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东汉当赵云 > 第175章 刘备坐领徐州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陶谦灵前,刘备一番声泪俱下、慷慨激昂的陈词,加上糜竺、陈登等实力派的支持,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武力威慑,终于“勉为其难”地接过了徐州牧的印绶。徐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正式迎来了新的主人——刘备,刘玄德。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徐州各郡县,也震动了周边的诸侯。

对于徐州本土的官员、士族和百姓而言,反应不一,但总体上是积极和期待的。普通百姓早已将刘备视为救命恩人,听说刘使君接任州牧,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觉得好日子终于要来了。糜竺、陈登等有远见的士族,看重刘备的仁德名声和潜在的发展空间,愿意投资这支“潜力股”。而像曹豹这样手握兵权、心存疑虑的本土将领,虽然心中不服,但见大势已趋,也暂时选择了隐忍和观望,毕竟刘备给出了“待公子成年归还”的台阶(尽管没人当真)。

然而,对于徐州以外的势力,刘备接掌徐州,则不啻于一场地震。

北方的曹操,闻讯后气得砸碎了心爱的酒杯,大骂:“织席贩履之辈,安敢窃据大郡!此仇不共戴天!” 他将刘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更加坚定了日后必灭刘备的决心。但同时,他也加紧了对内部(如吕布、张邈)的整顿,并派人密切监视徐州动向。

南边的袁术,本就对富庶的徐州垂涎三尺,闻讯后更是妒火中烧。他自恃“四世三公”的显赫出身,根本看不起刘备的寒微背景,在府中拍案怒斥:“刘备何等样人,一介村夫,也配牧守徐州?实乃我淮南屏障之患也!” 开始暗中联络徐州内部对刘备不满的势力(如曹豹),并调兵遣将,对徐州虎视眈眈。

远在幽州的公孙瓒,心情复杂。一方面,刘备毕竟曾是他的部下,刘备的崛起有他的一份“投资”,算是盟友的壮大;但另一方面,刘备如今一跃成为与他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势力甚至可能威胁到他的侧翼,让他心中不免有些酸溜溜和警惕。他派人送来了不痛不痒的贺信,但援助的粮草和兵力,却再也不提了。

甚至包括朝廷(此时被李傕、郭汜控制),在接到刘备“表奏”继任徐州牧的文书后(走个形式),也只是敷衍了事地下了个“准奏”的诏书,默认了既成事实。乱世之中,实力才是硬道理。

面对内外交困、百废待兴的局面,新官上任的刘备,展现出了与他“仁德”外表相匹配的高超政治手腕和务实作风。

他深知自己根基浅薄,徐州内部派系林立,外部强敌环伺,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 “稳”字当头,拉拢人心,巩固权力。

第一,尊崇陶谦,安抚旧部。刘备为陶谦举行了极其隆重的葬礼,亲自执绋送葬,痛哭流涕,做足了“念旧”、“仁厚”的姿态。对陶谦的旧部,如曹豹等人,他不仅保留其原职,还增加俸禄,赏赐财物,极力安抚,暂时稳住了军队系统。

第二,重用士族,依靠地方。他大力提拔和依靠糜竺(掌财政)、陈登(掌机要、农业)等本地支持他的大族子弟,给予实权,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能力来治理地方,征收赋税,恢复生产。这一招,迅速赢得了徐州士绅阶层的支持。

第三,整顿军备,倚重核心。军事上,他一方面依靠关羽、张飞、赵云等绝对忠诚的核心班底,以其带来的平原精锐为骨干,组建和训练直属于自己的“徐州新军”。另一方面,对臧霸等地方豪强武装,采取羁縻政策,授予官职,承认其半独立地位,换取他们的支持和边境安宁。

第四,轻徭薄赋,收买民心。他下令减免徐州百姓一年的赋税,组织军队帮助百姓修复被战争毁坏的家园和农田,大力赈济灾民。这些措施,让他“仁德”之名更加深入人心,迅速巩固了统治基础。

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核心战将和“元老”,自然受到了重用。刘备拜赵云为牙门将(实权提升),命其协助关羽总督徐州军事,负责整训新军,巡防与曹操接壤的北部边境。赵云兢兢业业,凭借在联军中积累的声望和过硬的本事,很快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刘备深知,曹操绝不会善罢甘休,袁术也虎视眈眈,内部的隐患也并未消除。他一方面努力经营徐州,积蓄力量;另一方面,则派出大量细作,密切关注周边诸侯的动向,尤其是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袁术。

果然,就在刘备接掌徐州不到半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曹操采纳谋士荀彧“驱虎吞狼”之计,表奏刘备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但同时,又表奏袁术为左将军、阳翟侯,并暗中怂恿袁术攻打徐州!

曹操的毒计,意图让刘备和袁术这两只“老虎”互相撕咬,他好坐收渔利!

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刚刚喘息的徐州上空。刘备集团,迎来了接掌徐州后的第一次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