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大军悻悻北返,留下满目疮痍的徐州和一片劫后余生的庆幸。郯城内外,锣鼓喧天,百姓们载歌载舞,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在这场胜利中,声望达到顶峰的,无疑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刘备。
然而,表面的欢庆之下,暗流汹涌。徐州真正的权力格局,正悄然发生着剧变。
曹操退兵后,老迈的徐州牧陶谦,因连番惊吓和操劳,病情急剧恶化,已到了弥留之际。州牧府内,药石无灵,气氛凝重。
这一日,陶谦强撑病体,召集州中重要官员、将领以及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至榻前,进行最后的嘱托。室内,徐州本土派系的代表如曹豹、糜竺、陈登等人,以及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分列两旁,神色各异。
陶谦躺在榻上,气若游丝,紧紧握住侍立床边的刘备的手,老泪纵横,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说道:
“玄德公……谦……命不久矣。徐州……乃四战之地,非雄主不能守。吾子……才德皆不足……以继大业。观天下英雄,唯公仁德……着于四海,能保此一方……百姓。谦……三思矣,今日……决意将徐州……托付于公!万望公……勿再推辞!救徐州……百万生灵……于水火!谦……死亦瞑目矣!”
说完,他颤抖着手指向案几上的徐州牧印绶,目光充满恳求与期待,随即溘然长逝。
“陶公!”
“使君!”
满室皆惊,随即响起一片悲声。陶谦,这位治理徐州多年的老臣,在将州牧重任托付给刘备后,终于撒手人寰。
陶谦一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刘备身上,以及那方象征着徐州最高权力的印绶。
刘备扑在陶谦身上,放声痛哭,悲切之情,感人肺腑。他边哭边道:“陶公!何至于此!备德薄,安敢担此重任!徐州之事,当由公子与诸位贤良共议啊!”
这时,陶谦临终前安排好的“托孤戏码”正式上演。徐州别驾糜竺,率先出列,跪拜于地,朗声道:“陶使君遗命,乃为徐州百万生灵计!玄德公仁德,天下共知,徐州非公不能安也!竺等,愿奉玄德公为主,共保徐州!请玄德公以大局为重,万勿推辞!”
紧接着,与刘备交好、且看清形势的陈登等人也纷纷跪拜:“请玄德公继任州牧,保境安民!”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心甘情愿。以曹豹为首的部分徐州本土武将,脸色铁青,眼神中充满不甘和疑虑。他们世代在徐州为将,岂愿轻易屈居于一个外来者之下?但陶谦遗命在前,糜竺、陈登等文官大族已表态支持,加上刘备有关、张、赵等猛将和解围之大功,他们一时也不敢公然反对,只能沉默不语,冷眼旁观。
关羽、张飞见状,心中焦急,生怕大哥再次推辞,错失良机。张飞更是急得直搓手,恨不得替刘备答应下来。
赵云站在刘备身后,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明镜似的。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刘备的态度将决定一切。他悄悄向前半步,低声道:“主公,陶公遗命,民心所向,此乃天授徐州于主公也!为苍生计,不可再辞!”
刘备哭了半晌,见火候已到,终于缓缓抬起头,擦去眼泪,脸上露出悲壮而决然的神色。他环视众人,最终目光落在曹豹等面露不服的将领身上,沉痛而坚定地说:
“陶公厚恩,备……虽万死难报!今日公以州事相托,备本不敢当。然,念及陶公临终嘱托,念及徐州百姓殷切期盼,备……若再推辞,是为不忠不义也!备,虽才疏德薄,然必竭尽心力,保境安民,上报陶公知遇之恩,下安黎民黔首之望!诸公今日之言,备……领受了!然,备有三事,需与诸公约法!”
众人屏息凝神。
刘备肃然道:“其一,备暂领州事,待陶公子成年,必当归还!其二,州中政务,一依旧例,诸位各安其位,同心协力!其三,严守疆土,抚恤伤亡,恢复生产,与民更始!”
这一番话,既接了州牧之位,又表明了不贪权、稳定人心、致力于恢复的立场,可谓滴水不漏,冠冕堂皇。
糜竺、陈登等人立刻拜服:“主公英明!吾等谨遵号令!”
曹豹等人见大势已去,刘备又给出了“待公子成年归还”的承诺(虽然是空头支票),也只得勉强跪下,表示服从。
于是,在陶谦灵前,刘备“勉为其难”地接过了徐州牧的印绶,正式成为徐州的新主人!
消息传出,郯城内外,大部分百姓欢呼雀跃,他们早已将刘备视为救星。刘备集团上下,更是欢欣鼓舞,终于有了一块像样的根据地!
赵云看着刘备手持印绶,接受众人拜贺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从织席贩履到一州之牧,刘备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如今,总算有了立足之地。但他也清楚,接掌徐州,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严峻的挑战。内部有曹豹等不服势力,外部有曹操、袁术等强敌环伺,徐州这个四战之地,绝非安乐窝。
“子龙,”刘备处理完仪式,走到赵云面前,郑重道,“徐州初定,百废待兴,尤需仰仗子龙之勇武与智略。备欲委你以重任,整训兵马,巡防边境,以防不测。”
赵云单膝跪地,慨然应诺:“云,必竭尽全力,辅佐主公,巩固徐州!”
就这样,徐州城头,悄然更换了旗帜。刘备集团,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客将身份,一跃成为占据一州之地的实力派诸侯,正式登上了汉末群雄逐鹿的历史舞台。而赵云,也随着地位的提升,将在这片新的舞台上,展现更加耀眼的光芒。
乱世的新篇章,从徐州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