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50章 曹变蛟豫西扫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田埂问民察乱象,军帐定计清余孽

豫西的秋意比辽东来得更沉,枯黄的麦秸在田埂上堆叠成垛,寒风卷着细尘,掠过荒芜的冬麦田。王磊身披玄色披风,踩着结霜的土路,沿着汉江支流的河岸缓缓行走。自149章乌兰其其格平定蒙古叛乱、北方边境彻底稳固后,他便将目光锁定中原——这片曾被流寇反复劫掠的土地,表面上已随曹变蛟大军进驻恢复平静,实则暗藏隐患。三日前,潜伏在豫西的暗线传回密报:前明降将李本深借“镇守地方”之名,收拢溃散的明军残兵与地痞无赖,勾结淅川张世贵、内乡刘承业等豪强,以“清剿流寇余孽”为幌子,在淅川、内乡、卢氏三县强占民田、私设关卡,甚至效仿旧明苛政,征收“护乡粮”“养兵钱”,百姓稍有反抗便被冠以“通贼”罪名,或抓去充役,或抄家罚没。

“国公爷,前面就是郭家村,暗线说这里是被盘剥最严重的村子之一。”亲卫统领赵山低声提醒,目光警惕地扫过远处村口的岗哨——那是李本深手下设立的“检查站”,实则是向过往村民勒索钱财的关卡。

王磊颔首,抬手示意亲卫们放缓脚步,自己则换上一身粗布短褂,伪装成外地行商,只留赵山一人扮作伙计跟随。刚到村口,便见两名身着破烂铠甲的士兵正拦住一位挑着柴禾的老农,伸手索要“过路费”。“老东西,今天再不交五文钱,就把你这柴禾没收!”士兵态度嚣张,伸手就要夺老农的柴担。

老农急得眼泪直流:“官爷,家里老婆子还等着柴禾做饭,实在没钱啊!”王磊上前一步,按住士兵的手,语气平和却带着力量:“这位兄弟,老人家一把年纪,何必将难为人?”士兵转头瞪向王磊,见他衣着普通,便骂道:“哪来的野小子,敢管老子的事?不想死就滚!”

赵山正要发作,被王磊用眼色制止。他从怀中掏出十文钱递给士兵,笑着说:“兄弟消气,这钱我替老人家出了,别为难他。”士兵接过钱,瞥了王磊一眼,嘟囔着放行。待士兵走远,老农对着王磊作揖:“多谢这位小哥,只是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王磊扶着老农走到田埂边,蹲下身看着荒芜的麦田,问道:“老人家,这地怎么不种冬小麦?冬天不播种,明年开春吃什么?”老农叹了口气,坐在田埂上打开话匣子:“小哥有所不知,这地本是俺家祖上传下来的五亩薄田,去年曹将军大军过来,流寇被打跑了,俺们本以为能好好过日子,可谁知来了个李将军(李本深),说‘要养兵保平安’,每亩地要缴‘养兵钱’三斗粮,还说‘良田要归公’,把村里最肥沃的二十亩地都划给了张大户(张世贵)。俺这五亩地,缴完粮就剩不下多少,哪还有种子种冬麦?”

王磊心中一沉,又问:“就没人敢去官府告状吗?”老农苦笑着摇头:“官府?李将军的人就住在县衙,县太爷都得听他的!上个月邻村王二柱去告状,直接被当成‘通贼’抓了,现在还关在张大户的庄园里呢!”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十余名骑士簇拥着一辆马车疾驰而来,车旁的士兵沿途吆喝:“让开让开!张大户的粮车来了!”王磊与老农连忙躲到田埂边,看着马车驶过——车上装满了粮食,车辙印深得几乎陷进泥土,显然超载严重。“这是张大户给李将军送的‘军粮’,其实都是从咱们百姓手里抢的!”老农咬牙切齿,却又敢怒不敢言。

王磊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轻声说:“老人家放心,不出十日,这些粮会还给大家,被占的地也会物归原主。”说罢,他与赵山转身离开,沿途又走访了三个村落,所见所闻大同小异:有的村民因缴不起“护乡粮”被迫卖儿鬻女,有的村落半数青壮被抓去给张大户修庄园,还有的农户为躲苛政,逃进了伏牛山深处。

