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归途接警改道辽东,实地勘灾定安置策
汉江漕运的粮船刚过湖广襄阳地界,王磊正站在船头,借着春日的暖阳翻阅西南土司整编后的物资调度清单。亲卫赵山捧着一封火漆封口的急报,脚步匆匆地从船舱赶来,船身随水波轻微晃动,急报上“辽东急件”四个朱红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国公爷,祖将军八百里加急,辽东女真安置区出了乱子,说是……械斗都闹出人命了!”赵山的声音带着难掩的焦急,双手将急报递到王磊面前。
此时的王磊,刚结束西南三个月的土司整编,正率五百亲卫沿汉江顺流而下,计划经河南入河北,返回锦州帅府。沿途本需检查漕运粮道的安全与豫西民生工程的进度,可这封来自辽东的急报,瞬间打乱了行程——自149章蒙古部落叛乱平定后,辽东作为“北拒草原、东联女真”的战略要地,一直由祖大寿率军驻守。此前归附的完颜、栋鄂、辉发、乌喇、舒穆禄、费莫六个女真部落(共计三万两千余人),按王磊亲自拟定的“划地屯垦、渔猎农耕并举”方案,被安置在浑河下游的平原地带。当时考虑到该区域靠近水源,便于农耕,却未料今年开春后,辽东遭遇罕见春旱,连续四十天无有效降雨,浑河水位骤降,分配给女真部落的耕地因地势较高,灌溉困难,地里的冬小麦几乎全部枯死。
更棘手的是,女真部落本就以渔猎为生,对农耕技术一窍不通,祖大寿派去的农技人员又因语言不通、习俗差异,难以开展教学。粮食告急之下,未归附的叶赫部趁机派奸细潜入安置区,散布“朝廷故意将贫瘠之地分给女真,就是要饿死你们”的谣言,煽动部落青年抢夺邻近汉人村落的粮食。近半个月内,浑河沿岸已爆发五起大规模械斗,女真部落死伤七十三人,汉人村落死伤四十二人,完颜部首领完颜烈虽极力约束部众,甚至亲手绑了两个带头抢粮的部落青年送交给祖大寿,却因拿不出粮食安抚族人,威信日渐下降,不少部落民众已私下与叶赫部接触,辽东局势岌岌可危。
“赵山,立刻传令下去:粮船改道,沿汉江支流唐白河北上,经南阳、许昌,直奔辽东辽阳府;同时飞鸽传书锦州帅府,让留守的政务团队暂代帅府日常事务,重点协调辽东粮库,调拨三万石粮食、两千套农具、五百斤耐旱作物种子(马铃薯、荞麦),三日内务必运抵浑河安置区;另外,给豫西的曹变蛟发一封密信,告知他我暂改道辽东,豫西的学堂修建、医馆药材调配等事务,按原定计划推进,遇重大问题可飞鸽传书辽东联络我。”王磊迅速拆开火漆,浏览完急报后,当机立断下达指令,目光望向北方,眉头微蹙,“西南刚稳,辽东绝不能乱!女真部落若被逼反,叶赫部再联合科尔沁草原的不稳定势力,咱们北线边防将全线告急,之前在蒙古、西南的努力都可能前功尽弃。”
赵山领命后立刻去安排,粮船调转船头,沿着狭窄的唐白河缓缓北上。王磊站在船头,望着两岸飞速倒退的芦苇荡,心中思绪万千——女真部落归附时,他曾承诺“保你们有地种、有饭吃、有安稳日子过”,如今因自然条件与安置细节的疏漏,让承诺险些落空,这是治理上的失职。他从船舱取出《辽东舆图》,铺在船头的木板上,手指沿着浑河下游的标注反复滑动:安置区的耕地多为沙质土壤,本就保水能力差,春旱之下必然绝收;而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虽耕地稀少,却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更适合女真部落的渔猎习惯,此前只考虑“农耕定居”,忽略了“尊重传统生计”,这才是矛盾的根源。
三日后,粮船抵达辽阳府码头。此时的辽阳府,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码头附近的商铺大多闭门歇业,偶尔能看到身着盔甲的明军士兵巡逻,神色警惕。祖大寿已率十余名部将在码头等候,他身上的盔甲沾着尘土,眼角布满血丝,显然是多日未曾休息。见到王磊走下粮船,祖大寿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沙哑:“末将祖大寿,参见国公爷!女真安置事务处置失当,引发民族冲突,甚至让叶赫部有机可乘,末将罪该万死,恳请国公爷降罪!”
