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1089章 秋祭·薪火(2018年9月10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89章 秋祭·薪火(2018年9月10日)

九月的津城,天空是那种洗过般的、高远的蓝。阳光穿过已经开始泛黄的银杏树叶,落下斑驳的光影,在地上跳跃着,像散碎的金箔。风已经有了凉意,卷起几片早落的叶子,打着旋儿,无声地飘落在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略显陈旧的青砖小院里。

李玄策和方清墨并肩走进院子,皮鞋踩在清扫过却仍残留着细微尘埃的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王铁柱和周卫国已经到了,两人站在一株老槐树下,身影被拉得长长的。王铁柱穿着一件半旧的藏蓝色夹克,领口挺括,站得笔直,像他淬炼过的特种钢材。周卫国则是一身深色便装,脸上带着常年奔波的风霜,但眼神专注地落在院子里那些摆放着古琴、皮影戏箱、曲谱架子的角落。

“玄策,清墨。”王铁柱先看到了他们,声音低沉地招呼了一声,点了点头。周卫国也转过身,扯出一个不算轻松的笑容:“来了。”

没有过多的寒暄,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气氛笼罩着四人。今天是教师节,也是他们约定来看望长眠于此的老同学赵小满的日子。赵小满的骨灰安放在烈士陵园,但这里,津城非遗中心这间他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小小办公室,是他精神的另一个归处。中心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先生,早已等在那里,手里捧着一束朴素的白菊。

“李顾问,方院士,王工,周工,这边请。”老先生的声音带着尊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伤感。他引着他们走向回廊尽头一间挂着“曲艺数字采集工作室”牌子的房间。

推开门,时间仿佛在这里凝滞了片刻。一张宽大的老式木桌占据了房间中央,上面摆放着几台有些年头的电脑显示器、扫描仪、成堆的磁带和黑胶唱片,还有几个擦拭得锃亮的曲艺道具——一副快板,一个八角鼓。桌子一角,放着一个相框,照片里是年轻的赵小满,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正俯身调试着一台老式录音设备,侧脸专注,嘴角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阳光斜斜地从窗外照进来,正好落在那张照片上,给他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小满他…以前就坐这儿。”老先生指了指桌后那把磨得发亮的旧藤椅,声音有些哽咽,“一坐就是一整天,对着那些老磁带,老唱片,一遍遍听,一遍遍录,生怕漏掉一个音儿,走了一点味儿。他说这些都是宝贝,是老祖宗留给咱的‘心音’,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王铁柱走上前,伸出粗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拂去相框玻璃上几乎不存在的微尘,动作轻得如同怕惊扰了沉睡的人。他盯着照片里熟悉又遥远的笑脸,喉结滚动了一下,没说话,只是深深吸了口气。

周卫国则走到桌前,目光扫过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磁带盒,上面用娟秀的字迹贴着标签:“西河大鼓·王派·《战长沙》1987年录制”、“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母带修复版”。他拿起那副快板,轻轻掂了掂,红绸子穗子微微晃动,竹板相碰,发出两声清脆的“呱嗒”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又格外寂寥。

“他那时候总说,”周卫国的声音有些发涩,“咱们搞物流的,运的是看得见的货;他干的这活儿,运的是看不见的魂儿。是根儿。”

李玄策和方清墨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李玄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那张旧藤椅上,仿佛能看到那个瘦削而执拗的身影伏案工作的样子。方清墨的眼眶已经微微泛红,她紧紧握着李玄策的手,指尖冰凉。李玄策感受到妻子的情绪,用力回握了一下,传递着无声的安慰。他走上前,从老先生手里接过那束白菊,郑重地放在赵小满的相框前。洁白的花瓣映衬着照片里年轻的笑容,纯净而忧伤。

