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民国初年,关外辽河边上有个赵家屯,屯里有户人家姓赵,当家的叫赵老栓,为人老实巴交,守着祖上传下来的十几亩薄田过日子。赵老栓有个儿子叫赵福生,在县里读过几年新式学堂,见识比屯里人广些。

这年夏天,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蝗虫,黑压压一片,把赵家屯周边的庄稼啃了个精光。屯里人急得团团转,又是烧香又是拜佛,可蝗虫不见少,反而越来越多。

屯东头的马大娘说:“这是蝗仙爷发怒了,得请大仙来治。”她说的“大仙”,指的是屯里供奉的胡三太爷,一位修炼多年的狐仙。

赵老栓也觉得在理,便召集屯里人凑了份子钱,请来了十里八乡有名的出马仙——胡婆婆。胡婆婆是胡三太爷在凡间的代言人,据说能请神上身,驱邪避灾。

胡婆婆来了后,在屯中设下香案,焚香祷告,不一会儿浑身颤抖,声音变得尖细:“吾乃胡三太爷是也,尔等屯民不敬天地,触怒蝗仙,故有此灾。”

赵老栓连忙跪拜:“求太爷指点迷津,救救我们这些庄稼人吧。”

胡婆婆闭目片刻,道:“蝗仙要尔等备三牲祭礼,唱三天大戏,方可平息其怒。”

屯民们面面相觑,这年头兵荒马乱,温饱尚且艰难,哪来的余钱备三牲、请戏班?

赵福生刚从县里回来,见这情形,忍不住说道:“爹,这分明是蝗虫成灾,应当组织人手扑打,怎能信这些迷信?”

赵老栓瞪了他一眼:“小孩子家懂什么!胡三太爷也是你能质疑的?”

赵福生不服,却也不敢再多言。

正当屯里人为筹备祭礼发愁时,一位姓程的游方道人路过赵家屯。这道人约莫四十来年纪,青衫布鞋,背着一口宝剑,自称是龙虎山张天师门下弟子。

程道人见屯里愁云惨淡,便问缘由。赵老栓将蝗灾之事一五一十地说了。

程道人捻须笑道:“贫道有一法,可解此灾。”

赵福生忙问:“道长有何高见?”

程道人说:“取土炮数门,内置火药铁砂,对准蝗群最密处轰击,必能见效。”

赵老栓犹豫道:“这...这不又得罪蝗仙吗?”

程道人正色道:“天地生五谷以养人,岂容虫豸肆虐?若真有蝗仙,也是邪仙,正该诛之!”

赵福生连连称是,屯里年轻人也多赞成此议。赵老栓等老一辈虽心存顾虑,但见祭礼难筹,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同意试试。

于是屯里人搬出早年防土匪用的两门土炮,擦拭干净,装满火药铁砂。择日正午,蝗群最活跃时,程道人登坛作法,念动咒语,随后令炮手点火。

“轰隆”一声巨响,炮火过处,成千上万的蝗虫应声而落,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虫尸。屯民们见状欢呼雀跃,连赵老栓也暗暗称奇。

然而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当天晚上,赵老栓梦见一个身穿黄袍、头生触角的老人,怒容满面地指着他:“赵老栓,你等竟敢炮击我的子孙,此仇必报!”说罢化作一只巨大的蝗虫扑来。

赵老栓惊醒,浑身冷汗。第二天一早,他把这梦告诉屯里人,大家又恐慌起来。

胡婆婆得知后,连连跺脚:“坏了坏了,这是得罪蝗仙了!大祸要临头了!”

果然,不出三日,屯里开始出现怪事。先是赵福生突然病倒,高烧不退,胡言乱语,说些“蝗仙饶命”之类的昏话。接着,屯里的牲畜接连病死,井水也变得浑浊。

屯民们纷纷指责赵家引来了灾祸,赵老栓又怕又愧,病倒在床。

程道人见状,对赵福生说:“看来这蝗仙确实有些道行,待我请师尊相助。”

当晚,程道人在赵家院中设下法坛,焚表上奏。夜深人静时,忽然一阵清风吹过,程道人浑身一震,声音变得洪亮:“吾乃龙虎山张天师是也,何方妖孽,在此作祟?”

这时,院中刮起一阵黄风,隐约现出黄袍老人的身影:“张天师,你门下弟子伤我子孙万千,此事怎讲?”

程道人(实为张天师附身)怒斥:“尔不过一虫妖,安敢妄自称仙,祸害百姓?”

黄袍老人冷笑:“天地生我族类,自有生存之理。人类耕种,独占五谷,我族为何不能取食?”

“荒谬!”程道人喝道,“人乃万物之灵,耕种劳作,自食其力。尔等不劳而获,毁人辛劳,已是罪过,还敢逞凶报复?”

两方争执不下,最终约定三日后斗法定胜负。

这三天里,赵家屯人心惶惶。有些人家偷偷备下祭品,向蝗仙赔罪;也有些年轻人支持程道人,认为应当彻底铲除妖孽。

赵福生病稍好后,对程道人说:“道长,我读新学时,先生讲过蝗灾是自然现象,可如今亲眼所见,似乎真有超自然之力。”

程道人叹道:“天地之大,无奇不有。新学有新学的道理,玄学有玄学的奥妙。这蝗虫聚集千万,精气相通,确能形成集体灵识,这便是所谓的‘蝗仙’。”

第三日夜晚,月光如水,程道人与黄袍老人在屯外荒地上对峙。

黄袍老人先出手,挥手间召来漫天蝗虫,如黑云压顶。程道人则不慌不忙,取出一个葫芦,拔开塞子,念动真言,竟吸走大半蝗虫。

黄袍老人大怒,现出原形——一只丈余长的巨蝗,扑向程道人。程道人舞动宝剑,与之缠斗。

正当斗法激烈时,忽然天际传来一声清啸:“二位住手!”

只见一位白衣老者驾云而至,竟是胡三太爷真身降临。

胡三太爷对巨蝗说:“蝗王,你虽修行千年,但不应过度祸害人间。天地有平衡之道,你可取食,但不可绝人生计。”

又对程道人说:“程道长,蝗虫亦是生灵,完全诛灭有违天和。不如各退一步。”

在胡三太爷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协议:蝗群不再侵害赵家屯庄稼,屯民则划出西山一片荒地,专供蝗虫取食。程道人亦答应为被炮火打死的蝗虫超度,助它们早日超生。

协议既成,巨蝗化回黄袍老人形态,向胡三太爷行礼:“谨遵太爷法旨。”又对程道人冷哼一声,化作黄风而去。

胡三太爷对程道人点头微笑,亦消失不见。

自此,赵家屯再未受蝗灾侵扰。赵老栓等老一辈更加信奉胡三太爷,而赵福生等年轻人则明白了一个道理:天地万物,平衡为重。

程道人在离开赵家屯前,对赵福生说:“民间信仰,看似荒诞,实则蕴含着先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敬畏。科学与玄学,或许只是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罢了。”

赵福生若有所思,后来成了赵家屯的村长,既尊重传统民俗,又引进新式农业技术,带领屯民过上了好日子。

而每年夏天,西山荒地上依然会有蝗群聚集,但从不越界侵害庄稼。偶尔有小孩好奇想去捕蝗,总会被老人制止:“别去,那是蝗仙的地盘,有约定的。”

据说,有人曾在月夜见过一位黄袍老人与一位白衣老者在西山上下棋,想必是蝗仙与胡三太爷在监督协议的履行吧。

这便是“炮打蝗仙”的传说,在赵家屯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