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是在清晨七点零三分发现糖龙变化的。
彼时他刚洗漱完,指尖还沾着未擦干的水珠,习惯性地点开手机里的“逸霄糖龙”App——这个他半年前偶然入坑的数字藏品平台,原本只是想收藏一枚非遗主题的数字糖龙作纪念,却没料到会慢慢成了生活里的小牵挂。加载界面的祥云纹样刚褪去,屏幕中央那只青蓝色的“流云糖龙”便映入眼帘,可这一次,林舟的目光却倏地定住了。
他记得清清楚楚,昨天睡前看时,这只糖龙的龙角还是和龙身一致的青蓝色,带着点半透明的琉璃质感,像极了老匠人吹制糖艺时最常用的那种青砂糖色。可现在,龙角的尖端竟晕开了一圈淡金色的纹路,不是那种刺眼的亮金,而是像阳光透过陈年宣纸洒在宣纸上的暖黄,细细密密地缠在角的纹路里,不仔细看会以为是光线折射的错觉,但只要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调整糖龙的姿态,那圈金色就会随着角度变化微微发亮,像藏了颗小星星在里面。
“这是……怎么回事?”林舟下意识地凑近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点,触发了糖龙的互动动作——往常它只会轻轻摆尾,吐出一缕虚拟的“糖雾”,可今天,当他点到龙角时,糖龙竟微微仰头,金色纹路处泛起一阵细碎的光粒,屏幕下方弹出一行淡绿色的系统提示:【检测到藏家“林舟”于7月12日参与“非遗公益拍卖”捐赠行为,触发“公益印记”初级形态,龙角金纹将随后续正向互动逐步深化。】
7月12日?林舟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那是上周六的事。当时平台联合本地非遗保护协会办了场公益拍卖,拍品是三位老糖艺匠人亲手设计的限定数字糖龙,所有成交额都会捐给乡村非遗工坊。林舟那天正好加班,看到社群通知时拍卖快结束了,他没多想,以底价拍下了一枚最朴素的“竹编纹糖龙”,付款时还额外多捐了两百块,备注里写着“希望能帮到老匠人”。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公益举动,没想到竟会被系统记录下来,还反馈在了自己的糖龙身上。
为了确认不是自己的错觉,林舟点开了App里的“藏家社群”。果不其然,社群里已经炸开了锅,九百多条新消息正不断刷新,全是讨论糖龙变化的。
“你们的糖龙有变化吗?我的‘牡丹糖龙’刚才突然解锁了‘祥云伴生’特效,龙身边上多了两朵会跟着动的小祥云!”网名叫“牡丹瓷”的藏家发了段小视频,视频里那只粉色糖龙游动时,身后真的拖着两朵淡粉色祥云,祥云边缘还飘着细碎的糖粒特效。底下立刻有人回复:“我知道!我问了客服,说是因为我昨天在‘改造灵感区’分享了把牡丹纹和青花瓷结合的设计图,被二十多个人点赞,就触发了特效!”
“那我为什么没变化?”另一位叫“青灯”的藏家发了个委屈的表情,“我上周拍的‘松鹤糖龙’,今天看还是老样子,连光泽都好像暗了点……”
这条留言下面,很快有客服回复:【您好,经查询,您的糖龙已连续12天未进行互动(包括查看、改造、分享等),根据“糖龙成长系统”规则,长期未互动会导致糖龙光泽暂时减弱,建议您多进行正向互动,光泽会逐步恢复哦~】
“成长系统?”林舟心里一动,他这才注意到,App首页右上角多了个“成长系统”的新入口。点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段动画介绍——画面里,一位白胡子老匠人正拿着小铲子雕琢糖龙坯料,旁边配着文字:“养玉需常盘,养龙需用心。糖龙的成长,源于你每一次的珍视与创造。”动画结束后,是系统规则的简要说明:糖龙会根据藏家的正向行为(公益、分享、原创设计、学习非遗知识等)获得成长印记或特效,反向行为(长期不互动、抄袭设计等)则会影响其状态,所有成长数据均基于区块链技术记录,不可篡改。
林舟正看得入神,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好友陈默发来的消息:“看社群了吗?平台昨晚悄悄上线了‘成长系统’,据说还是温如霜亲自牵头做的故事策划,风痕团队开发的技术!”