王磊上前一步,伸手扶起祖大寿,拍了拍他肩上的尘土,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祖将军起身,安置之事牵涉民族习俗、自然环境、资源分配等多重问题,本就复杂,非你一人之过。我此次来,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你先带我去安置区看看,亲眼见见部落民众的处境,再谈如何解决。”
两人骑马穿过辽阳府城区,向北行约三十里,便抵达浑河下游的女真安置区。刚过一处石桥,王磊便看到路边躺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女真孩童,正围着一位老妇人哭闹,老妇人手里捧着一小捧混着沙土的炒米,艰难地分给孩子们。不远处,十几个女真青年背着空空的弓箭,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低声议论着什么,脸上满是焦虑与不满。“国公爷,那就是完颜部的民众,他们的耕地在最北边,受旱最严重,粮食早就断了。”祖大寿低声解释,语气中满是愧疚。
王磊勒住马缰绳,翻身下马,走到老妇人身前,从随身携带的干粮袋里取出几块麦饼,递给孩子们。孩子们饿极了,立刻伸手接过,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老妇人抬起头,看清王磊的衣着与气度,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王磊按住:“老人家不必多礼,我是王磊,是来给大家解决粮食问题的。部落里现在还有多少人没饭吃?”
“回……回国公爷,部落里一半人都断粮了,老人和孩子饿得走不动路,青壮年只能去山林里打猎,可这开春的山林,猎物少得可怜……”老妇人说着,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们知道抢汉人粮食不对,可看着孩子们挨饿,实在没办法啊!完颜首领把带头抢粮的人绑起来送官,可大家心里都怨,有人说……说不如投靠叶赫部,至少能有口饭吃。”
王磊心中一沉,又走到那十几个女真青年面前,沉声道:“我知道你们饿肚子,也知道你们对安置不满,但叶赫部是什么样的势力,你们清楚吗?他们常年劫掠周边部落,视人命如草芥,你们投靠过去,不过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朝廷既然接纳你们归附,就绝不会眼睁睁看着你们饿死,我今天来,就是要给大家找一条能安稳活下去的路。”
青年们见王磊亲自与他们说话,态度诚恳,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站出来,瓮声瓮气地说:“国公爷,我们不是想闹事,可这地种不出粮食,打猎又没猎物,我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们女真人生来就靠山林吃饭,让我们在平原种地,实在不习惯。”
“你说得对,是朝廷之前的安置方案考虑不周,忽略了你们的生活习惯。”王磊坦然承认问题,这让青年们十分意外。他转身对祖大寿说:“祖将军,你立刻派人去通知完颜烈、栋鄂等六个部落的首领,还有邻近的李家村、王家村等五个汉人村落的乡绅,半个时辰后,在完颜部的议事帐篷开会,我要当面听听大家的想法。”
在等待众人的间隙,王磊带着祖大寿与几名水工,沿着浑河岸边勘察地形。他发现,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植被茂密,林间有不少溪流,虽不适合大规模农耕,却适合渔猎;而浑河中游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更适合农耕。“祖将军,你看,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安置区域与生计习惯不匹配’。”王磊指着上游的山林与中游的河谷,“咱们把女真部落安置在下游贫瘠的平原,让他们种地;却把最适合农耕的河谷留给了汉人,这才引发了矛盾。接下来,要重新划分区域,让女真部落回到熟悉的山林,同时保障他们的粮食供应;让汉人在河谷与下游平原安心种地,通过互助合作,消除隔阂。”
半个时辰后,完颜烈等六位女真部落首领、李老汉等五位汉人乡绅陆续赶到完颜部的议事帐篷。帐篷里挤满了人,气氛却十分凝重,女真首领们低着头,神色尴尬;汉人乡绅们则面带警惕,时不时打量着身边的女真首领。王磊坐在帐篷中央的木凳上,看着众人,开门见山:“今日召集大家,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与土地纠纷的问题。在说解决方案之前,我先向大家道歉——此前的安置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女真部落的渔猎习惯与汉人村落的农耕需求,导致大家受苦,这是朝廷的失职。”
