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天山脚下石榴红 > 第94章 匠心筑梦,烟火重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4章 匠心筑梦,烟火重塑

一位年长的织娘迟疑地问:“这样改,还是艾德莱斯吗?”

“是。”阿依夏认真地说,“它不只是过去的影子,也该成为未来的衣裳。”

与此同时,林砚带领团队启动织造工坊改造计划。

他们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引入通风采光系统,并设立小型展示区与互动体验角。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非遗技艺,他还邀请木拉提拍摄系列纪录片,记录下每一道工序背后的故事。

而民宿集群的建设,则成了最棘手的一环。

议事会上,乌拉音拍案而起:“你们这是要拆了老街!”

“不是拆,是修。”林砚拿出三维测绘图,“我们只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宅进行加固或局部翻建,所有建筑风格必须符合历史风貌标准。”

乌拉音盯着图纸看了许久,最终没有再说什么,但眉头始终没舒展。

夜晚,林砚独自一人坐在茶馆二楼,望着远处灯火稀疏的巷道。

阿依夏推门进来,轻轻将一杯热茶放在他面前。

“你真的相信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这一切?”她问。

“我必须信。”林砚低声说,“不仅是项目,更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证明。”

阿依夏看着他,忽然笑了:“你知道吗?小时候爷爷常带我去老街口,他说:‘石榴树下埋着种子,等到春天,它就会发芽。’”

然而,就在一切紧锣密鼓推进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声音再次响起——

“林哥,我觉得我们可以找投资公司做联合开发,效率更高。”努尔江在一次项目碰头会上提议,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和野心,“资本进来了,进度自然就快了。”

林砚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目光沉静如水:“我们不做那种开发。”

努尔江眉头皱起,似乎还想再劝几句,但被林砚抬手制止了。

“资金不能主导文化。”林砚站起身来,走到白板前,指着上面的规划图,“我们要的是可持续,不是利润最大化。喀什的老街不是商品,它是一代代人生活的记忆。一旦交到逐利者手中,就再也回不来了。”

阿依夏在一旁静静听着,忽然开口:“艾德莱斯绸的织娘们也担心这个问题。她们愿意改,是因为希望手艺活下去,而不是为了卖个高价。”

努尔江抿紧嘴唇,没再说话。

几天后,木拉提拍摄的申报纪录片《喀什之光》在自治区展播,意外引发热烈反响。

片中一位年迈的哈萨克族铜器匠人坐在老茶馆角落,用斑驳的铜壶煮着奶茶,讲述年轻时和父亲一起走巴扎的日子。

画面缓慢而深情,镜头扫过老屋的砖墙、褪色的雕花窗棂、孩子们在巷口追逐的身影。

那一刻,观众仿佛听见了时光的声音。

社交媒体上迅速掀起讨论热潮,评论区满是“想去喀什看看”的声音,还有不少人留言说:“原来这就是新疆最真实的样子。”

这股热度让整个团队士气大振,乌拉音在一次议事会上轻声说:“外头的人终于看见我们了。”

然而,就在众人信心满满准备迎接评审组时,一封匿名举报信寄到了自治区文旅厅。

指控内容令人震惊——“喀什项目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古建修缮实为包装炒作”。

张莉来电时语气凝重:“你们得自证清白。”

电话挂断后,林砚站在茶馆二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灯火初上的老街。

风吹得他衣角翻飞,思绪却被压得沉甸甸的。

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退缩。

因为这片土地,这些人的生活,才是他心中真正的答案。

这时,努尔江得知消息后,急匆匆跑到茶馆。

“那封举报信的事,你打算怎么处理?”他问。

林砚看着他的眼神,知道对方有话没说完。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老街。

“真相会说话。”林砚说。

努尔江沉默片刻,忽然道:“赵明远那边,你最好小心点。”

林砚回头看他一眼,眉头微皱:“什么意思?”

努尔江咬了咬牙,终究没再多说什么,只留下一句:“有些人,不会甘心失败。”

夜风吹过茶馆屋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

林砚望着远方,心中却已生警觉。

有些事情,似乎才刚刚开始。

夜色深沉,喀什老城区的街巷已渐归寂静。

努尔江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他穿过几条暗巷,最终停在一扇雕花木门前。

他没有敲门,而是静静地等了几秒,门便从里面打开了。

赵明远坐在屋内,桌上摊着一份项目评估报告,目光冷淡地扫了努尔江一眼,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来兴师问罪?”

“举报信是你发的吧?”努尔江声音压得很低,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赵明远冷笑一声,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你觉得呢?我有必要多此一举吗?你们这帮人,自以为是理想主义者,搞什么‘活态文化’,迟早会乱。”

努尔江盯着他良久,眼中怒意未起,反而冷静下来。

他缓缓开口:“你不懂林砚,也不懂这片土地上的人。你以为他们会因为一点质疑就退缩?只会让他们更清楚该往哪儿走。”

说完,努尔江转身离去。

他原本对林砚还有几分观望,但此刻却再无疑虑。

有些人总想看别人摔跟头,但真正站得住脚的人,从不怕被推。

与此同时,茶馆书房里,林砚正伏案整理资料。

桌面上铺满了各类数据图表、访谈记录和影像资料。

他已经连续熬了三个晚上,终于将那套酝酿已久的“文化影响评估体系”初稿完成。

他抬起头,揉了揉疲惫的眼睛,望向窗外星空。

这套评估体系是他结合文化遗产管理理论与本地实践的结晶,列出了三项核心指标:传统工艺留存度、社区参与率、经济效益公平分配指数,并附带每月更新的数据监测表。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份关于文化是否真正“活着”的答卷。

他相信,只有用科学的方式衡量文化保护的成效,才能让外界看见他们的坚持不是冲动,而是一种可持续的探索。

手机响起,是张莉打来的。

“林砚,调查结果马上就要公布了。”她的语气依旧理性,“但我刚刚接到一个消息——国家非遗中心计划派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三天内抵达。”

林砚一怔,随即点头:“明白了,我们会准备好接待路线和讲解内容。”

挂断电话后,他站在窗前沉默片刻,然后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开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