温如霜和风痕,是“逸霄糖龙”平台的核心人物。温如霜是内容总监,负责所有糖龙的故事设定和非遗文化内容,她写的《糖龙匠人志》系列短文,林舟几乎每篇都看过,字里行间全是对非遗文化的珍视;风痕则是技术总监,据说平台的区块链防伪技术和3d糖龙模型,都是他带领团队研发的,之前有仿冒品出现,风痕团队只用了三天就推出了防伪标识,彻底解决了问题。
“难怪系统这么贴心,连规则都做得这么有文化感。”林舟笑着回复陈默,指尖又回到自己的糖龙界面,轻轻抚摸着屏幕上那只带了金纹的糖龙。不知为何,看着那圈淡金色的纹路,他忽然觉得这只数字糖龙不再只是一个冰冷的藏品,更像一个需要用心对待的“小伙伴”——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用成长来回应你。
而此刻,平台的办公区里,正一片忙碌。
温如霜的办公室在二楼,靠窗的位置放着一张长长的木桌,桌上堆满了非遗相关的书籍和实体糖龙坯料——有她特意从老匠人那里求来的清代糖龙残件,也有刚从乡村工坊寄来的新做的坯料。她正对着电脑,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是一篇题为《糖龙的“心”》的短文,这是她为“成长系统”写的配套故事,需要在上午十点前发布到平台首页。
“温姐,社群反馈很好,目前已有超过三千条关于成长系统的讨论,正面评价占比92%,只有少数藏家担心规则太复杂。”助理小苏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数据报表,“风痕那边刚才说,后台服务器运行稳定,区块链数据同步正常,就是咨询客服的人太多,客服部已经临时加派了人手。”
温如霜停下打字,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热茶。“担心规则复杂是正常的,”她看着窗外,楼下的街道上,有提着菜篮子的老人正慢慢走过,“现在的人习惯了快节奏的游戏化系统,突然遇到需要‘用心’的成长模式,难免会不适应。所以我们才要把故事做透,让他们明白,这不是一个‘刷任务得奖励’的系统,而是一种情感的联结。”
她指着屏幕上的文字,对小苏说:“你看这里,我写了老匠人王阿婆的故事——她年轻时养过一只玉镯,每天都拿软布擦,后来玉镯越戴越润,里面的棉絮都淡了。有人问她秘诀,她说‘玉记着你的好呢’。其实糖龙也是一样,藏家的每一次公益、每一次原创设计,都是在‘滋养’它,这种滋养不是功利的,而是慢慢积累的情感。”
小苏点点头:“我刚才看社群里,已经有藏家说‘突然觉得糖龙有生命了’,还有人说要每天都来看看自己的糖龙,怕它‘孤单’。”
“这就对了。”温如霜笑了笑,重新看向电脑屏幕,指尖又落在键盘上,“风痕那边的技术很过硬,区块链能保证成长数据的真实,可光有技术不够,还得有文化和情感做支撑。我们做‘逸霄糖龙’,不是为了做一个简单的数字藏品平台,而是想让更多人通过糖龙,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温度,感受到‘用心做事’的价值。”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又被推开,风痕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头发有些凌乱,眼下带着淡淡的黑眼圈,显然是昨晚熬夜盯着系统上线了。“温姐,数据出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是实时的用户行为数据,“从凌晨上线到现在,藏家的互动率比上周同期提升了47%,其中‘改造灵感区’的投稿量翻了一倍,‘非遗知识区’的访问量也涨了35%,公益捐赠通道刚才还有人主动问什么时候再开放——看来这个系统确实触动到大家了。”
“太好了。”温如霜松了口气,她之前还担心,现在的年轻人会不会觉得“用心养龙”太麻烦,没想到反馈会这么好。
“对了,陈老刚才给我打了电话。”风痕想起什么,补充道,“他说早上看了社群里的讨论,特别高兴,还说要下午来平台一趟,想看看系统的具体功能,说是以后可以在直播里跟藏家讲讲怎么‘养龙’。”
陈老,也就是陈守义,是国内仅剩的几位老糖艺匠人之一,今年已经七十岁了,也是“逸霄糖龙”平台的顾问。平台的很多糖龙纹样,都是陈老根据自己年轻时的作品复原的,他还经常开直播,教藏家们辨认糖龙纹样的真假,讲老辈匠人的故事,在藏家里威望很高。
“陈老愿意来就太好了。”温如霜眼睛一亮,“他的话比我们说十句都管用,有他帮着解读‘成长系统’,藏家们肯定更能理解我们的初衷。”
风痕点点头,又看了眼平板电脑上的数据:“对了,刚才‘青灯’那位藏家又来咨询了,说想知道怎么让糖龙恢复光泽,还问能不能捐赠非遗书籍来获得成长印记。客服已经跟他说了,捐赠书籍也是正向行为,我们正在对接图书馆,后续会开通书籍捐赠通道。”
