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逸霄 > 第600集第三代预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糖龙记:匠心共长

周年庆直播厅的聚光灯突然暗了下去,只剩下主屏上流转的青蓝色光纹——那是初代“糖龙大师系列”最经典的釉色,像一汪凝住的古瓷水,在巨幕上轻轻漾开。台下藏家们的窃窃私语渐渐收声,连最活跃的社群群主陈姐都坐直了身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手机里自己改造的鎏金糖龙藏品截图。

“最后一件事。”温如霜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比平时多了几分郑重,她走到主屏旁,侧影映在流动的光纹里,“今天是‘糖龙’一周年,但对老匠人来说,手艺的日子没有终点——接下来,请看我们为大家准备的短片。”

屏幕骤然切换。没有华丽的特效,只有一间透着暖黄灯光的小作坊。木桌上摆着半块未完工的糖龙坯子,青灰色的陶土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轻轻覆在坯子顶端,指节上有道浅褐色的疤痕,是年轻时被窑火烫伤的印记。

是苏伯。

藏家们的呼吸都轻了些。这位七十岁的糖龙匠人,是“糖龙大师系列”的灵魂——第一代的纹样出自他的手稿,第二代的“冰裂纹”是他耗半年研发的新工艺,连温如霜笔下那些“老匠人故事”,多半都来自他坐在作坊里慢悠悠的讲述。

镜头慢慢拉近,苏伯的白发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他没有看镜头,目光落在坯子上,像在端详一个熟睡的孩子。“做糖龙四十多年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穿透力,“以前总怕年轻人不爱这老东西,后来发现,不是东西老,是咱们没给它长的机会。”

他的拇指轻轻蹭过坯子边缘,留下一道浅浅的指痕:“你们改它的颜色,加它的纹路,其实不是改,是陪它走。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它锁在玻璃柜里,是让它和你一起成长。”

话音落下的瞬间,屏幕上的陶土坯子突然泛起微光。青蓝色的釉色从底部往上蔓延,却不再是固定的纹路——有的地方晕出了鎏金的细闪,像藏家陈姐之前改的那样;有的地方裂开了细碎的冰纹,是苏伯直播时演示的工艺;还有的地方,缀着小小的星星纹样,那是年轻藏家小宇去年在社群里分享的“星空糖龙”灵感。这些细碎的元素慢慢聚拢,最终形成一条半透明的糖龙雏形,悬浮在屏幕中央,下方跳出一行字:

“糖龙大师系列·第三代 成长系统 敬请期待”

直播厅里静了两秒,随即爆发出掌声。陈姐猛地拍了下旁边小宇的胳膊:“看见没?成长系统!咱们之前改藏品,现在藏品能跟着咱们‘长’了!”小宇的眼睛亮得像屏幕里的星星,手指已经在社群里敲起了字:“有没有人猜,参与公益会不会让糖龙变颜色?”

后台的走廊里,风痕靠在墙上,看着手机里实时滚动的社群消息,嘴角终于松了些。过去半个月,他和技术团队几乎住在公司,光是“成长系统”的触发逻辑就改了八版——最初想只靠互动次数决定形态,后来苏伯来工作室看了初稿,摇着头说:“不对,匠心不是凑数,是走心。”

“在想什么?”温如霜走过来,递给他一杯温茶。她刚从台上下来,眼里还带着兴奋的红血丝。

风痕接过茶,指了指手机屏幕:“在看藏家的猜测。有人说想让糖龙跟着自己做公益‘长大’,和咱们最初的设计方向一致。”

“苏伯要是听见,肯定高兴。”温如霜笑着说,“早上他还在作坊里跟我说,年轻时学做糖龙,师父总让他先练‘养坯’——刚拉好的坯不能马上上釉,得放在通风的地方晾,每天翻一次,让水分慢慢散,这样烧出来才不会裂。他说,这‘成长系统’,就是给数字糖龙‘养坯’。”

正说着,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苏伯走了过来,身上还带着作坊里特有的陶土味,手里攥着个小小的陶制糖龙挂件——是他昨天特意烧的,青蓝色的釉面上,有一道细细的冰裂纹。

“苏伯,您刚才在镜头里的样子,藏家都说特别感动。”温如霜迎上去。

苏伯摆了摆手,把挂件递给风痕:“给你的。之前看你改系统时总皱着眉,这玩意儿能安神。”他顿了顿,看向风痕,“成长系统的触发条件,确定了?”

