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简子在晋国权倾朝野,取代国君,有些骄横跋扈了,朝中大臣们只能顺从,谁也不想触犯简子的意愿,自讨苦吃。简子愈发骄横,做事更加独断专行,无人敢驳。晋定公十四年,赵简子对邯郸大夫赵午说:“把卫国赠送的五百户士民送给我吧,我想把他们安置在晋阳。”
赵午心想,这卫国赠送的五百户士民是当初为交好而送来,贸然转赠怕得罪卫国,便委婉说道:“此事容我从长计议,毕竟牵涉到与卫国的关系。待我同僚属商议一下,再决定。”
赵简子听后,脸色一沉,心中不悦,但也未当场发作。他以为赵午是故意违抗自己,便暗中怀恨在心。
赵午与自家兄弟及僚属商量此事,兄弟们觉得赵简子太过分了就说:“他得到的晋国财物还少吗?连几百户士民也不放过。”
兄弟及僚属都不情愿把这五百户士民送给赵简子,赵午就壮着胆子,没有把这五百户士民送给赵简子。赵午哪里知道,就因为没有送给赵简子五百户士民,他自己却遭到了杀身之祸。
几个月后,赵简子见赵午并未将五百户士民送来,便大发雷霆。他派人将赵午召来,严厉斥责道:“我让你办的事,为何还不办妥?”
赵午惶恐跪地,解释其中缘由。可赵简子根本不听,一怒之下将赵午囚禁起来。并告诉邯郸人:“我要杀了赵午。”
没过多久,赵午真的被杀了。消息传开,邯郸城上下一片哗然,赵午的族人更是义愤填膺。赵午之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凭借邯郸的力量造反了,晋国国君派籍秦包围了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是好友,不协助籍秦平叛,却私下里谋划叛乱,与晋对抗。
范氏、中行氏协助赵午之子赵稷,讨伐赵鞅为父报仇,赵鞅见联军势大,不敢硬拼,便率兵逃进晋阳城。晋阳城高墙厚,易守难攻,赵鞅坚守不出。
此时,晋国朝堂局势愈发复杂。智跞、韩不信、魏侈等大夫商议,认为荀寅、范吉射此举是公然叛乱,若不制止,晋国将陷入大乱。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以晋定公之名,出兵讨伐荀寅、范吉射。
荀寅和范吉射虽有兵力,但面对多方联合的力量,渐渐有些招架不住。赵鞅在晋阳城听闻此消息,看到了转机。他一面加强城防,一面暗中派人联络智跞等大夫,表示愿共同平叛,以换取自己的清白。
智跞等人觉得赵鞅可利用,便答应在适当时候助他出城。而赵稷和涉宾在邯郸城也感受到了压力,外部有籍秦的包围,内部因长期战乱人心惶惶。范氏、中行氏战败,两人逃到朝歌,算是有了喘息之机。
一场动乱算是平息了,韩不佞、魏哆与赵鞅交好,便向定公为赵鞅求情。定公的近臣说:“平素赵鞅专横跋扈,目无国君,不如此时灭了他。”
定公说:“赵氏势大,如果把他逼急了,真的造反了,我们就是死路一条,现在放他一马,也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晋定公赦免了赵鞅,赵鞅回到晋国都,并与定公签订了盟约。
智伯文子本以为赵简子难逃一劫,自己也可以往前走一步了,没想到,赵简子啥事没有,还是挡在自己的前面,心里很是不爽,便对赵简子说:“范氏、中行氏犯上作乱,是董安于参与策划的,现在范氏、中行氏都已受到处罚,董安于还在。董安于是你的人,你可不能护短哪。”
赵简子刚刚从困境中走出来,没想到智伯又来发难,这令赵简子左右为难,董安于是自己的心腹,他舍不得,而智伯却叮住不放。董安于说:“我死了,赵氏可以安定,晋国也能安宁。”
董安于就自杀了,赵简子告诉智伯这件事,智伯便无话可说,赵氏安定了。
赵简子有个家臣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为赵简子出了不少好主意,少走了不少弯路,赵氏才有今天的强盛。但不幸的是周舍病故了,没了周舍的谏言,才有了今天的困境。
周舍死后,赵简子每当上朝时候,经常不高兴。大夫们向他请罪,赵简子说:“你们没有罪,我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我上朝时听到的都是恭敬顺从的话,再也听不到周舍那样的争辩之声了,这才是我忧虑的呀。”
简子因此能使赵地的人归顺他,就是晋人也归向。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将范吉射和中行寅包围在朝歌,中行氏逃奔到邯郸。晋定公十九年,赵简子加大了对邯郸的攻势。邯郸城在长期围困下,物资逐渐匮乏,人心开始动摇。
赵稷和涉宾虽拼死抵抗,但局势越来越危急。与此同时,范吉射暗中联络其他诸侯国,企图搬来救兵。然而,赵简子早有防备,他派使者前往周边诸侯国,陈明利害,成功阻止了外部势力的介入。
在一次激烈的攻城战中,赵简子身先士卒,鼓舞了士气。晋军奋勇杀敌,终于攻破了邯郸城的防线。赵稷见大势已去,欲拼死突围,却被赵简子的部下擒获。涉宾则在混乱中被杀。赵简子念及赵午旧情,并未处死赵稷,而是将他流放到偏远之地。至此,这场因五百户士民引发的动乱彻底平息。
中行文子和范昭子在晋国无地容身,只好逃亡到齐国。赵氏占据了邯郸与柏人,范氏、中行氏土地名义上归晋国,实际上仍掌握在赵简子手里,晋国政权,实际上已掌握在赵简子手里。
晋定公三十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争盟主,赵简子也跟随晋定公左右,赵简子的本事并不大,最终吴王夫差争得盟主。
晋出公十一年,出公派智伯攻打郑国,因赵简子生病了,派太子为将军,率兵包围了郑国。智伯是主帅,喝醉了,太子毋恤不喝酒,智伯就强灌,还打他。太子的随从要求处死智伯,太子说:君主之所以让我做太子,是因为我能忍受屈辱。”
大子毋恤从此与智伯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