“这个想法好。”温如霜立刻说,“可以把‘捐赠书籍’也加入成长行为里,不仅能帮到乡村工坊的孩子,还能让藏家更有参与感。你跟技术部说一声,尽快把这个功能加上,我这边同步写一篇关于‘书籍捐赠’的小故事,就写陈老年轻时在乡下教书,用糖龙纹样教孩子认字的事。”
“没问题。”风痕应下,又叮嘱了几句服务器维护的注意事项,才转身离开。
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温如霜看着屏幕上那篇快写完的《糖龙的“心”》,指尖轻轻拂过键盘上的“Enter”键。她想起去年第一次见到陈老时的场景,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盒子,里面是他年轻时做的一只实体糖龙——虽然糖已经有些融化变形,但龙角的纹路依然清晰,老人说:“这只糖龙,我带了三十年,每次看它,都能想起当年跟师父学手艺的日子。现在做数字糖龙,也是想让更多人记得,不管是实体还是数字,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心’。”
是啊,最重要的是“心”。温如霜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发布”键。
几乎是同一时间,林舟的手机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短文通知。他点开一看,正是温如霜写的《糖龙的“心”》。短文里,她写了陈老和那只实体糖龙的故事,写了老匠人“养龙用心”的道理,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你的每一次公益,是糖龙的善意印记;你的每一次原创,是糖龙的创意光芒;你的每一次珍视,是糖龙的温暖光泽。糖龙的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你与非遗文化、与匠心精神的双向奔赴。”
林舟反复读了两遍,心里忽然暖暖的。他再次点开自己的糖龙界面,这一次,他没有只是看,而是点开了“改造区”——之前他总觉得自己没什么设计天赋,从没尝试过改造糖龙,可现在,他想试试。他选了“龙鳞”的改造选项,想着自己上周捐赠时看到的乡村工坊照片,试着把龙鳞的纹路改成了类似竹编的样式——那是乡村孩子们常用的手工材料,朴素却温暖。
提交改造方案后,他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会不会通过。没过几分钟,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提示:【恭喜!您的“竹编纹龙鳞”改造方案,因融入乡村非遗元素,原创度达85%,触发“匠心初显”成长进度+10%,龙鳞将逐步呈现竹编纹理特效!】
与此同时,他看到自己的糖龙身上,青蓝色的龙鳞正慢慢发生变化,原本光滑的鳞片表面,渐渐浮现出细密的竹编纹路,和他设计的一模一样。而那只带着淡金色纹路的龙角,似乎也比刚才更亮了一点。
林舟忍不住笑了,他拿起手机,对着糖龙拍了张照片,发在了社群里,配文:“第一次尝试改造,没想到真的有变化!原来用心对待,糖龙真的会回应你~”
没过多久,他的留言下面就有了回复,有人夸他的设计好看,有人问他怎么想到用竹编纹,还有人说自己也要去尝试改造。林舟看着那些热情的回复,忽然明白,这个“成长系统”真正的意义,不只是糖龙的成长,更是藏家们对非遗文化、对匠心精神的重新认识与热爱——就像温如霜写的那样,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而此刻,平台后台的数据还在不断更新:正向互动的藏家数量持续增加,公益捐赠通道的咨询量不断上升,改造区的投稿量每小时都在刷新纪录。风痕看着那些跳动的数据,对身边的技术同事说:“你看,温姐说得对,只要有‘心’,技术就能长出温度。”
技术同事点点头,目光落在屏幕上那行不断增长的“公益行为数”上,轻声说:“是啊,这才是‘成长系统’最好的样子。”
窗外的太阳渐渐升高,透过玻璃洒在办公区的地板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斑。就像那些正在成长的糖龙身上的印记,明亮而充满希望。林舟看着手机里那只带着金纹和竹编鳞的糖龙,心里默默想着:明天,他要再去看看非遗知识区,还要跟陈默分享自己的改造心得——他的糖龙成长之旅,才刚刚开始。而在平台的另一端,温如霜已经开始构思下一篇短文,风痕团队正在优化“书籍捐赠”的功能,陈老正收拾着自己的工具包,准备下午去平台跟藏家们聊聊“养龙”的故事。
所有的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就像那些在阳光下慢慢绽放的糖龙印记,带着匠心,带着温度,带着对文化的热爱,一步步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