傍晚时分,王磊回到曹变蛟驻扎在淅川城外的军营。曹变蛟早已等候在营门口,见王磊一身尘土,连忙上前:“国公爷,您怎么亲自去村里了?万一遇到李本深的人,太危险了!”王磊摆摆手,走进中军大帐,示意曹变蛟坐下:“不亲自去看看,就不知道百姓过得有多苦。李本深这伙人,比流寇还可恨——流寇抢了就走,他们却像附骨之疽,长期盘剥百姓,不除掉他们,中原永无宁日。”

曹变蛟面露愧色:“国公爷,是末将失职。李本深投降后,末将以为他能安分守己,便把豫西防务交给他,没想到他竟暗中勾结豪强,残害百姓。末将已查清,李本深手下有两千余人,分为三股:一股驻守淅川县城,由他亲自统领;一股驻守内乡刘承业的庄园,负责征收粮款;一股驻守卢氏张茂的山寨,控制伏牛山通道。这三股势力互相呼应,且豪强们为他们提供粮草与据点,硬攻恐伤亡不小。”

王磊走到帐中悬挂的《豫西全域图》前,手指沿着淅川、内乡、卢氏三点连成的三角形缓缓划过,目光锐利:“硬攻必然会伤及百姓,且李本深的人熟悉地形,可能会逃进伏牛山打游击,咱们要‘以柔克刚,先断根基’。”他顿了顿,转身对曹变蛟详细部署:“第一步,策反瓦解,釜底抽薪。李本深手下多是被胁迫的农户与溃散明军,你派一批熟悉豫西方言的士兵,伪装成逃兵混入他的队伍,暗中散布‘投降免罪、还田安家’的消息,重点策反他的副将赵坤——据暗线回报,赵坤本是豫西本地人,因家人被李本深扣押才被迫效力,只要咱们救出他的家人,他大概率会倒戈。”

“第二步,孤立豪强,断其补给。张世贵、刘承业这些豪强,之所以敢勾结李本深,无非是想借他的势力扩大地盘。你派五千精锐,分成三路,分别驻守淅川至内乡、内乡至卢氏、卢氏至淅川的官道,以‘巡查流寇’为名,切断豪强与李本深之间的粮草运输;同时,我亲自去联络豫西的乡绅与百姓,只要百姓们不再向豪强交粮,乡绅们不再为豪强站台,李本深的粮草供应不出十日便会断绝。”

“第三步,围而不打,迫其投降。待粮草断绝、士兵动摇,你再率主力将李本深的三处据点团团围住,只围不攻,同时让赵坤在内部策应,打开城门或山寨,咱们兵不血刃就能拿下。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优先保护百姓,不准烧杀抢掠,缴获的粮食与土地,全部归还百姓。”

曹变蛟仔细聆听,每一个细节都记在心里,又补充道:“国公爷,李本深在淅川县城扣押了百余位百姓家属,作为‘人质’,若咱们逼得太紧,他可能会伤害人质。”王磊早有考虑,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这是暗线绘制的县城人质关押地图,今晚你派两百精锐,由赵山带领,潜入县城救出人质,务必做到悄无声息,不打草惊蛇。”

当晚,赵山率领两百精锐,趁着夜色潜入淅川县城。按照密信标注的位置,他们找到关押人质的宅院,解决了看守的士兵,成功将百余位百姓家属救出。当赵坤得知家人被救,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愿意配合,暗中联络了数十名同样不愿为李本深效力的士兵,约定在三日后打开县城西门,迎接曹变蛟大军。

与此同时,王磊带着十名亲卫,深入豫西各村镇,联络乡绅与百姓。在淅川最大的乡绅周敬之家中,王磊晓以利害:“周老先生,李本深勾结豪强,横征暴敛,百姓早已怨声载道。如今朝廷大军已至,他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您若能带头联络其他乡绅,停止向张世贵供粮,日后豫西建学堂、修医馆,我定请您担任学堂山长,让您的学识造福一方。”周敬之本就对李本深的苛政不满,见王磊态度诚恳,又有如此承诺,当即答应:“国公爷放心,明日我便联络全县乡绅,断绝与张世贵的往来!”

