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天山脚下石榴红 > 第93章 光影交织,丝路新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章 光影交织,丝路新章

林砚和阿依夏坐在前往乌鲁木齐的大巴上。

车厢里回荡着轻柔的维吾尔族民歌,那是阿依夏手机里循环播放的《十二木卡姆》选段。

“你比我还紧张。”她看着林砚一遍遍翻看背包里的材料,嘴角扬起一抹笑意。

林砚没抬头,依旧专注地检查投影仪与电脑之间的连接线。

“这不是比赛,是我们家乡的未来。”

阿依夏怔了一下,随即轻轻点头。

到达酒店后,他们立刻投入到最后的准备中。

阿依夏在候场室临时修改走秀设计,原本只是展示成品服饰,现在她决定加入织造过程的现场演示。

“我要让大家看到,艾德莱斯不只是美丽的丝绸,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和记忆。”她说着,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妈,你能来吗?我想请你唱一段《十二木卡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温柔的声音:“当然能。”

不一会儿,母亲带着一架热瓦普琴来到候场室。

阿依夏将织机摆好,母亲在一旁调音,母女俩配合得默契自然。

“这才是真正的艾德莱斯。”阿依夏看着镜头前飘动的绸布,低声说道。

与此同时,林砚正和技术团队调试投影设备。

他反复确认每一帧画面是否清晰、每一个链接是否顺畅。

突然,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乌拉音发来的消息。

“我刚整理完口述史最新资料,有一张照片你一定要看看。”

林砚点开图片,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九旬老人坐在老茶馆门前,身边坐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年轻人,大家围着他听故事。

背景墙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团结一心,共建家园。”

这张照片打动了林砚。

他立即将它插入到ppt的最后一部分,并配上一句原话:“那时候不分彼此,只讲团结。”

这句话,成了整场演讲的情感高潮。

夜幕降临,评审会场地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林砚和阿依夏并肩走入大厅,身后跟着他们的团队成员。

灯光闪烁,摄影助理木拉提忙着调整设备角度。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即将开始演示时,突然——

全场灯光一暗,紧接着陷入一片漆黑。

“停电了?”有人低声惊呼。

黑暗中,有人慌乱地移动脚步,场面一度有些混乱。

林砚却只是迅速扫视一圈后,从背包中拿出早已备好的应急照明灯——一部大容量充电宝连接着手机闪光灯,在黑暗中投下一束柔和而坚定的光柱。

“继续。”他轻声说,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阿依夏一咬牙,坐回织机前,双手再次穿梭于五彩丝线之间。

咔哒咔哒的声音在静默中格外清晰,仿佛将人带回了喀什老城区那条斑驳的老巷,耳边响起清晨铜器匠人的敲打声,茶馆门前飘来的热瓦普琴音。

乌拉音也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我出生在这条街上,那时我们吃一样的馕,喝一口井里的水,听一个老人讲故事……”

人群慢慢安静下来,围拢过来,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半圆。

他们不再需要屏幕上的图表与数据。

此刻,光影交错间,是一段真实的生活、一段可触摸的历史正在上演。

林砚站在角落,目光冷静地观察着评委席的反应。

张莉神情专注,手指轻轻搭在唇边;

艾尔肯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什么;

努尔江则显得有些焦躁,来回翻动着手中的文件。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演示结束。

灯光仍未恢复,但掌声已经响起——先是零星的几声,随即汇聚成海,热烈如潮。

张莉站起身来,面向全场:“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真实!你们没有依赖华丽的包装,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打动了我们。”

话音落下,评审团宣布喀什方案获得最高评分。

观众席爆发出欢呼,林砚长舒一口气,脸上浮现出一丝疲惫又欣慰的笑容。

当他接过证书时,张莉靠近一步,低声说:“你们赢了,不仅因为技巧,更因为真诚。”

阿依夏走上前来,眼中闪烁着激动与骄傲。

两人相视一笑,那一刻,仿佛整个喀什都在他们眼中苏醒,茶香依旧,铜铃轻响,老巷深处,灯火通明。

纸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几段语音对话的文字整理,时间、人物、内容都清晰可辨。

“这是你们私下联络的录音笔录。”林砚语气不重,却极具压迫力。

艾尔肯的笑容顿时凝固,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他猛地抓起那张纸,快速浏览一遍,眼神闪烁不定。

“你……你怎么会拿到这个?”

“有些事情,做之前就要想清楚后果。”林砚淡淡道,“你可以在背后操纵舆论,可以试图左右评审,但你低估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低估了我们守住文化传承的决心。”

艾尔肯咬紧牙关,手指微微发抖。

正当两人僵持不下时,艾尔肯的手机突然响起。

来电显示赫然是“张研究员”。

他迟疑了一瞬,还是接通了电话。

听筒里传来一个严肃且不容置疑的声音:“艾尔肯同志,请立即停止一切干预评审的行为,否则我们将取消你们的资格,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艾尔肯脸色骤变,额头沁出冷汗。

通话很快结束。

他缓缓放下手机,眼神已不再如先前般锐利,而是透出一丝惊惶与不安。

林砚看着他,语气缓和了些:“你现在还有选择。是继续站在错误的一边,还是……重新回到这条路上。”

艾尔肯沉默许久,终未作答。

他起身离开,茶馆恢复安静。

林砚拿起手机,拨通阿依夏的号码。

“我们得去乌鲁木齐一趟。”他说,“评审会提前了。”

林砚站在夜色笼罩的会场外。

阿依夏站在他身旁,望着他沉默的脸庞,轻声问:“怎么了?”

“喀什被纳入‘中国活态遗产示范点’候选名单。”林砚低声说,眼神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他们要求我们三个月内完成三类场景样板:织造工坊、茶馆剧场、民宿集群。”

阿依夏愣了一下,随即眉头微皱:“三个月?这怎么可能……”

“不是不可能。”林砚转头看她,目光坚定,“只是很难。”

回到老城区已是深夜,但茶馆依旧亮着灯。

乌拉音坐在角落里抽着水烟,努尔江则翻着手里的文件。

“你们赢了?”乌拉音吐出一口烟圈。

林砚点头,把情况简单说了出来。屋内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三个月?”努尔江嗤笑一声,“你们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现在连资金都没落实,光靠一腔热血能盖起房子?”

“我们会做到。”林砚语气不容置疑。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老城区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

阿依夏率先行动,召集本地织娘,在老茶馆组织培训课程。

她将传统艾德莱斯绸的纹样拆解重组,设计成围巾、手包、桌布等现代实用品。

她一边教大家打样,一边强调:“我们要让丝绸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而不是只挂在博物馆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