不足。”

刑部侍郎紧随其后:“臣附议。”

接着,户部、工部、太常寺多位大臣陆续出列。

“臣附议。”

“臣支持新政。”

一声接一声,越来越多。

最终,超过七成官员站在了新政一边。

皇帝看着这一幕,缓缓点头。

“准奏。即日起,督济司全权负责新政推行,由镇北王与谢氏协同督办。”

退朝后,消息迅速传开。

各州县驿马飞驰,带着新政榜文奔赴四方。每到一处,差役当众宣读,并张贴于城门口、集市旁。百姓围拢来看,有人认不得字,就请识字的念。

“免江南三州今年夏税?真的假的?”

“可不是嘛!上面盖着玉玺印呢!”

“听说是镇北王和那位谢小姐一起推的?”

“嗯,说是她亲自去乡下查过的。”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几天后,城里多了些新曲子。乐工们拿着谱子,在茶楼酒肆弹唱。

“春来不开渠,秋收空仓哭;官若肯动手,万家有饭粥。”

孩童们跟着学,边跑边唱。

说书人在台上拍案:“话说那日朝堂之上,皇后欲陷害才女,反被揭穿毒计!颜控王爷手持证据,怒斥奸佞,救下抚琴佳人!二人联手,为民请命,如今新政落地,百姓称颂——”

台下叫好声一片。

“说得好!这叫什么?叫镇北有剑,尚书有琴,共护我大周黎明!”

这话越传越广,成了民间口头禅。

朝中风气也在变。

一次军务会议上,有老将提出:“女子不得列席机要,谢氏常出入枢密院,不合规矩。”

萧景珩当场冷笑:“若无谢氏识毒、布局、取证,尔等此刻正跪迎伪诏。现在倒来说规矩?”

那人哑口无言。

自此,再无人提“女子干政”。

谢昭宁也没争辩什么。她在太庙祭祀那日,抚琴奏了一曲《云阙引》新章。琴音悠远,百官肃立。

礼部尚书听完,长叹一句:“此非私情之乐,乃天下之心声也。”

这句话传出去后,许多人沉默了。

新政推行半月,南陵县率先报来好消息:水渠动工三天,上千百姓自发参与,连老人小孩都来送饭。地方官不敢怠慢,每日上报进度。

北境军营也开始发饷,士兵们拿到银子的第一件事,是托人往家里寄。

京城内外,气象一新。

谢昭宁站在宫门高阶上,望着远处差役张贴榜文的身影。阳光落在她脸上,暖而不灼。她没说话,指尖轻轻捻了捻袖中的琴弦。

铜片依旧温热。

她知道,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萧景珩在枢密院翻看边军布防图,神情专注。玄影站在门外,低声汇报京畿巡防情况。

“西城粮仓已加派守卫。”

“东市流民登记完毕,明日发放米票。”

“南门驿站传来消息,三州减税令已送达各县。”

萧景珩点头,抬眼看向窗外。

街上行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小贩吆喝着卖新出炉的桂花糕,孩童追打嬉闹,妇人提篮买菜。

他收回目光,对玄影道:“加强暗哨,尤其留意那些闭门不出的人。”

玄影应声退下。

萧景珩重新低头看图,手指划过一道边界线。

就在这时,谢昭宁的琴匣被人送进枢密院。随匣附信,只有四个字:

“音有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