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51章 孙传庭土司整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帅帐议策破困局,王磊亲赴定西南

豫西的冬麦刚冒出青芽,王磊便收到了孙传庭从西南送来的加急奏报。彼时他正在淅川县城的学堂查看孩童们的课业,亲卫将密封的奏报递到手中时,他指尖触到信纸的冰凉,心中已隐约察觉西南局势的棘手。展开奏报,“土司互攻、民不聊生”八个字格外刺眼——自孙传庭进驻西南以来,虽暂时压制了大规模叛乱,但各地土司为争夺土地、盐井,仍时常爆发冲突,上月甚至出现乌蒙土司禄万钟突袭东川土司禄仕豪领地,劫掠上千百姓充作奴隶的恶性事件,而朝廷派驻的流官因缺乏兵权,根本无力调解。

“国公爷,孙将军在奏报中说,若再不彻底整编土司,恐生更大祸乱,甚至可能波及湖广粮道。”亲卫低声补充,语气带着担忧。王磊合上奏报,目光望向西南方向,冬日的阳光透过学堂的窗棂,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豫西的稳定已奠定中原根基,而西南作为连接川蜀、湖广的战略要地,又是盐、铜等战略物资的重要产地,土司问题若不解决,不仅会拖累全国民生恢复,还可能给崇祯朝廷可乘之机——此前已有密探回报,崇祯派太监暗中联络桀骜不驯的镇雄土司陇庆侯,许以“世袭罔替”的承诺,妄图在西南安插牵制力量。

“传我命令,即刻启程前往西南,豫西事务交由曹变蛟暂管,让他按既定政策推进学堂、医馆建设,遇重大事宜飞鸽传书。”王磊当机立断,转身对随行的周婉宁吩咐,“你从户部调拨五万两白银、三万石粮食,随后通过汉江漕运运往西南,优先用于安抚被土司劫掠的百姓。”

三日后,王磊率领五百亲卫,沿汉江逆流而上,经湖广进入西南地界。越往西南深入,沿途的景象越显破败:被焚毁的村寨残骸、流离失所的百姓、路边乞讨的孩童……在一处名为“岔河村”的村寨外,王磊看到数十名百姓围着一具饿死的孩童尸体痛哭,上前询问才知,这里刚被乌蒙土司的人洗劫过,粮食被抢,青壮年被掳走,剩下的老弱妇孺只能靠挖野菜为生。

“国公爷,咱们快走吧,前面就是乌蒙土司的地界,要是被他们的人发现,恐有危险。”亲卫劝阻道。王磊却蹲下身,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百姓,对亲卫说:“百姓都快饿死了,危险算什么?你立刻派人去附近的驿站,调运一批粮食过来,先让这些百姓活命。”他转头对百姓们说:“乡亲们放心,我是王磊,这次来西南,就是要让土司不再作乱,让大家能安稳种地、安心生活。”

百姓们听闻“王磊”二字,眼中瞬间燃起希望——此前曹变蛟在中原平叛的事迹早已传遍西南,大家都知道这位国公爷专管“打坏人、保百姓”。一位老者颤巍巍地抓住王磊的手:“国公爷,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那些土司就像豺狼,每年都要来抢好几次,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

安抚好百姓,王磊快马加鞭赶往孙传庭的驻军营地。营地设在东川与乌蒙交界的一座山隘,孙传庭早已率部在营外等候,见到王磊,他快步上前,躬身行礼:“末将孙传庭,参见国公爷!西南土司作乱,末将未能平定,恳请国公爷降罪!”

王磊扶起他,目光扫过营地中操练的士兵,问道:“孙将军,不必自责,土司问题积弊已久,非一日之功可解。你先说说当前的具体情况,各土司的势力分布、矛盾焦点,还有咱们驻军的难处。”

两人走进中军大帐,孙传庭展开悬挂在帐壁的《西南土司分布图》,手指逐一划过标记:“西南共有大小土司三十余处,其中势力最强的是乌蒙禄万钟、镇雄陇庆侯、东川禄仕豪、水西安坤四家。这四家占据了西南八成的盐井、铜矿与良田,矛盾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盐井归属,乌蒙与东川为争夺金沙江畔的三座盐井,已争斗五年;二是土地边界,镇雄与水西的牧场纠纷,每年都要爆发数次冲突;三是对朝廷的态度,禄仕豪、安坤相对温和,愿意接受朝廷节制,禄万钟、陇庆侯则桀骜不驯,尤其是陇庆侯,近期与京城来的太监过从甚密,恐有反心。”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咱们驻军只有五千人,分散在各要道,难以形成合力;流官缺乏实权,土司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更关键的是,百姓虽恨土司作乱,却又怕咱们撤走后遭到报复,不敢主动配合,导致咱们难以掌握土司的动向。”

