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49章 乌兰其其格蒙古抚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9章 乌兰其其格蒙古抚绥

第一节:部落叛乱烽烟起,王磊授策定平叛

锦州帅府的议事厅内,暑气渐消,案上摊着一份来自辽东边境的加急奏报,墨迹还带着几分潮湿。王磊身着玄色锦袍,指尖落在“科尔沁部落旁支首领额尔敦,以‘归附后裁撤军马、削减草场’为由,率部三千叛乱,已劫掠三座边境驿站,逼近镇北关”的字句上,眉头微蹙。

自祖大寿稳固辽东后,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相继归附,王磊推行“部落自治、轻税薄赋”政策,还调拨农具种子助其发展农耕,本以为边境可安,却未料因裁军引发叛乱——额尔敦所部本是科尔沁部落中最桀骜的一支,归附时虽表面臣服,实则觊觎部落首领之位,此次借裁军之事发难,显然是想趁机扩张势力。

“国公爷,乌兰其其格已在廊下候命。”亲卫轻步走入,低声禀报。

王磊抬眼,目光掠过厅外——乌兰其其格身着蒙古传统长袍,腰束银带,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几分焦急。她出身蒙古贵族,熟悉各部习俗,归附后被王磊任命为“蒙古事务主事”,专司部落联络与安抚,此次叛乱,正是她职责范围内的急事。

“让她进来。”

乌兰其其格推门而入,单膝跪地,语气急切:“国公爷,额尔敦叛乱之事,臣难辞其咎!是臣未能及时察觉他的异心,才让边境百姓遭此劫难,请国公爷降罪!”

王磊起身扶起她,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叛乱非你之过,是额尔敦野心作祟,与政策无关。你熟悉蒙古各部习性,此次平叛,我打算让你率军前往,你可有信心?”

乌兰其其格眼中闪过一丝亮光,随即又黯淡下来:“臣愿往!只是额尔敦所部皆是骑兵,骁勇善战,且熟悉草原地形,若强行围剿,恐难速胜,还会伤及无辜部落百姓。”

“你说得极是。”王磊走到案前,展开《蒙古部落分布图》,手指点在额尔敦盘踞的“查干草原”上,“蒙古部落最看重‘盟约’与‘利益’,额尔敦叛乱,看似因裁军,实则是想借乱夺取草场与部众。咱们若一味动武,反而会让其他部落心生畏惧,以为咱们‘归附即削权’;但若不展示实力,又难以震慑叛乱者。”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乌兰其其格,一字一句道:“此次平叛,核心是‘攻心为上,武力为辅’。我给你三条策略:第一,率三千蒙古骑兵出征——这三千人需从归附的科尔沁、喀尔喀部中挑选,既显咱们对蒙古部落的信任,又能让额尔敦的部众看到‘归附者仍掌兵权’,瓦解其‘归附即裁军’的煽动;第二,抵达查干草原后,先派人向额尔敦喊话,重申我的承诺:‘只要罢兵,既往不咎,保留其部落编制,草场按原规分配,还可优先获得朝廷的农具与种子’,若他冥顽不灵,再行围剿;第三,严禁伤及无辜百姓,若遇额尔敦裹挟的部落民众,一律放行,并发给粮食,让他们知道咱们‘只诛首恶,不罪民众’。”

乌兰其其格仔细聆听,眼中逐渐浮现出坚定:“国公爷此计甚妙!既显诚意,又展实力,定能让额尔敦的部众动摇。只是,三千骑兵是否过少?额尔敦有三千人,且都是精锐。”

“不少。”王磊摇头,语气带着自信,“额尔敦叛乱,本就不得人心——他裹挟的部众多是被蒙骗,真正愿随他叛乱的核心兵力不足千人。你带的三千骑兵,皆是归附部落中忠诚可靠之辈,且装备了徐元明新造的‘轻型骑枪’,射程与威力远超传统弓箭,足以压制额尔敦的骑兵。”

他转身从案上取过一枚虎符与一卷文书,递给乌兰其其格:“这是调兵虎符,可调动归附部落的骑兵;这是我的亲笔信,若遇其他部落首领质疑,你可出示此信,说明平叛只为安境,绝不损害各部落利益。另外,我已让周婉宁从辽东粮库调拨五千石粮食、两千匹布,随军队一同押送,用于安抚百姓与招降叛军。”

乌兰其其格双手接过虎符与文书,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不仅是兵权与信任,更是王磊对蒙古部落的承诺。她深深躬身:“臣定不负国公爷所托,以最小的伤亡平定叛乱,保住边境安宁,让各部落看到归附国公爷的好处!”