在村落里,王磊亲自为百姓们写下“保证书”,承诺“凡被强占的土地,一律归还;被征缴的粮款,加倍赔偿;参与叛乱者,只要投降,一律免罪”。百姓们看着王磊亲笔写下的字迹,又得知家人已被救出,纷纷表示愿意配合:有的主动带路,指明豪强的粮仓位置;有的写信给被抓去充役的亲人,劝说他们投降;还有的组织起来,在豪强的庄园外静坐,拒绝交粮。

三日后,张世贵的粮仓因百姓拒交粮、官道被封锁而空空如也,李本深的士兵们因断粮开始哗变。赵坤按约定打开淅川县城西门,曹变蛟率领大军顺利入城,李本深见大势已去,带着少数亲信逃往内乡,却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士兵擒获。内乡的刘承业与卢氏的张茂见李本深被俘,吓得连忙解散私兵,主动向曹变蛟投降。

第二节:公堂断案安民心,建制固本稳豫西

李本深与豪强们被俘后,王磊决定在淅川县城的校场设立“临时公堂”,公开审理此案。消息传开,豫西三县的百姓纷纷赶来,校场周围挤满了人,连屋顶上都站满了人,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位“为民做主”的国公爷如何处置这些祸害。

公堂设在校场中央的高台上,王磊身着玄色锦袍,端坐于案后,两侧分别是曹变蛟、地方官员与乡绅代表周敬之。李本深、张世贵、刘承业等人被铁链锁住,跪在公堂之下,身后站着手持刀斧的士兵,气氛庄严肃穆。

“升堂!”随着一声喊,王磊敲响惊堂木,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沉声说道:“今日在此设公堂,公开审理李本深勾结豪强、残害百姓一案。凡有被欺压的百姓,均可上前举证,本公定当为你们做主!”

话音刚落,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上前,正是王磊此前在田埂上遇到的郭家村老农郭老汉。他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的纸,双手颤抖着递给王磊:“国公爷,这是张世贵强占我家五亩地的契约,上面的手印是他逼着我按的!我儿子被抓去修庄园,至今还没回来……”

王磊接过契约,仔细查看,又让张世贵辨认。张世贵不敢否认,只能低头认罪。紧接着,百姓们纷纷上前举证,有的拿出被征粮款的收据,有的展示被抄家的清单,还有的带着被士兵打伤的伤口作证。一位年轻妇人抱着孩子,哭着说:“国公爷,李本深的人抢了我家仅有的三石粮,我丈夫反抗,被他们活活打死……求您为我们报仇!”

王磊看着眼前的证据与百姓们的泪水,脸色愈发沉凝。他让书记员将所有证据一一记录在案,又传召李本深的副将赵坤作证。赵坤详细供述了李本深如何胁迫士兵、如何与豪强分赃、如何残害百姓的细节,甚至拿出了李本深与豪强往来的书信。

“李本深,你身为朝廷降将,本应感恩朝廷不杀之恩,好好镇守地方,却勾结豪强,强占民田、横征暴敛、草菅人命,你可知罪?”王磊语气威严,目光如炬。李本深面色惨白,浑身颤抖,却还想狡辩:“国公爷,臣……臣是被豪强胁迫的,求您饶命!”

“胁迫?”王磊冷笑一声,将赵坤提供的书信扔在他面前,“这些书信上,都是你主动与豪强勾结的证据,何来胁迫之说?你扣押百姓家属当人质,纵容士兵烧杀抢掠,桩桩件件,罄竹难书!”他站起身,高声宣布判决:“李本深,罪大恶极,判你斩立决,首级悬挂三县城门,以儆效尤;张世贵、刘承业,退还强占的全部土地与粮款,罚银两万两用于修建学堂与医馆,流放边疆五年;其余从犯,若为胁迫,罚苦役三个月,若主动作恶,流放一年;所有被抓充役的百姓,立刻释放,由官府发放粮食与种子,助其安家;被打死、打伤的百姓家属,由官府发放抚恤金,每亩地赔偿粮食两石!”