这番话让帐篷里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完颜烈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他没想到这位国公爷会主动道歉;李老汉也愣了愣,紧绷的脸色渐渐放松。王磊趁热打铁,将勘察后拟定的方案逐一说明:“第一,重新划分生存区域。以浑河为界,上游山林地带(从清原到新宾)划为‘女真渔猎专属区’,归六个女真部落共同使用,朝廷派工匠帮助搭建防寒木屋、挖掘饮水井,提供弓箭、渔网、猎刀等渔猎工具,确保大家能靠传统生计活下去;中游河谷地带(从抚顺到沈阳)划为‘汉女真共耕区’,由汉人乡绅组织农户,传授农耕技术,女真部落派出青壮年劳动力,参与耕种,收获的粮食按‘汉人六成、女真四成’分配,双方共同拥有土地使用权,不得私自抢占;下游平原地带仍归汉人村落所有,朝廷将修建引水渠,从浑河中游调水,解决灌溉问题。”
“第二,设立‘浑河互市市场’。每月初一、十五,在浑河中游的堡子城开设互市,女真部落可将猎获的皮毛、鹿茸、兽肉等换取粮食、布匹、农具;汉人村落可将多余的粮食、蔬菜、手工制品换取渔猎物资。互市由朝廷派官员管理,制定公平的交易规则,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若有人违反,无论女真还是汉人,一律严惩。”
“第三,组建‘民族互助组’。每个女真部落与相邻的汉人村落结成互助组,农忙时(春耕、夏耘、秋收),女真部落派青壮年帮助汉人收割、灌溉;渔猎季(秋冬两季),汉人村落派工匠帮助女真部落修补木屋、处理猎物。遇到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双方互相接济,共渡难关。”
“第四,修建‘浑河双语学堂’。在堡子城修建一所学堂,招收女真与汉人孩童入学,配备汉语与女真语双语教师,既教汉字、农耕知识、朝廷律法,也教女真语言、渔猎技巧、民族习俗。学费全免,朝廷还会给每个入学的孩童提供书本、笔墨与每日一餐,让孩子们从小互相了解、互相认同,消除民族隔阂。”
王磊话音刚落,完颜烈便激动地站起身,声音颤抖:“国公爷,您这个方案太好了!只要能让我们回到山林渔猎,还能分到粮食,我们再也不会去抢汉人的地了!我完颜烈以部落祖先的名义发誓,定会约束部众,与汉人兄弟和睦相处!”
李老汉也跟着起身,脸上露出笑容:“国公爷,互市能让我们把多余的粮食换成钱,互助组能解决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比天天打架强多了!我们汉人村落愿意配合,明天就组织农户去共耕区准备春耕!”
其他女真首领与汉人乡绅也纷纷表态支持,帐篷里的气氛从凝重转为热烈。祖大寿看着眼前的场景,对王磊愈发敬佩:“国公爷,您这几招真是说到了根上,既照顾了双方的生计习惯,又能促进民族和睦,末将佩服!”王磊却神色严肃:“方案再好,也要靠大家共同落实。祖将军,你负责调派工匠、粮食、农具,监督互市市场与学堂的修建;完颜首领、李老汉,你们分别担任女真与汉人的‘互助总领’,负责协调部落与村落的人力调配,若有人故意挑事、破坏互助,立刻上报处置。”
散会后,王磊没有休息,而是带着工匠与亲卫,跟着完颜烈前往浑河上游的山林地带,选址搭建防寒木屋。他亲自拿起斧头,与工匠们一起砍伐粗壮的落叶松,手把手教女真民众如何搭建三角形的屋顶(利于积雪滑落)、如何用黏土涂抹墙壁(增强保暖性):“这样的木屋,冬天能挡住寒风,比你们之前住的土坯房暖和多了,大家住得舒服,才能安心渔猎、生活。”
女真民众看着王磊亲自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也毫不在意,感动不已。完颜烈走上前,接过王磊手中的斧头,红着眼眶说:“国公爷,您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要是再闹事,就对不起部落的祖先,更对不起您的一片苦心!”王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咱们是一家人,分什么彼此?只要大家能安居乐业,我累点不算什么。”
与此同时,祖大寿已组织士兵将三万石粮食、两千套农具运抵安置区,按“老人、孩子优先”的原则,逐一发放到女真部落民众手中。李老汉则带着汉人农户,在共耕区翻整土地,准备播种王磊特意调来的耐旱马铃薯种子。短短十日,浑河两岸的景象便焕然一新:上游山林里,一排排防寒木屋整齐排列;中游河谷的共耕区,翻整好的田地如绿色的地毯;堡子城的互市市场,摊位正在搭建;双语学堂的地基也已打好。
