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聘任仪式和座谈会的“软性”交锋之后,陈昊很快进入了“特别顾问”的实际工作状态。他深知,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须首先摸清家底,了解中国篮球各级梯队真实、详尽的情况。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正式请求,便是向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提出,希望能够 系统性地调阅近三年来,各级国家队(成年队、U系列)以及重点青训单位的详细数据报告和评估档案 。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合理不过的要求。在湖人队,他想了解任何一名球员、任何一套战术的数据支撑,只需几分钟就能在内部系统里调取出来。数据分析是现代化管理的基石。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请求,却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 “体制的壁垒” 。

请求提出后,并没有得到立即的响应。负责对接的篮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一位姓王的处长,态度非常热情客气,满口答应“尽快办理”。

第一天,没有消息。陈昊理解,可能需要时间整理。

第二天,王处长打来电话,语气带着歉意:“陈顾问,不好意思啊,您要的资料涉及面比较广,有些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地方单位,收集起来需要点时间,您再稍等两天。”

陈昊表示理解。

第三天,第四天……依然没有动静。陈昊让张志远去催问了一下。王处长的回复变得有些含糊:“正在走流程,有些数据需要领导审批才能调阅。”

“走流程”、“领导审批”,这些在国内体制内司空见惯的词汇,此刻成了横亘在信息面前的第一道关卡。

一周后,陈昊终于收到了一部分资料。当他翻开那些装订好的文件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这些报告内容陈旧,格式不统一,很多数据停留在简单的身高体重、比赛得分篮板助攻等基础层面,缺乏更深度的分析,如球员的运动轨迹、投篮热区、防守效率、高阶数据等。更重要的是,关于青训单位的评估报告,大多流于形式,充满了“表现良好”“进步明显”“有待提高”之类的定性描述,缺乏客观、量化的指标支撑。

他需要的那些关于球员成长追踪、伤病记录、体能测试详细数据、心理评估等现代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信息,要么缺失,要么记录得极其简略。

“王处长,这些资料似乎不够全面,尤其是深度数据方面……”陈昊直接打电话询问。

“陈顾问,这就是我们目前能提供的比较完整的材料了。”王处长的声音透着无奈,“您说的那些更详细的数据,有些我们确实没有系统性地收集,有些可能保存在具体的教练组或者地方单位手里,调阅起来……比较麻烦。您也知道,咱们这套体系,过去更注重经验和实战表现,在数据化这方面,起步比较晚。”

陈昊敏锐地察觉到,这不仅仅是“起步晚”的问题。这背后,是观念的滞后,是系统的分割,是 权力的壁垒 。

某些数据,可能涉及到具体教练组的“核心机密”或“责任问题”,不愿意轻易示人。某些青训单位的数据,可能关乎地方体育局的政绩考核,报喜不报忧是常态。而跨部门、跨地域的数据调取,更是触动了固有的权力格局和利益链条。谁有权看什么数据,看到什么程度,都有一套潜规则。

他这位“空降”的特别顾问,尽管头衔响亮,但在很多人看来,依然是“外人”。他的改革理念,已经让一些人感到了不安,如今他伸手要核心数据,更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和“挑衅”。消极应付、选择性提供、甚至设置障碍,都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应对策略。

陈昊尝试通过更高层的领导推动,得到了一些批示,情况有所改善,但效率依然低下,提供的资料依旧是七拼八凑,不成体系。

他坐在临时办公室里,看着桌上那堆价值有限的文件,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有力使不出的挫败感。这不是在商业谈判中与对手明刀明枪的较量,而是在一团巨大的、无形的棉花里的挣扎。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笑容可掬的回应,都可能是一道柔韧的屏障。

他意识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仅仅需要高层的决心和科学的方案,更需要打破这层层叠叠、盘根错节的 体制壁垒 。而这,远比在NbA完成一笔惊天交易,或在金融市场做空一次危机,要复杂和艰难得多。

这堵墙,是由观念、利益、规则和人情共同浇筑而成的,它不坚硬,却无比厚重;它不拒绝,却处处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