判决一出,校场内外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百姓们纷纷磕头致谢:“国公爷英明!”王磊示意大家起身,高声说道:“乡亲们,今日判决,只为还大家一个公道。但要想长治久安,不能只靠一时的审判,还要靠制度保障。从今日起,豫西三县将推行三项新政:第一,设立‘鸣冤鼓’,每个县城、乡镇都要在衙门外设鼓,百姓若受欺压,随时可击鼓鸣冤,官员必须在三日内受理;第二,推行‘均田制’,由官府重新丈量土地,将豪强多占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百姓,凡开垦荒地者,三年免税;第三,建立‘乡约制度’,每个村推选德高望重的乡绅与百姓代表担任乡约,协助官府管理地方,监督官员与豪强,防止欺压百姓。”

百姓们听着新政,再次欢呼起来,郭老汉激动地说:“国公爷,有了这些制度,咱们再也不怕被欺压了!”

判决结束后,王磊亲自监督土地归还与赔偿发放。在郭家村,他看着郭老汉重新拿回自家土地的契约,又领到官府发放的粮食与种子,笑着说:“老人家,今年冬天把地耕好,明年开春种上小麦,日子定会越来越好。”郭老汉连连点头,非要拉着王磊去家里吃碗面条,王磊推辞不过,便与亲卫们一同前往,席间,郭老汉的儿子也从庄园回来,一家人团聚,喜极而泣。

接下来的一个月,王磊与曹变蛟全力推进豫西的建制工作。在均田制推行过程中,遇到部分豪强暗中阻挠,王磊便让周敬之等乡绅出面调解,同时派士兵协助官府丈量土地,确保每一寸多占的土地都归还百姓。为了让百姓们懂得如何利用新政保护自己,王磊还让官员们在各村举办“新政宣讲会”,逐条讲解鸣冤鼓的用法、均田制的细则与乡约的职责,甚至亲自到几个偏远村落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百姓们明白新政的好处。

在学堂与医馆建设方面,王磊从财政盈余中拨出五万两白银,由周敬之负责统筹。他亲自选址,将淅川县城内李本深的旧宅改造成学堂,将张世贵的一处庄园改造成医馆,又从开封调来了五名教书先生与三名医师。开学当天,王磊亲自为第一批入学的孩童发放书本与笔墨,看着孩子们拿着新书兴奋的样子,他对曹变蛟说:“孩子是豫西的未来,让他们读书识字,懂得道理,将来才能守住这片土地的太平。”

医馆建成后,王磊要求医师们每月下乡义诊两次,为偏远村落的百姓免费诊治。在一次义诊中,他遇到一位因没钱治病而卧病在床的老妇人,医师为老妇人诊治后,开了药方,王磊亲自去药铺抓药,又看着老妇人服下,才放心离开。老妇人感动得流泪:“国公爷,您比咱们的亲人还亲啊!”

除了学堂与医馆,王磊还下令修建从淅川至内乡、内乡至卢氏的两条官道,方便百姓出行与物资运输。他亲自查看修路进度,要求施工队不得强征百姓徭役,而是采用“雇工”的方式,每日给修路百姓发放粮食与工钱。百姓们见修路不仅不耽误农活,还能赚钱,纷纷主动参与,原本计划三个月完成的工程,两个月便顺利竣工。

在乡约制度推行后,王磊挑选了一批正直、有威望的百姓担任乡约,定期召开乡约会议,听取他们对官府工作的意见。一次会议上,有乡约反映“部分官员办事拖沓,百姓击鼓鸣冤后,超过三日才受理”,王磊当即下令彻查,对三名拖沓的官员进行降职处理,并规定“若再出现此类情况,直接罢免”,从此,官员们再也不敢怠慢百姓的诉求。

一个月后,豫西三县彻底稳定下来。百姓们安居乐业,田地里种上了冬麦,学堂里传来读书声,医馆里有医师为百姓诊治,官道上行人往来不绝。曹变蛟向王磊汇报:“国公爷,豫西的逃民已全部返乡,百姓们对新政满意度极高,不少乡绅还主动捐钱捐物,支持学堂与医馆建设。”

王磊站在淅川县城的城楼上,望着下方热闹的集市与远处绿油油的麦田,心中感慨万千。他对曹变蛟说:“所谓‘扫尾’,不仅是清除作乱的贼寇与豪强,更是要扫去百姓心中的恐惧与不安,为他们建起安稳生活的根基。豫西稳了,中原的根基就稳了,咱们‘安天下’的大业,又往前迈了一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豫西的大地上,为麦田、村落与城池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王磊知道,豫西的稳定只是开始,接下来,他还要将这些制度推广到中原其他地区,让更多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为最终平定天下、实现“华夏一统,盛世太平”的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