王磊俯身看着地图,指尖在乌蒙、镇雄、东川、水西四家土司的领地间反复游走,良久才开口:“土司问题的根源,在于‘世袭割据、权力失控’,既没有约束,又没有利益绑定。要解决,不能只靠武力,需‘剿抚并用、建制归一’,分三步走。”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孙传庭,逐条详解策略:“第一步,分化拉拢,孤立顽敌。禄仕豪、安坤愿意接受节制,咱们就给他们‘好处’——承认他们对现有领地、盐井的合法所有权,减免其领地三年赋税,还让他们的子嗣入锦州官学就读,与中原士族子弟同等待遇;对禄万钟、陇庆侯,先派人送去‘劝和书’,提出‘划定边界、共享盐利’的方案,若他们拒绝,再联合禄仕豪、安坤,形成军事包围,断其粮道与商路,让他们陷入孤立。”

“第二步,武力震慑,敲山震虎。陇庆侯与崇祯暗通款曲,必须先拿他开刀,杀鸡儆猴。你从驻军抽调三千精锐,联合水西安坤的兵力,以‘勾结外敌、扰乱边疆’为由,突袭镇雄土司的核心据点,擒获陇庆侯,将其押往锦州审判;同时,派一支轻骑进驻乌蒙与东川交界的盐井区,强行划定边界,设立‘官盐局’,由朝廷统一管理盐井开采与销售,利润按‘朝廷三成、土司七成’分配,既断了两家争斗的根源,又让他们尝到与朝廷合作的甜头。”

“第三步,建制改革,长治久安。平定顽敌后,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试点——在东川、水西设立流官衙门,流官与土司共同管理地方,流官掌行政、司法权,土司掌民族事务、民俗传承;建立‘土司联防军’,由朝廷派驻军官训练,各土司按领地大小出兵,统一听从朝廷调遣,用于抵御外敌与调解内部纠纷;同时,在各土司领地修建学堂、医馆,推广中原农耕技术,让百姓感受到‘归附朝廷’比‘土司割据’更能过上好日子。”

孙传庭听得频频点头,却仍有顾虑:“国公爷,‘改土归流’恐会遭到土司抵触,尤其是禄万钟,若咱们动了他的盐井利益,他定会拼死反抗;而且,陇庆侯势力不弱,突袭恐难一蹴而就。”

“所以,我要亲自去见禄仕豪与安坤。”王磊语气坚决,“只有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朝廷的诚意与实力,才会全力配合咱们。至于禄万钟,他贪婪且多疑,只要断了他的盐利,再让禄仕豪、安坤从两侧施压,他未必敢真的拼命;陇庆侯那边,我已让暗线收集他与崇祯太监往来的证据,突袭时当众公布,让他的部众知道他是‘勾结外人害自己人’,人心一散,拿下他便易如反掌。”

次日清晨,王磊只带十名亲卫,随孙传庭前往东川土司禄仕豪的府邸。禄仕豪得知王磊亲自到访,又惊又喜,率部众在府邸外十里相迎。见到王磊,他翻身下马,跪地行礼:“东川土司禄仕豪,参见国公爷!”

王磊扶起他,笑着说:“禄土司不必多礼,我此次来,是为了让西南各部落和睦相处,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绝非来夺你的地盘与利益。”进入府邸后,王磊将拟定的“合作方案”递给禄仕豪,逐条解释:“朝廷承认你对东川领地、盐井的所有权,减免三年赋税,你的儿子可入锦州官学,与中原子弟一同读书;作为回报,你需出兵协助朝廷平定陇庆侯,日后与乌蒙的盐井纠纷,由朝廷统一管理,你照样能拿到七成利润,还不用再打仗死人,何乐而不为?”

禄仕豪仔细阅读方案,又看向身边的谋士,见谋士点头,当即表态:“国公爷如此诚意,我禄仕豪若再推辞,便是不识时务!我愿出兵一千,配合孙将军平定陇庆侯,日后也全听朝廷调度!”