风痕点头:“确定了。主要分三类互动——参与公益拍卖、分享真实故事、参加匠人课堂。每类互动对应的形态变化都不一样,比如参与公益,糖龙的边缘会慢慢晕出暖金色,次数越多,金色越温润;分享自己和糖龙的故事,会在龙背上加专属纹样,故事越贴近非遗传承,纹样越精致;参加您的匠人课堂,能解锁您亲手设计的‘传承纹’。”

“好,好。”苏伯听完,脸上露出了笑容,皱纹里都透着欣慰,“这样才对。不是让他们瞎玩,是让他们跟着糖龙一起懂传承。我年轻时,师父让我抄《糖龙纹样谱》,抄到第三遍才明白,每道纹路都有说法——有的是祈愿丰收,有的是纪念匠人,不是随便画的。现在让他们通过分享故事解锁纹样,也是让他们懂这些。”

温如霜补充道:“我已经开始准备配套的故事线了。比如藏家第一次参与公益,糖龙解锁暖金色时,会弹出一段您的录音,讲您年轻时用糖龙手艺帮村里筹钱修学校的事;解锁‘传承纹’时,会附上您手绘的纹样手稿扫描件。这样藏家不仅能看到形态变化,还能知道背后的匠人故事。”

苏伯听得连连点头,眼睛里闪着光:“这样就完整了。手艺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得有故事,有温度,才能跟着人一起长。”

第二天一早,陈姐就带着自己的数字糖龙藏品去了社区的公益回收站。她是做传统文化培训的,去年看到“糖龙”的公益拍卖就一直参与,这次听说参与公益能让糖龙“成长”,更是早早定了闹钟。

扫码、捐赠旧书、上传凭证——一系列操作完成后,手机屏幕上的鎏金糖龙突然亮了起来。青蓝色的龙身边缘,慢慢晕开一层淡淡的暖金色,像撒了一把细沙,顺着龙鳞的纹路慢慢蔓延。同时,一条语音弹了出来,是苏伯的声音:

“小姑娘,谢谢你做公益。我年轻时,村里的学校漏雨,我跟师父做了二十个小糖龙,在集市上卖,凑钱修了屋顶。那时我才知道,手艺能帮人,比什么都强。”

陈姐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她想起去年改造糖龙时,只是觉得鎏金好看,现在看着龙身上的暖金色,突然觉得这颜色有了意义——不是单纯的装饰,是她和糖龙一起做的“好事”留下的印记。她赶紧把截图发到社群里,配文:“公益触发的暖金色!还有苏伯的语音,太好哭了!”

消息刚发出去,小宇就秒回了:“陈姐!我刚才分享了我用糖龙纹样给奶奶画寿桃的故事,龙背上多了个小桃子纹样!你看!”

陈姐点开小宇的截图,果然,他的星空糖龙背上,多了个粉嫩嫩的桃子纹样,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藏家小宇为奶奶绘制寿桃,以糖龙纹样寄孝心——苏伯说,手艺的根,在人情里。”

社群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人分享自己参加匠人课堂解锁的“传承纹”,有人问接下来会不会有新的互动方式。风痕看着后台数据,参与公益的藏家数量比上周涨了40%,分享故事的帖子已经超过两千条,最让他意外的是,有位退休教师还分享了自己用糖龙纹样教学生画传统文化手抄报的故事,下面有几十位藏家留言说想借鉴。

“温老师,你看这个。”风痕把手机递给温如霜,“这位老师的故事,要不要加进下周的匠人故事里?”

