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出公十七年,赵简子去世,太子毋恤继承君位,就是赵襄子。赵襄子即位以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收复代国,这也是父君赵简子的意思。但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赵襄子还是有些顾虑。一想到父亲当年要收回代国的决心,赵襄子顾不了那么许多了,决定收回代国。
赵襄子带人登上了夏屋山,派人请来代王,准备在夏屋山设宴请代王。代王不敢怠慢,带着随从直奔夏屋山而来。代王到了夏屋山,见到赵襄子,行礼寒暄一番后,便入席就座。宴会上,美酒佳肴不断,歌舞升平。赵襄子表面上与代王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可心中却在盘算着如何动手。
酒过三巡,赵襄子使了个眼色,手下的武士便悄悄靠近代王及其随从。突然,赵襄子猛地将手中酒杯一摔,这是动手的信号。武士们立刻抽出藏在袖中的铜勺,朝着代王等人猛击过去。代王和他的随从们毫无防备,瞬间被打倒在地,血流满地。
赵襄子看着死去的代王,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命令手下进军代国。代国群龙无首,很快就被赵襄子的军队占领。然而,赵襄子的姐姐得知丈夫被杀、代国被占后,悲痛欲绝,用磨尖的发簪自尽而亡。赵襄子心中虽有愧疚,但为了赵国的大业,也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
赵襄子夺取了代地,为赵国增加了实力。代地是赵国的屏障,是军事要地,赵襄子把代地封给了原太子伯鲁的儿子赵周,此时原太子已去世。赵襄子感觉愧对原太子,才把代地封给原太子的儿子。
赵简子去世后,晋国的政权便掌握在智伯手里。智伯提议与赵、魏、韩一起瓜分范氏、中行氏原来所有的领地。晋出公知道后大怒,联系齐国、鲁国,想让他们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知晋出公的打算后,决定先发制人。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共同出兵攻打晋出公。
晋出公本以为有齐、鲁两国相助,可这两国的援军却迟迟未到。原来是智伯暗中派人贿赂了齐、鲁两国的权臣,使得他们按兵不动。晋出公孤立无援,在四卿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晋出公被迫逃离晋国,前往齐国避难,却死在半路。
智伯等人另立晋昭公的曾孙,就是晋懿公为新君,从此,晋国的大权完全落入了四卿之手。智伯凭借着自己的势力和谋略,成为了四卿中最为强大的卿相。智伯日益骄横,让韩、魏两家割让土地给他,韩、魏两家给了他。
智伯又要求赵氏割地,赵襄子因为之前智伯曾污辱过他,赵襄子对智伯有怨恨,所以赵氏不给。智伯很生气,于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国,赵襄子便率领部下,退守晋阳。晋阳城高墙厚,退守晋阳,就安全了。
智伯率韩、魏联军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企图困死赵襄子。他引汾水灌城,晋阳城内一片汪洋,百姓只能栖身于高处,生活苦不堪言。但赵襄子激励军民,众人同仇敌忾,坚守城池,智伯一时难以攻克。
一日,赵襄子的心腹谋士来报:“韩、魏两家并非真心与智伯合作,只是迫于压力。如今晋阳城若破,他们唇亡齿寒,心中必有顾虑。”
赵襄子闻言,心生一计。他趁夜派出使者秘密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晓以利害,劝说他们倒戈。韩、魏二人本就对智伯的骄横不满,又担心自身安危,遂与赵襄子达成共识,约定共同对付智伯。
到了约定之夜,韩、魏两家暗中掘开堤坝,将汾水引向智伯军营。顿时,智伯营中一片混乱。赵襄子趁机率军从城内杀出,与韩、魏联军前后夹击。智伯措手不及,在乱军中被杀,其势力也被三家瓜分。从此,三家分晋的局面逐渐形成。
赵、魏、韩三家灭了智氏,并瓜分了他的土地,赵襄子大难不死,对此次决定赵国命运的一战,对有功者进行封赏。大夫高共受上等封赏,大夫们都不服,找赵襄子理论说:“在晋阳有难的时候,将士们身先士卒,不惧生死,而高共无尺寸之功,凭什么受上等奖?”
赵襄子说:“在晋阳危难的时候,所有大臣都很怠慢,忘记了君臣之礼,只有高共,不敢有失臣子的礼节,因此他受上等封赏。”
众大臣面面相觑,不敢言语。这时赵、魏、韩愈加强大,晋国名存实亡。此时已是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各自为政,晋国愈加衰败。
赵襄子虽然妻妾成群,却一直没有儿子,后来娶了空同氏为妻,接连生了五个儿子,但赵襄子一直没有立太子。赵襄子虽是庶出,因贤能被简子立为太子,抢了原太子的风头,赵襄子心怀愧疚,便想立原太子的子孙为太子。
但原太子的儿子代成君去世了,襄子就将代成君的儿子赵浣立为太子。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赵浣即位,就是赵献侯。
赵献侯即位时还很年轻,身边又没有得力的助手,就把首府设在中牟。中牟是献侯的封地,大臣们都不怎么高兴。赵襄子的弟弟桓子,将献公驱逐出境,在代地自立为侯,但很遗憾,桓子在位一年就去世了。
桓子去世后,大夫们都说桓子即位并非襄子的意思,就杀了他的儿子,又迎回献侯即位。献侯比较文弱,缺少英武之气,即位以来一直与诸侯和平相处,从不主动攻击他国,诸侯都与献侯交好。
献侯十三年,赵国在平邑筑城,并驻扎军队,对赵国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献侯在位十五年,去世后由他的儿子赵籍继承君位,就是赵烈侯。
此时已进入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互相侵犯,赵烈侯元年,魏文侯讨伐中山国,并派太子驻守。赵烈侯六年,魏、韩、赵三国正式被周王朝封为诸侯,赵籍追尊父君为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