随后,王磊又前往水西,会见安坤。安坤本就对陇庆侯勾结外敌的行为不满,加上王磊承诺帮助水西解决与镇雄的牧场纠纷,他欣然同意出兵一千,参与联防。

消息传回营地,孙传庭对王磊愈发敬佩:“国公爷仅用两日,便说服两位土司,实在高明!有了他们的支持,平定陇庆侯指日可待!”王磊却神色平静:“土司并非天生好战,他们只是怕失去既得利益。咱们既给他们保障,又给他们希望,他们自然愿意配合。接下来,就看咱们的武力震慑能否让顽敌低头了。”

三日后,孙传庭率领三千精锐,联合禄仕豪、安坤的两千兵力,兵分三路突袭镇雄土司领地。王磊坐镇中军,通过暗线传来的情报,实时调整部署。当大军包围陇庆侯的府邸时,王磊让人将他与崇祯太监往来的书信、礼品当众展示,部众见状,纷纷倒戈,陇庆侯见大势已去,只能束手就擒。

攻克镇雄的消息传到乌蒙,禄万钟果然慌了神。他本想联合陇庆侯对抗朝廷,如今陇庆侯被俘,自己又陷入孤立,犹豫再三,最终派使者前往王磊营地,表示愿意接受朝廷对盐井的统一管理,不再与东川争斗。

看着使者送来的降书,王磊对孙传庭说:“第一步的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便是推行建制改革,让西南真正稳定下来。这比打仗更难,却也更重要——打仗只是手段,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咱们的目的。”

第二节:建制固本稳西南,王磊抚民安边疆

镇雄土司陇庆侯被俘、乌蒙土司禄万钟臣服后,西南的局势暂时趋于平静。王磊没有急于班师,而是在孙传庭的陪同下,开始逐一落实“建制改革”的各项举措。他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制度革新、民生改善,才能让西南真正长治久安。

第一步是推行“改土归流”试点。王磊选择东川与水西作为首批试点区域,亲自挑选了十名清正廉洁、熟悉西南民俗的流官,与禄仕豪、安坤共同组建“联合衙门”。在东川衙门的成立仪式上,王磊当着数百名百姓与土司部众的面,宣布流官与土司的职责划分:“流官负责征收赋税、审理案件、管理民生工程,土司负责协调民族事务、传承民俗文化,双方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若有欺压百姓、滥用职权者,无论流官还是土司,一律严惩!”

为了让百姓信任联合衙门,王磊特意在衙门门口设立“鸣冤鼓”,规定“凡百姓有冤屈,随时可击鼓鸣冤,衙门必须在当日受理,三日内给出答复”。仪式结束后,一位曾被土司强占土地的百姓,犹豫再三,还是敲响了鸣冤鼓。流官与禄仕豪当即升堂,查清事实后,不仅责令土司归还土地,还赔偿了百姓两年的粮食损失。百姓感动得磕头谢恩:“没想到这鸣冤鼓真能为咱们做主!”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向联合衙门反映问题,而流官与土司也在王磊的督促下,密切配合,妥善处理了数十起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禄仕豪感慨地对王磊说:“国公爷,以前我总怕流官夺我的权,现在才知道,这样分工合作,不仅省事,还能让百姓信服,比我独自管理时强多了!”

与此同时,王磊着手解决盐井与牧场的纠纷。在乌蒙与东川交界的金沙江盐井区,他亲自划定边界,设立“官盐局”,由朝廷派官员负责管理,从锦州调来的盐工传授先进的制盐技术,将盐的产量提高了三成。盐井利润按“朝廷三成、乌蒙四成、东川三成”分配,每月结算一次,账目公开,接受百姓与土司的监督。禄万钟派来的代表查看账目后,对王磊说:“国公爷,这样分配公平,账目清楚,我们乌蒙再也不会为盐井与东川争斗了!”

在镇雄与水西的牧场边界,王磊让双方土司派代表共同丈量土地,按“牧场面积、牲畜数量”合理划分,还修建了三道“界碑墙”,墙上刻着双方土司的承诺:“互不侵扰,共享水草”。安坤与新任镇雄土司(陇庆侯被俘后,由其侄子陇云继任,经王磊考察,此人相对温和)在界碑前握手言和,安坤说:“以后咱们不再是敌人,而是兄弟,一起把牧场管好,让牛羊越来越多,百姓越来越富!”