叶赫部派来的奸细见此情景,再也无法煽动人心,只能偷偷溜回部落——女真民众有了安稳的住所与充足的粮食,汉人农户不用担心被抢粮,双方忙着春耕与渔猎,谁也不愿再挑起事端。王磊站在浑河岸边,看着女真民众背着弓箭走进山林,汉人农户在田间劳作,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民族和睦,从来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感受到公平与尊重。辽东的安稳,就从这条浑河开始了。”
第二节:建制固本融民族,深耕辽东稳边疆
辽东的初春,寒意尚未完全消退,浑河两岸却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王磊制定的女真安置方案落地一个月后,上游山林的女真部落已全部搬进新搭建的防寒木屋,中游共耕区的马铃薯与荞麦长势喜人,堡子城的互市市场顺利开张,双语学堂也迎来了首批入学的孩童。但王磊深知,短期的安稳容易实现,要让女真与汉人的和睦关系长久维持,必须靠制度巩固成果,将“临时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
这日清晨,王磊召集祖大寿、完颜烈、李老汉及其他女真部落首领、汉人乡绅,在堡子城新建成的议事厅召开“辽东民族共融首次理事会”。议事厅内,女真首领与汉人乡绅分坐两侧,中间摆放着一张巨大的《浑河区域治理图》,王磊站在地图前,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今日召开理事会,是为了定下三个‘长效之策’,让咱们女真与汉人能长久和睦相处,共同把辽东建设好。这三个制度,既要保障大家的生计,也要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更要让咱们的子孙后代能继续友好相处。”
他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道:“第一,建立‘浑河共治理事会’。理事会由六个女真部落各推选一名代表(需为部落内德高望重、熟悉事务者)、五个汉人村落各推选一名代表(需为乡绅或农户代表),再加上朝廷派驻的三名官员(分别负责民政、司法、军事协调),共计十四人组成。理事会每月初一在堡子城议事厅召开例会,负责管理共耕区的粮食分配、互市市场的交易秩序、水利工程的维护、学堂的教学安排等事务;遇到重大问题(如自然灾害、边界纠纷、外部势力挑拨等),可临时召开会议,由理事会全体成员投票决定,女真代表与汉人代表拥有同等投票权,朝廷官员负责监督投票过程,确保公平公正。”
王磊话音刚落,完颜烈便起身说道:“国公爷,这个理事会好!以前部落之间、部落与汉人之间有矛盾,只能靠打架解决,现在有了理事会,大家坐下来商量,谁也不能蛮不讲理!我完颜部推选部落长老完颜石担任代表,他做事公道,大家都信服。”
李老汉也跟着表态:“我们李家村推选村支书李大山担任代表,他年轻有文化,还懂农耕技术,能为汉人农户说话,也能和女真代表好好沟通。”其他女真部落首领与汉人乡绅纷纷推选各自的代表,很快便确定了十一名民间代表,加上朝廷派驻的三名官员,理事会成员全部到位。
“第二,推行‘双轨生产保障制’。”王磊伸出第二根手指,详细解释,“针对女真部落:一是保留渔猎传统,划定浑河上游山林为‘永久渔猎区’,立下石碑,严禁汉人随意进入狩猎或砍伐树木,若有违反,由理事会按规则处罚;二是每个女真家庭需认领一亩‘共耕责任田’,在汉人农户的指导下学习农耕技术,收获的粮食全部归自家所有,朝廷免除女真部落十年赋税,且不强制要求扩大耕种面积;三是设立‘渔猎互助基金’,由朝廷出资一万两白银,存入理事会账户,若遇大雪封山、猎物稀少等情况,女真部落可向理事会申请基金,购买粮食或生活物资,待渔猎丰收后再逐步偿还(无需支付利息)。”
“针对汉人村落:一是享有共耕区与下游平原的农耕主导权,朝廷将投入五万两白银,修建从浑河中游到下游的‘惠民引水渠’,聘请江南水工指导施工,彻底解决下游平原的灌溉问题;二是允许汉人进入浑河上游山林的边缘地带(距离女真部落聚居地十里以外)砍柴、采药,但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且不得破坏山林生态;三是设立‘农耕奖励机制’,每年秋收后,理事会根据各村落的粮食产量、共耕区协作情况评选‘互助模范村’,奖励粮食五百石、农具一百套,鼓励汉人农户积极传授农耕技术,帮助女真部落融入生产。”