“小满,”李玄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怀念,“我们来看你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桌案上那些承载着“心音”的物件,扫过房间里默默伫立的老友们,最后落回照片上。“又是秋天了。银杏叶快黄了,你以前总说,那叶子落下来,像铺了一地的金子,踩上去沙沙响,好听。”

房间里静得能听见窗外风吹树叶的细微声响。

“这些年,国家往前走,不容易。有风,有雨,也有大太阳。”李玄策的声音平稳而真挚,像是在跟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叙说家常,“咱们都记得你当年的话。你护着的这些‘根儿’,这些‘心音’,没丢。你看,”他微微侧身,指向门外工作区,“现在中心里来了不少年轻人,用你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新机器、新法子,把你录的那些宝贝,存得更牢靠,传得更远。有大学生用电脑把皮影戏做活了,让娃娃们在平板电脑上就能看,就能学。你惦记的那些老调子,老故事,正换着新衣裳,唱给更多的人听呢。”

方清墨走上前,轻轻抚摸着桌面上那个八角鼓蒙着蟒皮的鼓面,触感微凉而坚韧。“小满,”她的声音轻柔,带着微微的颤音,“你守护的这片‘绿水青山’,是长在人心里的。它还在,而且…会一直绿下去。” 一滴泪终于没忍住,滑过她的脸颊,滴落在桌面上,洇开一个小小的深色圆点。

王铁柱重重地点了点头,声音粗粝而坚定:“老赵,你放心!根儿在,魂儿就在!咱这国家,人心里的‘根’要是稳了,外头再大的风浪也掀不翻!” 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周卫国把快板轻轻放回原处,接口道:“是啊,就像跑船,锚链得抓得牢。你守的这‘根’,就是咱们的锚链。”

这时,工作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条缝。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孩探进头来,手里还拿着一块连接着数据线的移动硬盘,脸上带着几分拘谨和好奇。她是中心新来的数字工程师小郑,此刻正在隔壁处理一段濒临损坏的珍贵单弦录音母带。

“刘老师…那个,单弦《风雨归舟》的修复,有几个关键节点的杂音实在消不掉,想请您…”她话没说完,看到房间里肃穆的气氛和几张陌生的、气质不凡的面孔,尤其是看到方清墨院士微红的眼眶,立刻噤了声,有些手足无措。

那位姓刘的老先生正要开口,李玄策却温和地向他示意了一下,然后转向小郑,声音平和:“小姑娘,别紧张。你是在修复赵小满同志当年采集的东西吗?”

小郑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是!是赵老师留下的母带,非常珍贵!我…我技术还不够好,有几个地方…”

“没关系,”李玄策的脸上露出一丝鼓励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慢慢来。当年赵老师面对那些老磁带老唱片,也是一点一点摸索的。技术的难关,总能攻克。重要的是这颗心,”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颗想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传下去的心。有了这颗心,再难的路,也能走通。赵老师在天上看着,会为你加油的。”

小郑怔怔地看着李玄策,又看看赵小满照片上那温和专注的笑容,脸上的紧张和沮丧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和点燃的亮光。她用力吸了口气,挺直了背:“我明白了!谢谢您!我…我再去试试!” 她朝房间里的众人微微鞠了一躬,关上门,脚步似乎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听着门外重新响起的、带着年轻人特有节奏感的键盘敲击声,李玄策的目光再次回到赵小满的照片上,眼神深邃而温暖。

“小满,你看到了吗?”他轻声说,更像是在自言自语,“薪火,传下去了。这人心里的‘根’,这精神上的‘绿水青山’,有后来人接着守,接着种。你惦记的那些老调子,新唱法,会一直响下去,响在这片土地上。”

阳光透过窗户,将赵小满照片上的笑容映照得更加明亮,仿佛也在回应着老友的诉说。窗外,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悠悠飘落,划过澄澈的秋空,像一枚小小的、传递着希望的信笺。风过庭院,卷起细碎的尘埃,也卷动着岁月深处那些不朽的旋律,低回婉转,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