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波的阴云刚刚散去,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仍在耳畔回响,“锦绣”上下尚未不及喘息,另一场源自业务模式变革的挑战,便如同暗流般悄然涌动,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生产根本的供应链危机。
这危机的源头,正是那零星而来、却意义非凡的海外订单。
艾里斯·陈的社交媒体分享,以及“东方遇见西方”Showroom带来的后续效应,开始像涓涓细流般,汇入巴黎代表处的邮箱和传真机。然而,这些来自北美和欧洲的订单,与“锦绣”熟悉的国内大批量、标准化的订单截然不同。
它们量小——常常是十几件,甚至几件;
它们批次多——几乎每天都有新订单,款式、尺码、要求各不相同;
它们交期急——习惯了快节奏的欧美客户,往往要求四周,甚至更短的货期;
它们要求高——对细节、包装、标识都有极其严格和个性化的要求。
这些国际小订单,如同一个个精致却棘手的“瓷器活”,对习惯了承接“大批量、标准化”国内订单和外贸大单的“锦绣”现有生产体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矛盾首先在计划排产会议上爆发。
生产副厂长孙卫国拿着最新一周的生产计划表,脸色铁青地摊在苏晚面前。
“苏厂长,这活没法干了!”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您看看!这个星期,光是这些零零碎碎的海外小单,就插进来二十多批!每一批都要单独打样、确认、领料、排线!”
他指着表格上那些被红色标注、打乱了原有流畅生产节奏的区块,痛心疾首:“我们一条主力生产线,原本一天能稳定产出几百件标准款衬衫,效率高,成本低。现在为了应付这些小单,频繁停机、换线、调试!效率暴跌百分之三十都不止!”
他越说越激动,看向苏晚的目光带着不解和焦虑:“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成本也在飙升!单件面料裁剪损耗增加,人工耗时翻倍,管理费用摊薄不了……杨会计那边已经跟我拍过桌子了!这些订单,看着单价高,但扣除这些额外成本,根本就是在赔本赚吆喝!严重影响了我们国内主力生产线的效率和利润!”
孙卫国的担忧不无道理。现有的生产体系,是为了规模和效率而生的庞大战舰,擅长在宽阔的海域进行正面作战。而这些海外小订单,却像是需要灵活穿梭于暗礁密布水域的快艇,战舰庞大的身躯和固定的航线,在此刻显得笨拙而低效。
是继续投入巨大成本维持这种“不经济”的小批量生产,以服务尚在萌芽期的国际市场?还是为了保障国内基本盘和主力生产线的效率与利润,放弃或者极度限制这些小订单?
会议室里,支持孙卫国的声音不在少数。毕竟,真金白银的利润和稳定的生产效率,是企业生存的基石。
苏晚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理解孙卫国的苦衷,国际小订单带来的混乱和成本压力是肉眼可见的。但她也深知,国际化战略不能因噎废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订单,是“锦绣”品牌在海外市场播下的种子,是验证“国际产品线”方向的试金石,绝不能轻易放弃。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苏晚苦苦思索两全之策时,感情线再次以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方式介入。
林长河没有参加那次激烈的会议。但第二天,孙卫国有些气冲冲地来到苏晚办公室,想再陈述利害时,却愣了一下。
“林厂长呢?”他问秘书。
秘书小声回答:“林厂长一早就去三车间了,说是有批‘特殊订单’的设备要调试。”
孙卫国皱了皱眉,三车间是专门处理样品和小批量定制订单的车间,设备相对老旧。他狐疑地走向三车间。
还未进门,就听到里面传来机器有节奏的轰鸣声,与往日那种因订单杂乱而显得断续嘈杂的声音不同,今天的轰鸣声带着一种奇异的稳定和高效感。
他推开门,看到了让他惊讶的一幕。
林长河穿着一身沾了些许油污的工装,正蹲在一台经过改造的自动化裁床前,手里拿着扳手,和车间主任以及两名资深技工一起,对着控制面板指指点点。他神情专注,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
“林厂长,您这是……”孙卫国走上前,不解地问。