“第三,完善‘民生保障服务网’。”王磊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带着关切,“一是在堡子城修建‘惠民医馆’,从太医院调派三名擅长治疗风寒、外伤、瘟疫的医师,配备充足的药材(尤其是治疗狩猎外伤的金疮药、预防山林瘴气的草药),为女真与汉人民众提供免费诊治,每月组织医师前往各部落与村落巡诊一次;二是设立‘应急粮仓’,由理事会管理,每年储备五万石粮食(朝廷出资三万石,共耕区缴纳两万石),遇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按‘优先保障老人、孩子与病患’的原则统一调配;三是扩建双语学堂,增加‘技能教学’课程,聘请汉人铁匠、木匠、纺织匠与女真部落的狩猎能手、皮毛加工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孩子们打铁、木工、纺织、狩猎技巧等实用技能,让他们长大后既能靠手艺谋生,也能传承民族文化。”
三个制度宣布完毕,议事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完颜烈激动地说:“国公爷,这‘双轨制’太贴心了!既让我们能安心渔猎,又不用担心饿肚子,还有医馆能免费看病,我们女真部落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李老汉也笑着说:“引水渠修好后,下游的田地再也不怕干旱了,还有奖励机制,大家肯定愿意好好和女真兄弟合作,以后咱们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
会议结束后,王磊立刻带领水工与士兵前往浑河中游,实地勘察引水渠的路线。他亲自拿着铁锹,在河岸挖掘泥土,查看土壤层厚度,与水工们讨论渠道路线:“引水渠要沿着地势修建,从抚顺附近的浑河中游取水,一路向西,经过沈阳,直达下游的辽阳府,这样水能自流,节省人力;渠壁要用砖石加固,防止坍塌;每隔十里修建一个水闸,方便控制水量,避免汛期淹了田地。”
在王磊的亲自督促下,惠民引水渠很快开工建设。女真部落派出青壮年帮忙搬运砖石,汉人农户则负责平整渠基,双方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次,在修建一处水闸时,女真青年完颜阿骨不小心被石块砸伤了脚,汉人农户李大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背起他赶往堡子城的惠民医馆。医师为完颜阿骨处理伤口时,李大山还特意买来红糖,给他冲了一碗红糖水:“兄弟,好好养伤,等你好了,咱们再一起修水渠!”完颜阿骨感动得眼眶发红:“以前总觉得汉人不待见我们,现在才知道,大家都是一家人!”
与此同时,双语学堂的技能课程也顺利开课。汉人铁匠张师傅教孩子们打造小锄头、小猎刀,女真狩猎能手完颜大叔则教孩子们识别猎物踪迹、设置简易陷阱。课间休息时,女真孩童与汉人孩童一起在学堂的院子里玩耍,有的玩弹弓,有的捉迷藏,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比划,脸上都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王磊偶尔会来学堂听课,看到孩子们互相帮助、亲密无间的样子,心中十分欣慰——这便是辽东长治久安的希望所在。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新的问题便出现了。辉发部与王家村因“山林边缘地带的采药权”产生争议:辉发部的民众认为,汉人村民进入山林采药,破坏了猎物的栖息地;王家村的村民则觉得,山林边缘地带不属于女真部落的核心聚居区,他们报备后即可进入,且采药并未影响狩猎。双方争执不下,甚至差点动手,完颜烈与李老汉只能将此事上报给王磊。
王磊得知后,立刻带着理事会成员前往争议地点——浑河上游山林边缘的一处山谷。山谷里长满了草药,几个汉人村民正在采药,辉发部的十几个青年则手持弓箭,站在一旁怒视着他们。“大家先冷静下来,有话好好说。”王磊走上前,示意双方放下武器,“理事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矛盾,咱们今天就现场把问题说清楚,定好规矩,以后大家都按规矩来。”
他先让辉发部的代表完颜松发言:“国公爷,这山谷虽然在山林边缘,但也是我们狩猎的区域,汉人村民天天来采药,动静太大,把猎物都吓跑了,我们好几天都没打到猎物了!”王家村的代表王建国立刻反驳:“国公爷,我们每次来采药都提前报备了,而且只在山谷里采,没有往山林深处去,也没有砍伐树木,怎么会影响狩猎呢?这些草药能治感冒,村里老人孩子都需要,我们不能不采啊!”