“还有一事。”王磊叫住准备离去的乌兰其其格,补充道,“祖大寿在镇北关有驻军,你可与他联络,让他派五百步兵在镇北关设防,防止额尔敦逃窜入辽东腹地;同时,让他派斥候监视周边部落动向,若有其他部落想趁机响应叛乱,立刻通报于你,咱们早做防备。”

“臣明白!”

离开帅府后,乌兰其其格立刻前往蒙古骑兵营地。归附的科尔沁、喀尔喀部得知要出兵平叛,且由乌兰其其格统领,纷纷主动请缨。不到一日,三千精锐骑兵便集结完毕,每个人都配备了徐元明工坊打造的轻型骑枪——枪身轻便,射程达五十步,枪尖锋利,既能远射,又可近战,比传统弯刀弓箭更具优势。

出发前,王磊亲自来到营地,站在高台上,对着三千骑兵高声说道:“弟兄们!此次出征,不是要打蒙古同胞,而是要平定野心家额尔敦的叛乱,保护边境百姓!额尔敦为一己私欲,煽动叛乱,让大家流离失所,这不是英雄所为!我向你们承诺,只要平定叛乱,所有归附部落,都能保住草场、保住部众,朝廷还会送你们农具、种子,让你们的牛羊更壮、粮食更多!”

骑兵们听着王磊的话,纷纷举起武器高呼:“愿随国公爷!平定叛乱!保卫家园!”

王磊走下高台,来到乌兰其其格身边,低声嘱咐:“若额尔敦愿意投降,不必押回锦州,就在当地处置——削去其首领之位,由部落长老推选新首领,既显咱们的宽容,又能让其他部落信服。”

乌兰其其格重重点头:“臣记住了!”

次日清晨,三千蒙古骑兵在乌兰其其格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查干草原进发。王磊站在锦州城头,望着远去的骑兵队伍,心中思绪万千——蒙古部落的稳定,关乎辽东乃至整个北方的安危,此次平叛,不仅要平定一场叛乱,更要借此机会,向所有归附部落证明:跟着他王磊,既能保住传统,又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转身对亲卫说:“备马,去周婉宁的粮署,看看运往查干草原的粮食与布匹是否准备妥当;再去徐元明的工坊,让他加快生产轻型骑枪与铠甲,后续要给所有归附的蒙古骑兵配备齐全。”

亲卫领命而去,王磊再次望向北方——他知道,乌兰其其格此行,承载的不仅是平叛的任务,更是民族共融的希望。而他能做的,便是在后方做好一切保障,让平叛之路少些波折,让蒙古部落真正融入“安天下”的大业之中。

此时,查干草原上,额尔敦正率部劫掠一处牧民营地。他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弯刀,对着手下喊道:“王磊要裁军、要夺咱们的草场!只有跟着我,才能保住咱们的家园!谁敢投降,格杀勿论!”

手下的士兵们虽在劫掠,脸上却带着犹豫——不少人是被额尔敦以“保住草场”为由煽动而来,心中本就不愿与朝廷为敌。当得知乌兰其其格率归附部落的骑兵前来平叛,且王磊承诺“既往不咎”时,不少人已开始动摇。

傍晚时分,乌兰其其格的军队抵达查干草原边缘。她没有立刻进攻,而是派人向额尔敦的营地喊话:“额尔敦!国公爷有令,只要你罢兵投降,立刻释放裹挟的百姓,便饶你不死,保留你部落的草场与编制!若你执迷不悟,大军一到,定让你身死族灭!”

额尔敦在营中听到喊话,心中大怒,却又隐隐不安——他知道,乌兰其其格带来的骑兵,皆是归附部落的精锐,且装备了新式武器,自己未必能敌。但他已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下令:“谁敢动摇军心,立刻斩杀!明日一早,咱们主动出击,击溃乌兰其其格的军队,让王磊知道咱们的厉害!”

