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东汉当赵云 > 第173章 曹操退兵心不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操的退兵,对徐州军民而言,如同久旱逢甘霖,是劫后余生的狂喜。郯城内外,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百姓们涌上街头,箪食壶浆,慰劳守城将士,尤其是对刘备感恩戴德,称其为“再生父母”。

然而,对于曹操本人和他的谋士将领们来说,这次撤军,却是一次充满了憋屈、不甘和深刻教训的无奈之举。

曹军大营,中军帐内,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

曹操端坐主位,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一手策划的复仇之战,本应势如破竹,血洗徐州,以慰父亲在天之灵,并趁机吞并这块富庶之地。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完全偏离了他的预期。

先是陶谦、刘备的顽强抵抗,让他顿兵坚城之下,损耗巨大。接着是臧霸那伙黄巾余孽在后方不断袭扰,断他粮道,搞得他寝食难安。最后,公孙瓒那个北地蛮子,竟然虚张声势,威胁他的兖州老巢!再加上军中莫名其妙的瘟疫流行……种种不利因素叠加,逼得他不得不咽下这口恶气,选择退兵。

“啪!”曹操猛地将手中的军报摔在案上,声音冰冷:“好一个刘玄德!好一个臧宣高!还有那公孙伯珪!坏我大事!”

帐下众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个个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他们跟随曹操多年,深知主公此刻正处于暴怒的边缘。

谋士戏志才(此时郭嘉尚未正式投靠)轻咳一声,上前劝慰道:“主公息怒。此次兵退,实乃天不遂人愿,非战之罪也。刘备虽得一时之利,然其根基浅薄,徐州内部矛盾重重,陶谦老迈,其势难久。待我军休整完毕,后方稳固,再图徐州,易如反掌。”

曹操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怒火,他是个理智的人,知道戏志才说得有道理。但他心中的不甘,却难以平息。他看向帐下一员将领,沉声问道:“妙才(夏侯渊),我军伤亡几何?粮草损耗多少?”

夏侯渊出列,硬着头皮汇报:“回主公,此次南征,我军……阵亡将士约八千余人,伤者过万,粮草辎重损耗……三成有余。” 这还只是直接战斗损失,因瘟疫和非战斗减员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曹操听得心头滴血。这些都是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啊!就这么消耗在了一座没能打下来的城池下!

“刘备……刘备!”曹操咬牙切齿地重复着这个名字。他原本并没把这个“织席贩履”出身的同窗太放在眼里,没想到这次却在徐州吃了他一个大亏!刘备的仁德收买了民心,关羽、张飞的勇武抵挡了他的锋锐,更可气的是,那个突然冒出来的赵云,竟然说动了臧霸,给他背后插了一刀!

“赵云,赵子龙……”曹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恼怒,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此子,竟有如此胆识和口才?虎牢关前是员勇将,如今又能独当一面,是个祸患,也是个……人才啊。” 他心中第一次对赵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是忌惮。

“主公,”另一员大将曹仁出列道,“此次退兵,虽属无奈,然军心不免浮动。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速回兖州,稳定内部,安抚将士,以防不测。”

曹操点点头,强打精神:“子孝所言极是。传令下去,拔营起寨,班师回兖州!沿途严加戒备,防止刘备、臧霸追袭!”

“末将遵命!”

随着曹操一声令下,庞大的曹军开始有序撤离徐州。撤退的队伍绵延数十里,虽然依旧军容严整,但士气明显低落,将士们脸上带着疲惫和失落。来时气势汹汹,归时偃旗息鼓,这种反差,让心高气傲的曹军将士倍感屈辱。

曹操骑在马上,回望渐行渐远的郯城城墙,眼中寒光闪烁。他紧握马鞭,暗暗发誓:“徐州!刘备!陶谦!臧霸!今日之耻,操铭记于心!待我整顿内部,消除后患,必卷土重来!届时,定要尔等血债血偿!”

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去后如何收拾那些不稳的势力(如吕布、张邈等),如何巩固兖州,如何离间徐州内部,为下一次进攻做准备。曹操是个优秀的战略家,他知道,一时的退却,是为了将来更猛烈的进攻。

而此刻的徐州,则在庆祝来之不易的和平。但所有人都明白,曹操的退兵,只是暂时的。那头猛虎,只是暂时收回了利爪,蹲伏在一旁,舔舐伤口,随时可能再次扑来。徐州的安宁,如同暴风雨中的间歇,短暂而脆弱。

刘备站在郯城城头,望着曹军远去的烟尘,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带着深深的忧虑。他比谁都清楚,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如何安抚徐州内部,如何应对曹操未来的报复,如何在这乱世中真正站稳脚跟,这一切,都考验着他的智慧和能力。

赵云站在刘备身后,同样心情沉重。他亲身经历了说服臧霸的艰险和战场上的惨烈,深知和平的代价。他握紧了手中的枪,知道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

曹操的退兵,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却也开启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危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