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313章 舆论波动,市场应对有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3章 舆论波动,市场应对有方

林晚刚挂断科研组的通讯,指尖还停在终端关闭键上。屏幕暗下去的瞬间,她眼角抽了一下,太阳穴的钝痛一直没散。她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透。

就在这时,主控台右下角弹出一条红色警报。

“舆情异常:关键词‘联盟隐瞒’‘西郊黑幕’集群式出现,传播节点分散,初步判定为有组织引导。”

她立刻调出市场监控面板。十几个匿名账号正在不同社交平台发布相似内容,文字风格各异,但核心指向一致——联盟在西郊矿区进行秘密实验,篡改数据,掩盖真实情况。部分帖子附带伪造的文件截图,看起来像内部审批流程,发布时间集中在过去四十分钟。

林晚切换到市场团队频道。三名骨干成员的画面依次出现在分屏中,神情紧绷但没有慌乱。

她闭了闭眼,集中精神,依次对三人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第一个成员脑子里正快速过着应对方案,担心澄清声明太官方会被反噬;第二个在回忆上周公众沟通会的反馈,思考如何降低抵触情绪;第三个则盯着后台流量图,判断哪些平台需要优先介入。

没人动摇,也没人想退。

她睁开眼,声音平稳:“发一份简短声明,只说一句话——联盟所有数据监测与公开流程均符合监管要求,欢迎社会监督。不要解释,不要反驳,先稳住基本盘。”

“是。”负责人点头。

“同时启动溯源程序。查这些账号的注册Ip、设备指纹、行为模式。重点排查是否使用过t-7资金链下游采购的服务器或虚拟服务。”

“明白。我们已经在比对设备特征库。”

林晚盯着传播热力图。两个生活资讯论坛成了主要发酵点,一篇题为《你家附近的信号问题,可能不是技术故障》的帖子阅读量已破十万,转发里夹杂着不少质疑联盟公信力的评论。

她调出合作媒体接口权限,直接授权市场团队接入三家本地主流资讯平台的技术专栏通道。

“找一位参与过L频段数据采集的技术员,让他录一段一分钟以内的视频。不用穿制服,就在办公室拍,背景能看到工作台就行。只讲他那天值班时看到的数据波动情况,怎么上报的,后续怎么处理的。语气自然一点,就像平时聊天。”

“不提造谣?”

“不提。越强调这个,越容易让人觉得我们在压舆论。”

“那如果有人问是不是被授意发言呢?”

“就说消息是市场组联系他的,但他愿意出来说,是因为觉得大家有权知道真实过程。”

对方沉默两秒,随即点头:“我懂了,普通人视角比官方口径更有说服力。”

林晚没再说话,目光扫过主控屏上的时间轴。从第一则帖子出现到现在,不到一个小时。攻击来得快,但节奏控制得很好,没有大规模爆发,更像是试探性投放,观察反应。

这背后的人,不想立刻引爆舆论,而是想看联盟会不会自乱阵脚。

她手指敲了敲桌面,忽然想到什么。

“把最近三天内所有标记为‘普通用户’的咨询记录调出来,尤其是关于信号不稳定的问题。筛选那些追问过‘是否有隐瞒’的账号,看看有没有和这次爆料帖互动过。”

几分钟后结果返回。六个账号曾多次在官方留言区提问,内容看似合理,但每次都在敏感时间节点出现。更关键的是,它们都曾在半小时前浏览并停留超过三十秒的爆料帖。

伪装成关心公共事务的普通市民,实则在为舆论造势铺路。

林晚把这六条账号信息推给市场组:“暂时不要封号,也不要标记。让系统默默记录它们的所有行为路径,包括跳转页面、停留时长、点击习惯。我要知道它们背后是不是同一套操作逻辑。”

“要不要反向追踪设备关联?”

“先留着。现在打草惊蛇,他们只会换一批马甲再来。”

她重新看向主屏。第一条澄清声明已经发布,评论区起初有不少嘲讽,但随着技术员的非正式回应视频上线,风向开始变化。有人留言说:“原来真是按流程走的?”也有人转发视频说:“至少有人敢露脸说话。”

热度还在,但失控的风险降了下来。

这时,溯源报告初步完成。部分账号注册地指向境外虚拟服务商,无法直接追责。另有三个账号在被系统标记后十分钟内主动注销,操作干净利落。

典型的反侦察能力。

林晚靠回椅背,手指轻轻揉着眉心。头痛还是没完全退,但她脑子清楚。

这些人不指望一次就把联盟搞垮,只是在测试防御反应速度和公众信任阈值。一旦发现漏洞,下一步才是真正的大规模冲击。

她调出主控屏空白区域,写下三条指令并置顶共享:

“一、所有对外回应必须当天内完成,不拖延。

二、回应内容只陈述事实,不评价质疑者动机。

三、加强境内主流平台巡查频率,关键词自动拦截机制立即启用。”

做完这些,她闭上眼,短暂放空。

耳边还能听见终端轻微的提示音,一条接一条,都是监控系统的实时反馈。市场组正在逐个平台清理高仿账号,同时安排第二批技术人员准备轮换出镜回应。

她知道,这场仗不会停。

只要矿区的事还在推进,类似的舆论攻击就会不断出现。今天是“数据造假”,明天可能是“人员伤亡”,后天甚至会编造出受害者家属。

但只要内部不乱,外部的声音再大,也掀不动根基。

她睁开眼,看了眼时间。

距离上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已过去两个小时。还剩最后一次额度可用。

她没急着用,而是重新打开舆情地图。刚才被压制下去的几个小节点,又有新的账号开始冒头。用词更克制,但问题更尖锐。

其中一个账号写道:“既然没问题,为什么不让第三方机构进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