王磊没有立刻评判,而是带着众人在山谷里查看了一圈,发现山谷确实靠近辉发部的狩猎路线,但汉人村民采药的范围集中在山谷底部,并未影响主要的猎物栖息地。他心中有了主意,对双方说:“我看这样解决:第一,划定‘采药专属区’,在山林边缘地带(距离女真部落聚居地十里以外),选择三处草药丰富、且不影响狩猎的山谷,作为汉人村民的专属采药区,立下界碑,汉人村民只能在这三处区域采药,不得超出范围;第二,规定采药时间,每年的三、四、五、九、十、十一月为‘采药期’,其余时间(六、七、八、十二、一、二月)为‘狩猎保护期’,采药期内,汉人村民可在专属区采药,狩猎保护期内,禁止采药,确保女真部落能安心狩猎;第三,建立‘采药互助制’,汉人村民采药时,若遇到女真部落的狩猎队伍,需主动避让;女真部落的狩猎队伍若发现采药区有大型猛兽,需及时提醒汉人村民,确保双方安全。”
王磊的方案既保障了辉发部的狩猎权益,又解决了王家村的采药需求,双方都表示满意。完颜松握着王建国的手说:“以后咱们就按国公爷定的规矩来,再也不吵架了!”王建国也笑着说:“是啊,互相体谅,才能好好相处!”
此事解决后,王磊意识到,制度的落地需要不断细化与完善。他主持召开理事会会议,将“采药权划分”“山林防火责任”“共耕区水利维护分工”等此前未考虑到的细节问题,逐一补充进理事会规则,形成了《浑河民族共融公约》,打印成册,分发到每个部落与村落,让大家人手一本,照章办事。
三个月后,辽东女真安置区彻底焕发出新的生机。上游山林里,女真民众每日带着弓箭、渔网出门,傍晚总能带着猎物满载而归,防寒木屋里飘出阵阵肉香;中游共耕区的马铃薯与荞麦迎来丰收,女真民众与汉人农户一起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堡子城的互市市场愈发繁荣,每逢开市日,街道上挤满了人,女真的皮毛、汉人的粮食、手工制品摆满了摊位,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却再也没有出现过争执;惠民医馆的医师已诊治民众三千余人,应急粮仓储备充足,双语学堂的学生人数突破两百人。
祖大寿向王磊递交《辽东安置成效奏报》时,语气中满是敬佩:“国公爷,如今辽东女真与汉人亲如一家,粮食自给自足,叶赫部多次派奸细挑拨,却连一个部落民众都煽动不了,只能灰溜溜地回去!咱们的北线边防,比以前稳固了十倍不止!”王磊接过奏报,翻看着上面的数据——粮食储备达八万石,部落民众满意度达九成五,械斗事件归零,心中十分欣慰。
这日清晨,王磊决定启程返回锦州。他站在堡子城的城楼上,望着浑河两岸的景象:女真部落的木屋炊烟袅袅,汉人村落的农田金黄一片,孩子们在学堂的院子里读书写字,互市市场的人群摩肩接踵。祖大寿与完颜烈、李老汉等理事会成员站在他身后,神色恭敬。“祖将军,辽东的事务就交给你与理事会了。”王磊转身,语气郑重,“记住,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坚守‘公平’与‘互助’的原则,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只要女真与汉人能一直这样和睦相处,辽东就永远是咱们稳固的北大门。”
祖大寿与完颜烈、李老汉等人齐声应道:“请国公爷放心,我等定不负所托!”
王磊率领亲卫踏上返回锦州的路途。马车行驶在浑河岸边的官道上,沿途的女真民众与汉人农户纷纷驻足挥手,高喊“国公爷保重”。王磊掀开马车窗帘,看着窗外一张张淳朴的笑脸,心中感慨万千——所谓“安天下”,并非靠武力征服,而是让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共享太平与安宁。
此时的锦州帅府,留守的政务团队已将各地奏报整理妥当:西南土司按约定向朝廷输送盐铜,漕运船队沿汉江顺利北上,每月能为朝廷增加十五万两白银收入;豫西通过飞鸽传书上报,学堂已建成十五所,招生人数突破三千人,医馆累计诊治百姓逾两万人,均田制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辽东祖大寿派亲兵送来最新简报,共耕区粮食丰收,互市市场交易总额突破三万两白银,叶赫部近期未再靠近边境,边境防线安稳无虞。
车辙碾过辽东与锦州交界的山海关,王磊看着案上堆叠的奏报,指尖划过“民生安定”“边境无虞”“赋税增收”的字样,嘴角露出笑意。从蒙古部落抚绥到西南土司整编,从豫西扫尾到辽东女真安置,每一步虽布满荆棘,但看着各地传来的安稳讯息,他愈发确信,“以民为本、民族共融、建制固本”的道路,正是撑起天下一统的根基。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坚守这份初心,联合天下百姓,定能终结乱世,迎来一个四海升平、各族和睦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