然而,夜色渐深,额尔敦的营中却开始出现骚动。不少士兵悄悄议论:“乌兰其其格说的是真的吗?国公爷真的会保留咱们的草场?”“我听说归附的部落都拿到了新农具,今年的牧草长得比往年好,牛羊也壮实了不少……”“咱们何必跟着额尔敦送死,不如投降吧!”

次日清晨,当额尔敦率领军队准备出击时,却发现手下的士兵已逃走近半,剩下的也个个神色涣散,毫无斗志。他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就在这时,乌兰其其格率领三千骑兵浩浩荡荡地杀来,轻型骑枪齐射,额尔敦的军队瞬间溃不成军。

额尔敦见大势已去,想要策马逃窜,却被乌兰其其格一箭射落马下,当场被擒。残余的士兵见首领被擒,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乌兰其其格没有立刻处置额尔敦,而是召集被裹挟的部落百姓,当众宣布:“国公爷有令,所有被裹挟的百姓,一律无罪!每人可领取粮食两斗、布匹半匹,回各自的部落安心生活!额尔敦罪大恶极,将交由部落长老处置!”

百姓们听着,纷纷欢呼起来,对着乌兰其其格叩首:“多谢国公爷!多谢乌兰其其格大人!”

随后,乌兰其其格派人将额尔敦押往科尔沁部落首领的驻地,由各部落长老共同商议处置。长老们深知王磊的政策,也明白额尔敦叛乱带来的危害,最终决定:削去额尔敦的首领之位,贬为普通牧民;从其部落中推选忠诚可靠的长老接任首领,部落编制与草场保持不变。

消息传回锦州,王磊正在查看周婉宁送来的财政报表。当得知叛乱已平,且未伤及无辜百姓时,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乌兰其其格做得好!既平定了叛乱,又安抚了民心,还让各部落看到了咱们的诚意。”

他当即下令:“让周婉宁再调拨三千石粮食、一千匹布,送往查干草原,帮助受战乱影响的百姓恢复生产;让徐元明送五百支轻型骑枪、两百套铠甲给归附的蒙古部落,增强他们的防御能力;另外,给乌兰其其格传信,让她在查干草原停留半月,协助新首领稳定部落,处理好后续事宜。”

亲卫领命而去,王磊再次望向北方的舆图。他知道,平定额尔敦叛乱,只是蒙古抚绥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通过盟会、互市、生产支持等方式,让更多蒙古部落感受到归附的好处,真正实现“民族共融、边境长治久安”。而这一切,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用诚意与实力,赢得蒙古部落的信任与支持。

第二节:盟会定规安诸部,王磊施策固边疆

查干草原的叛乱平定半月后,乌兰其其格按照王磊的指令,在科尔沁部落的核心驻地“罕山”筹备盟会。此时的罕山,已褪去战乱的阴霾,草原上搭起了数十顶洁白的蒙古包,归附的科尔沁、喀尔喀、巴林等八个蒙古部落的首领,陆续带着亲信赶来。

乌兰其其格站在最大的蒙古包前,看着各部落首领到来,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忐忑——此次盟会,不仅要总结平叛之事,更要定下“互市通商、共同防御”的盟约,这关系到蒙古部落与朝廷未来的关系,容不得半点差错。

“乌兰其其格大人,国公爷派来的使者到了!”手下的士兵高声喊道。

乌兰其其格转身,看到王磊派来的使者——正是此前协助祖大寿处理女真部落事务的李福,他身后跟着数十名士兵,押送着数十车粮食、农具与布匹。

“李福大人,辛苦你了!”乌兰其其格上前见礼。

李福笑着回礼:“乌兰其其格大人客气了!国公爷特意嘱咐,盟会所需的物资,务必按时送到,绝不能让各部落首领觉得朝廷没有诚意。这些是五千石粮食、两千套农具、一千匹布,都是国公爷亲自挑选的,粮食颗粒饱满,农具锋利耐用,布匹花色鲜亮。”

乌兰其其格看着车上的物资,心中安定了不少:“有了这些物资,盟会定能顺利举行。国公爷还有其他吩咐吗?”