第二步是组建“土司联防军”。王磊从各土司领地挑选青壮年,共组建了五千人的联防军,由朝廷派驻的军官统一训练,配备徐元明工坊打造的燧发枪与轻型火炮。在训练场上,王磊亲自观看联防军操练,对士兵们说:“你们穿上这身军装,就不再是某个土司的私兵,而是西南百姓的守护者。无论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作乱,你们都要挺身而出,保护这片土地与百姓。”

为了提高联防军的凝聚力,王磊规定“士兵待遇统一,无论来自哪个土司领地,口粮、军饷一律相同”,还定期组织“跨领地比武”,让不同部落的士兵互相交流、增进感情。一次比武中,乌蒙的士兵与东川的士兵组队获胜,拿到奖品后,乌蒙士兵笑着说:“以前咱们是敌人,现在一起打仗、一起领奖,比当私兵痛快多了!”

第三步是推进民生工程。王磊从户部调拨的粮食与白银陆续抵达西南,他首先在被战乱破坏的村寨开展“安居工程”,组织士兵与百姓一起重建房屋,每户发放粮食两石、种子一斗,还派来农技人员,传授中原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农具使用方法。在岔河村,王磊亲自参与房屋重建,帮百姓夯实地基,百姓们感慨道:“国公爷不像大官,倒像咱们村里的亲人,跟着您,咱们心里踏实!”

同时,王磊下令在东川、水西、乌蒙、镇雄各建一所“民族学堂”,招收各部落的孩童入学,教材除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还加入了西南各民族的历史传说与民俗文化,配备汉人与少数民族教师,实行“双语教学”。在东川民族学堂的开学典礼上,王磊给孩子们分发书本与笔墨,笑着说:“不管你们是汉人、彝族、苗族,进了学堂就是同学,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长大后一起建设西南。”

医馆的建设也同步推进,王磊从太医院挑选十名医术精湛的医师,带来大量药材,在各土司领地设立“惠民医馆”,为百姓免费诊治。在水西的医馆里,一位苗族老人因风湿疼痛多年,医师为他针灸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老人拉着王磊的手说:“国公爷,以前咱们生病只能靠跳神,现在有医师治病,还不用花钱,您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

在推进各项改革的过程中,王磊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部分老土司不满“改土归流”,暗中煽动百姓抵制;还有人向禄万钟进谗言,说“王磊是想慢慢夺走土司的权力”。禄万钟虽有疑虑,却因盐井利润稳定、百姓生活改善,没有采取过激行动。王磊得知后,没有派兵镇压,而是亲自上门拜访老土司,耐心解释:“改革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们看,现在百姓不用再打仗,能安心种地、做生意,孩子们能读书,老人们能看病,这难道不好吗?”他还邀请老土司担任学堂的“荣誉山长”,让他们参与到民生工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渐渐地,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土司与百姓开始支持改革。三个月后,西南各土司领地的面貌焕然一新:村寨里建起了结实的房屋,田地里种上了高产的水稻,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医馆里挤满了看病的百姓,联防军的操练声铿锵有力。

孙传庭向王磊汇报:“国公爷,截至目前,西南各土司均已接受朝廷节制,没有再发生冲突;百姓返乡率达九成以上,粮食产量比去年增长三成;盐井、铜矿的收入稳步提升,不仅能满足西南需求,还能向中原输送。”

王磊站在东川城头,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与脚下繁荣的村寨,心中感慨万千。他对孙传庭说:“西南的稳定,靠的不是武力压制,而是让土司看到‘合作比对抗好’,让百姓感受到‘归附比割据强’。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军队与武器,而是百姓对安稳生活的期盼。”

就在这时,亲卫送来曹变蛟从豫西发来的奏报:豫西学堂已建成十所,医馆五所,均田制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王磊笑着说:“豫西稳了,西南稳了,北方边境也稳了,咱们‘安天下’的大业,已打下半壁江山。接下来,就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挥师北上,终结崇祯的腐朽统治,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西南的大地上,为群山、村寨、河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王磊知道,西南的整编只是他“安天下”大业中的一环,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民族共融”的理念,只要有孙传庭、曹变蛟、周婉宁等能臣良将的辅佐,只要有百姓的支持,他定能实现“华夏一统,盛世太平”的愿景。

离开西南前,王磊特意去了东川民族学堂,看到汉、彝、苗等各民族的孩童在一起读书、玩耍,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他俯身摸了摸一个苗族孩童的头,问道:“读书开心吗?”孩童用力点头:“开心!先生教我们认字,还教我们唱歌,以后我要像国公爷一样,保护大家!”

王磊心中一暖,转身对身边的孙传庭说:“你看,这就是西南的未来,也是天下的未来。好好守住这里,等我北上的消息。”孙传庭郑重抱拳:“末将定不负国公爷所托,守护好西南,守护好这些孩子的未来!”

带着西南稳定的捷报,王磊率领亲卫踏上返回中原的路途。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他的脚下,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