林长河抬起头,看到孙卫国,用袖子抹了把汗,言简意赅:“这套旧裁床,加了个新读图系统,优化了算法。小批量、异形裁剪,损耗能降百分之十五,速度提百分之二十。”
他站起身,又指向旁边几台被重新排列组合的缝纫机和特种设备:“这几台,专攻复杂工艺。独立成一个小组。”
孙卫国这才注意到,车间的一角被重新规划了出来,几台性能最优、适应性最强的设备被集中在一起,由五名技术最全面、反应最快的工人操作。他们正在处理的,正是那件被艾里斯·陈青睐的、带有复杂水墨刺绣的“墨韵”系列外套。
“这是……”孙卫国似乎明白了什么。
“柔性生产小组。”林长河平静地吐出几个字,“专门啃硬骨头,接急单、小单、难单。”
他没有看孙卫国,目光扫过那几台轰鸣的设备和专注的工人,仿佛在检阅一支新组建的特种部队。
“主力生产线,不动。”他补充了一句,像是在对孙卫国之前的担忧做出回应。
孙卫国站在原地,看着林长河挽起袖子,再次俯身去调整设备参数,看着那个临时组建的小组高效而专注地运作,他所有想要抱怨和反对的话,都卡在了喉咙里。
林长河用行动支持苏晚的战略。他没有参与争论,没有试图去说服谁,而是直接深入车间,亲自调试设备,用他最熟悉也最信赖的方式——技术和流程优化,来解决问题。他建立柔性生产小组,等于是为海外小订单这个“瓷器活”,专门打造了一套“金刚钻”,既满足了前端市场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主力生产线的冲击。
孙卫国沉默地离开了三车间。他意识到,林长河已经做出了选择,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他需要做的,不是质疑,而是配合。
苏晚很快得知了三车间的变化。她走到车间门口,看着里面那个忙碌而有序的新小组,看着林长河专注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和力量。他总是这样,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最实在的方式,为她扫清障碍,夯实道路。
在林长河的亲自督导和技术支持下,柔性生产小组迅速磨合,展现出惊人的潜力。他们针对海外小订单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快速响应流程:订单评估 -> 工艺分解 -> 材料精准备料 -> 柔性化生产 -> 严格质检 -> 快速包装出货。
波士顿那家高端生活方式概念店,在初次小批量试水后,对“墨韵”系列的市场反响非常满意,紧急追加了一批订单,但要求在三周内空运到港,并且其中包含了几件需要特殊尺寸微调和搭配特定内衬的款式。这种订单,在以往的生产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任务下达到了柔性生产小组。
小组负责人(一位被林长河点将的老师傅)迅速组织评估,利用优化后的裁床系统,精准裁剪,将面料损耗控制在最低;复杂的手工刺绣部分,由小组内最擅长的工人集中处理;特殊的尺寸调整和内衬搭配,在小组内闭环完成,无需在不同车间之间流转交接,极大缩短了流程时间。
最终,这批工艺复杂、要求苛刻的首批复杂小订单,不仅在规定时间内成功交付,产品质量甚至超出了客户的预期。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柔性生产小组摸索出了一套应对国际市场的生产新模式:小批量、多批次、快反应、高品质。他们开始建立海外订单的标准化工艺库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为后续更大规模的国际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孙卫国在看到这批订单的最终成本核算单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单件成本依然高于大批量生产,但在可控范围内,并且随着流程的优化和熟练度的提升,还有下降空间。他终于不再反对,转而开始思考如何将柔性生产的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辅助生产线。
供应链的挑战,如同一块坚硬的磨刀石,虽然过程充满阵痛,却将“锦绣”的生产体系打磨得更加灵活和富有韧性。林长河用他的实干精神,再次证明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支新生的“特种部队”,成为了“锦绣”征战国际市场最可靠的后方保障,也让苏晚更有底气,去迎接前方更多的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