“国公爷说,盟会的核心是‘平等互利、共保太平’。”李福压低声音,将王磊的密令告知乌兰其其格,“对于各部落首领,要多听他们的诉求,只要不违背‘共融、安境’的原则,都可以商量;对于盟约的条款,要让各首领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再签署,不能强行施压;另外,要着重强调‘共同防御’——若北方的林丹汗部或其他势力来犯,朝廷会与各部落联手抵御,部落若遇困难,朝廷也会全力相助。”

乌兰其其格点头:“请李福大人放心,我一定按国公爷的吩咐,办好此次盟会。”

次日清晨,盟会在罕山脚下的草原上举行。八个部落的首领围坐在铺着羊毛毡的地上,中间摆放着王磊送来的物资,阳光洒在草原上,温暖而明亮。

乌兰其其格站起身,对着各部落首领高声说道:“各位首领,今日召集大家在此盟会,一是为了总结查干草原平叛之事,二是为了定下咱们蒙古部落与朝廷未来相处的规矩。额尔敦叛乱,虽给咱们带来了损失,但也让咱们看清了——只有与朝廷同心同德,才能保住草原的安宁,让部落百姓过上好日子。”

她顿了顿,指着身边的物资:“这些粮食、农具与布匹,都是国公爷特意送来的,是朝廷对咱们的心意。国公爷说了,只要咱们各部落安分守己、互相扶持,朝廷会每年都给咱们提供生产支持,帮助咱们发展农耕与畜牧,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各部落首领看着眼前的物资,脸上露出动容之色。喀尔喀部落的首领帖木儿站起身,高声说道:“乌兰其其格大人说得对!额尔敦叛乱时,我的部落也受到了波及,是朝廷的军队及时平叛,才没让咱们遭受更大的损失。我喀尔喀部愿意听从国公爷的安排,遵守盟约!”

巴林部落的首领苏赫巴鲁也附和道:“我巴林部归附后,朝廷给了咱们不少农具,今年的牧草长得比往年好,牛羊也多了不少。只要能让部落安稳,我愿意签署盟约!”

见大部分首领都表了态,乌兰其其格心中松了一口气。她拿出早已拟定好的盟约草案,念道:“此次盟约,主要有三条:第一,互市通商——朝廷在罕山、镇北关两处设立互市市场,每月初一至初十开放,各部落可将皮毛、牛羊等特产,换取粮食、布匹、农具等物资,互市由朝廷与各部落共同管理,严禁强买强卖;第二,共同防御——朝廷与各部落组成‘联防军’,各部落按规模出兵,朝廷提供军械支持,若遇外敌入侵,联防军共同抵御,战后战利品按出兵比例分配;第三,生产互助——朝廷派农技人员教授农耕技术,各部落互相分享畜牧经验,遇灾荒时,朝廷与各部落互相接济,共渡难关。”

盟约草案念完后,草原上陷入短暂的沉默。科尔沁部落的新首领巴图站起身,犹豫着说:“乌兰其其格大人,盟约的条款很好,只是‘联防军’的出兵数量,该如何定?咱们部落规模小,若出兵太多,会影响部落的生产。”

乌兰其其格早有准备,笑着说:“巴图首领放心,国公爷考虑到了这一点。联防军的出兵数量,按部落的成年男子数量定——每百名成年男子,出兵五人,且只在战时征召,平时仍在部落生产;军械由朝廷统一提供,不用部落承担;若部落遇重大生产事宜,可向朝廷申请暂缓出兵,朝廷会派其他部落或明军顶替。”

巴图听后,满意地点头:“这样很公平,我没有意见了。”

其他首领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虑,乌兰其其格与李福一一解答,最终,所有首领都对盟约条款表示认同。

就在各首领准备签署盟约时,巴林部落的首领苏赫巴鲁突然说道:“乌兰其其格大人,李福大人,咱们都相信国公爷的诚意,但不知朝廷能否派一位官员常驻草原,负责协调盟约的执行?若遇到部落间的纠纷,也能有个公正的人来裁决。”

乌兰其其格与李福对视一眼,心中明白,这是各部落对朝廷的信任,也是对稳定的期盼。李福站起身,高声说道:“各位首领放心,国公爷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待盟会结束后,朝廷会在罕山设立‘蒙古事务署’,派专人常驻,负责协调盟约执行、处理部落纠纷,还会配备医师与农技人员,为各部落提供医疗与生产帮助。”

各部落首领听后,纷纷欢呼起来。苏赫巴鲁激动地说:“国公爷真是为咱们着想!有了朝廷的官员常驻,咱们部落间再也不会为了草场、水源争斗了!”