温如霜接过手机,仔细读了一遍,眼睛亮了:“当然要加!苏伯昨天还说,希望‘成长系统’能让更多人把糖龙和自己的生活连起来,这位老师的故事正好符合。我下午去采访她,再让苏伯录一段语音,讲讲他年轻时教徒弟的事,搭配起来肯定好。”

正说着,技术部的小张跑了进来:“风哥!有位藏家反馈,说想给糖龙加‘地域纹样’——他是蜀绣传承人,想把蜀绣的针法融进去,问行不行。”

风痕愣了一下,随即想起之前597集里,他和温如霜计划推出“地域限定款”,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你让他把蜀绣纹样的设计稿发过来,我和苏伯、温老师一起看看。”他说,“如果合适,咱们可以在成长系统里加个‘地域联动’的触发项——和当地非遗传承人合作的藏家,能解锁专属地域纹样。”

小张刚走,温如霜就笑着说:“你看,藏家比咱们想得还远。这就是苏伯说的‘一起成长’吧?咱们设计系统,藏家反过来给咱们新灵感。”

风痕点头,看向窗外。楼下的非遗文化展还没结束,“糖龙数字展区”前依然排着长队,有人举着手机,用AR技术和自己的糖龙合影,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他突然觉得,“成长系统”不止是数字藏品的升级,更是他们团队、藏家、老匠人之间的一场“共养”——苏伯用匠心养手艺,他们用技术养产品,藏家用真心养糖龙,最后,所有人都跟着糖龙一起,慢慢长大。

一周后的匠人课堂上,苏伯第一次在直播里演示了“地域纹样”的绘制。他手里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画着蜀绣特有的“缠枝纹”,一边画一边说:“以前我总觉得,糖龙的纹样不能改,后来发现,只要根还在,加什么都好。就像这蜀绣,和糖龙不一样,但都是老祖宗的手艺,凑在一起,就是新的传承。”

屏幕里,苏伯的笔尖落下,宣纸上的缠枝纹慢慢变成金色,融入旁边的糖龙纹样里。屏幕外,那位蜀绣传承人藏家的手机突然亮了——他的糖龙身上,多了一道细腻的蜀绣缠枝纹,旁边弹出一行字:“以蜀绣之巧,养糖龙之魂——传承,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直播结束后,小宇私信陈姐:“陈姐,我下个月要去参加非遗夏令营,到时候带着糖龙去,会不会解锁新的纹样啊?”

陈姐回了个笑脸:“肯定会!苏伯不是说吗,真正的传承,是让它和你一起成长。你去经历,它就会跟着变。”

深夜的工作室里,风痕、温如霜和苏伯还在讨论第三代糖龙的细节。苏伯的面前摆着一张新的手稿,上面是一条正在“成长”的糖龙——龙身一半是青蓝色的雏形,一半已经晕开了暖金色,背上还缀着小小的地域纹样。

“我想在第三代里,加个‘匠心值’。”苏伯突然说,“不是看互动次数,是看用心程度。比如有人分享的故事很敷衍,糖龙的纹样就淡;有人真的去学非遗知识,纹样就亮。”

风痕点头:“我们已经在做了。技术团队在开发情感分析算法,能通过藏家分享的文字、图片,判断故事的真实度和用心程度,再对应调整纹样的亮度。”

温如霜笑着补充:“我还想为每个藏家的糖龙做‘成长手札’,记录它每次变化的时间和原因,就像苏伯您的匠人手札一样。等藏家回头看,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带糖龙做了公益,什么时候解锁了地域纹样,就像记日记一样。”

苏伯拿起手稿,轻轻摸了摸上面的糖龙:“好啊,好啊。这样一来,每条糖龙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匠人手里的活计一样。”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手稿上,青蓝色的糖龙雏形仿佛活了过来,在暖黄的灯光下,慢慢舒展着龙身。风痕看着手稿,突然想起周年庆那天,苏伯在短片里说的话——“真正的传承,是让它和你一起成长。”

他知道,第三代糖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藏家带着自己的糖龙参与公益、分享故事、学习非遗,而他们的糖龙,会跟着这些经历慢慢“长大”,长出暖金色的边缘,缀上地域的纹样,刻下匠心的印记。

就像苏伯说的,手艺不是锁在玻璃柜里的标本,是能跟着人一起呼吸、一起生长的生命。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给这条数字糖龙,一个能和所有人一起成长的未来。

直播厅的聚光灯还亮着,主屏上的糖龙雏形依旧悬浮在那里,等着每一个藏家,用真心和行动,陪它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