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座谈会进入了自由发言和交流环节。会议室内的气氛,从刚才陈昊演讲时的单向输出,转变为一种更加微妙、更加复杂的多向互动。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练,他曾执教过多届国家队,门生故旧遍布全国篮坛。

“陈顾问的演讲,高屋建瓴,让人耳目一新啊。”老教练开口先给予了肯定,语气舒缓,带着长者的温和,“你提到的科学化、数据化,还有拥抱世界,这些方向,我认为都是对的,也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他话锋随即一转,如同太极拳般柔和却内含韧劲:“不过,我们也要充分考虑 国情 。美国有美国的模式,欧洲有欧洲的特点,他们的那一套,是建立在他们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和体育产业之上的。完全照搬,会不会水土不服呢?”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你说的早期不要过度专项化,要重视文化教育。想法是好的。但我们的运动员,很多来自普通家庭甚至农村,他们走体育这条路,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能早点出成绩,改变命运。如果按部就班地和普通孩子一样读书,训练时间如何保证?出成绩的周期拉长,家长和运动员本人是否能接受?地方体育局的考核压力又如何解决?”

另一位负责青训工作的中年官员接过话头,语气更直接一些:“陈顾问提到数据化选材和训练,这需要大量的投入啊。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这套系统建立起来,成本非常高。而且,我们现有的教练员队伍,平均年龄偏大,让他们立刻转变观念,去学习使用这些复杂的系统,恐怕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改革,要考虑现实的承受能力。 ”

这时,一位以战术严谨、强调纪律着称的资深教练开口,他的问题更加尖锐:“陈顾问在NbA成功,我们都佩服。但NbA是商业联盟,极度崇尚个人能力和进攻。而我们中国篮球,历来强调集体、纪律和防守。你带来的这套偏重进攻、强调空间和速度的理念,是否会导致我们的球员丢掉立足国际赛场的根本——也就是防守和拼搏精神?或者说,我们传统的‘小快灵’‘内外结合’的打法,是否就真的过时了?”

问题一个接一个,看似是在探讨,实则是在 质疑 。质疑陈昊理念的适用性,质疑改革的可行性,质疑他对中国篮球特殊性的理解深度。

这些质疑,并非毫无道理的空泛反对,而是基于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现实困境。它们构成了一个无形的屏障,代表着旧有体系的惯性和既得利益者的忧虑。

陈昊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发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没有因为质疑而显露丝毫急躁或不悦。

待几位主要发言者讲完,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想看看这位“海归”顾问如何应对这含蓄而坚定的“下马威”。

陈昊放下笔,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和同仁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问题,都非常现实,也非常深刻。”他首先肯定了对方,这是沟通的技巧,也是尊重的表现。

“关于国情问题,”他看向那位老教练,“我完全赞同不能照搬照抄。我所说的‘拥抱世界’,是学习其核心的方法论和科学的体系,而不是生硬地复制表象。比如科学化训练,核心是尊重运动规律,减少伤病,提升效率,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与国情并不冲突,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我们自身条件的实施路径。”

“关于投入和教练员转型,”他转向那位官员,“这确实是挑战。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分步走,先试点,再推广。可以从国家级青训基地开始,引进关键设备,培养核心的数据分析团队。对于教练员,不是要求他们立刻成为数据分析专家,而是先让他们理解数据能带来什么帮助,从最简单的数据应用开始,逐步改变其训练和指挥习惯。这需要时间,但方向必须明确。”

最后,他面对那位强调防守的教练,语气诚恳:“张指导,您提到防守和拼搏精神,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无论篮球如何发展,防守赢得总冠军,拼搏精神是竞技体育的灵魂,这一点永远不会变。我带来的理念,并非要放弃防守,而是追求一种 更高效、更立体化的攻防体系 。”

他进一步解释:“现代篮球的防守,早已不是简单的站桩和人盯人。它同样强调轮转、沟通、对球路的预判,这些都需要极高的球商和战术素养。而进攻端的空间和速度,恰恰是为了拉扯对方的防守阵型,创造更合理的进攻机会,这本身也是对防守的一种破解和考验。我们不是要丢掉传统,而是要让我们的传统优势,在现代篮球的框架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陈昊的回答,既有原则上的坚持,又有方法上的灵活,既尊重了对方的经验,又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逻辑。他没有试图一下子说服所有人,但他成功地让在座的一部分人意识到,这位年轻的顾问并非纸上谈兵,他的想法背后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坚实的实践支撑。

初次交锋,没有硝烟,却暗流涌动。陈昊清晰地感受到了那堵无形的“墙”,但他也成功地在这堵墙上,敲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而这,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