随后,八个部落的首领依次在盟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按上手印。当最后一位首领签完字时,草原上响起了欢快的马蹄声与歌声,士兵们点燃篝火,烤起了牛羊肉,各部落的百姓也纷纷赶来,载歌载舞,庆祝盟会的成功。

乌兰其其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磊的远见与诚意。若不是王磊制定“攻心为上”的平叛策略,若不是他调拨大量物资支持部落,若不是他考虑到部落的每一个诉求,此次盟会绝不会如此顺利。

盟会结束后,李福带着签署好的盟约,快马加鞭返回锦州。当他将盟约呈给王磊时,王磊正在与祖大寿商议辽东边防的事宜。

“国公爷,盟会非常成功!八个蒙古部落的首领都签署了盟约,对朝廷的安排非常满意。”李福兴奋地禀报,“各部落首领还说,愿意尽快组建联防军,配合朝廷防御边境。”

王磊接过盟约,仔细翻看,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乌兰其其格与你都做得很好!蒙古部落的稳定,是辽东乃至整个北方安宁的关键。”

他转向祖大寿,笑着说:“大寿,你看,蒙古部落愿意组建联防军,咱们的辽东边防就更稳固了。你可以派人与乌兰其其格联络,将镇北关的防御与蒙古联防军的部署衔接起来,形成‘朝廷驻军+部落联防’的双重防线,让北方的势力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祖大寿点头应道:“国公爷英明!有了蒙古部落的协助,咱们的边防如虎添翼!末将这就派人去安排。”

王磊又对李福说:“你立刻去周婉宁的粮署,让她从财政盈余中调拨十万两白银,用于修建‘蒙古事务署’的驻地,配备必要的房屋、粮库与医馆;再去徐元明的工坊,让他打造两百支轻型骑枪、一百套铠甲,送给蒙古联防军,增强他们的战斗力;另外,从太医院挑选五名医术精湛的医师,从农技部门挑选十名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随物资一同前往罕山,尽快开展工作。”

“臣遵令!”李福领命而去。

王磊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蒙古部落的区域。他知道,盟会的成功,只是蒙古抚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接下来,他还要通过互市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医疗的改善,让蒙古部落真正感受到归附的好处,让“民族共融”的理念深入人心。

半个月后,“蒙古事务署”在罕山建成。当医师开始为部落百姓诊治疾病,农技人员指导牧民开垦农田、种植马铃薯时,蒙古部落的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朝廷的诚意。科尔沁部落的一位老人,在接受医师治疗后,拉着乌兰其其格的手,激动地说:“乌兰其其格大人,国公爷真是咱们的救星!以前咱们生病只能靠萨满跳神,现在有医师治病;以前咱们只靠放牧,现在还能种地,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乌兰其其格将百姓的反馈,通过飞鸽传书送到锦州。王磊看到书信后,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赢得民心,才是治理边疆的根本。而蒙古部落的稳定,不仅为他的“安天下”大业消除了北方的隐患,更为其他少数民族的归附,树立了一个“平等互利、共保太平”的典范。

此时,辽东的女真部落,通过与蒙古部落的交流,也得知了盟会的成果与朝廷的政策。不少尚未完全归附的女真小部落,主动派使者前往锦州,表达了归附的意愿。王磊对使者们表示:“只要你们愿意归附,遵守朝廷律法,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朝廷会像对待蒙古部落与已归附的女真部落一样,给予你们生产支持与自治权利,让你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使者们带着王磊的承诺返回部落,很快,便有三个女真小部落正式归附。王磊任命祖大寿负责安置事宜,为他们划分草场与耕地,调拨农具与种子,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看着舆图上日益扩大的归附区域,王磊心中更加坚定——只要坚持“以民为本、民族共融”的理念,用诚意对待每一个民族,用实力保障每一个部落的安宁,就一定能实现“天下一统、各族和睦”的愿景。而这一切,都需要他继续带领麾下的能臣良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锦州帅府的舆图上,将蒙古与女真部落的区域映照得格外明亮。王磊知道,边疆的稳定,是内部发展的保障。接下来,他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原的生产恢复与民生改善上,为“安天下”大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而蒙古与女真部落的成功抚绥,也让他更加确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无论多么复杂的民族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