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龙记:竹编纹里的非遗温度
林舟的指尖在手机屏幕上反复滑动,青蓝色的流云糖龙悬浮在中央,龙角那圈淡金色纹路像被阳光吻过的晨露,随着角度变换轻轻发亮。提交改造方案已经过去三个小时,系统提示栏始终安静,他忍不住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次“改造进度”页面,连喝口水都盯着手机,生怕错过审核通知。
“叮——”
下午三点零七分,手机终于震了一下。不是预期的系统提示,而是一条陌生私信,头像是一只裹着竹编纹路的糖龙,昵称写着“竹阿婆”。
“后生仔,你是不是给糖龙画竹编鳞啦?”私信后面跟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像是用手指在屏幕上直接画的,“村里的娃子说,平台上有个藏家画了我们村的万字纹,是不是你呀?”
林舟的心猛地一跳,手指飞快敲击屏幕:“阿婆您好!我是试着画了竹编纹,照着之前公益拍卖里竹溪村的照片画的,不知道是不是万字纹……”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对方秒回,还附带了一段三十秒的语音。点开后,一阵清脆的竹篾碰撞声先传了出来,接着是位老人带着江南乡音的软糯嗓音,像刚熬好的麦芽糖一样温甜:“是哩是哩!就是我们村的万字纹!你看啊,我们编簸箕、编竹篮都用这个纹,交叉的时候要往上提半寸,不然编出来的东西不结实,就像熬糖没熬到火候,会化的。”
语音背景里,隐约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还有人喊“阿婆,我编错啦”,竹阿婆笑着应了声“慢慢来,别慌”,才又对着手机说:“后生仔,你要是不嫌弃,阿婆给你拍个编竹篾的视频,你照着改,肯定更像!”
林舟握着手机,指尖竟有点发颤。他原本只是凭着模糊的照片印象画纹路,没想过会真的和竹溪村的人产生联结。他赶紧回复“谢谢阿婆”,还加了个双手合十的表情。
十分钟后,一段竖屏视频发了过来。镜头有点晃,应该是用老年机拍的,画面里是一张旧木桌,桌上摊着几根青绿色的竹篾,竹阿婆的手出现在镜头里——指节有些变形,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茧,显然是常年编竹编磨出来的。她捏起两根竹篾,指尖翻飞间,万字纹的雏形慢慢显现:“你看,起头要扎紧,第一根压第二根,第二根压第三根,就像排队似的,不能乱。编到第五个交叉点,要把竹篾捏弯,这样纹路才圆,像糖龙的鳞片那样,滑溜溜的。”
林舟把视频保存下来,反复看了五遍。他特意把视频调到0.5倍速,盯着竹阿婆捏竹篾的动作,连她手指在竹篾上按压的力度都记在心里。然后他打开“改造灵感区”的编辑界面,对着屏幕上的糖龙鳞片一点点修改——之前画的交叉角度太直,现在按照阿婆说的“提半寸”调整;之前忽略了竹篾的粗细变化,现在在鳞片边缘加了淡淡的阴影,模拟竹篾的厚度;甚至在鳞片间隙处,画了几根细小的“竹丝”,就像真实竹编里没完全藏好的线头。
修改完最后一片鳞片时,窗外的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林舟看着屏幕上的糖龙,青蓝色的龙身上,细密的万字纹层层叠叠,像裹了一层薄纱似的,比之前生动了太多。他在备注里补了一段话:“感谢竹溪村竹阿婆指导,参照传统万字纹技法修改,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竹编的美。”
点击“重新提交”的瞬间,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系统提示:【检测到藏家“林舟”与非遗传承人“竹阿婆”互动,获取传统技法指导,改造方案优先审核中】。
林舟愣了愣,才反应过来——平台竟然能识别出他和竹阿婆的互动,还开通了优先审核通道。他想起温如霜在《匠人指引》里写的“糖龙能记住你的心意”,忽然觉得这只虚拟的糖龙,真的像有生命一样,在悄悄回应他的用心。
傍晚六点,审核结果终于出来了。
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道淡金色的光从糖龙身上散开,原本光滑的青蓝色鳞片,慢慢浮现出细密的竹编纹路,每一片鳞片的交叉处都泛着淡淡的光泽,像是洒了一层薄糖霜。屏幕下方弹出绿色提示:【恭喜!你的“万字纹竹编鳞”改造方案通过审核,原创度96%,获“非遗传承助力”标签!糖龙解锁“竹编触感”特效(长按鳞片可感受竹篾纹理),同步解锁“竹溪村日常”语音包——包含竹阿婆的竹编口诀、孩子们的糖艺歌】。
林舟屏住呼吸,长按屏幕上的糖龙鳞片。指尖传来一阵细微的震动,像是真的摸到了竹篾的纹路,粗糙却温暖。他又点击“语音包”,竹阿婆的口诀再次响起,这次后面多了段孩子们的歌声:“编竹编,做糖龙,竹溪村里乐融融;你一针,我一线,非遗传承不放松……”
歌声稚嫩,却唱得格外认真,林舟听着听着,眼眶竟有点发热。他截图保存下糖龙的新模样,配了段文字发在社群里:“感谢竹阿婆指导!万字纹竹编鳞终于成了,还解锁了孩子们的歌,太治愈了!”
不到五分钟,他的留言就被顶到了社群首页。“牡丹瓷”第一个回复:“天呐!这个竹编纹也太逼真了吧!我奶奶以前也编过这种万字纹,看到这个突然想家了……”“青灯”也留言:“我刚才去查了竹溪村的万字纹,原来这种纹路在古代是用来祈福的,林舟你也太用心了!”
还有人@平台官方,问能不能也学竹编纹,温如霜很快回复:“后续会联合竹溪村推出‘竹编纹样教学’,由竹阿婆直播教学,感兴趣的藏家可以关注‘非遗云工坊’板块,明天上午十点开放预约。”
林舟看着社群里的热闹讨论,忽然想起自己半年前下载“逸霄糖龙”App的初衷——只是觉得非遗主题的糖龙好看,想收藏一枚当纪念。可现在,这只糖龙不仅成了他生活里的牵挂,还让他认识了竹阿婆,了解了竹编文化,甚至能为非遗传承做一点小事。
他点开App里的“公益记录”,之前那笔两百元的捐赠下面,多了张新照片:几个穿着蓝布衫的孩子,正用竹编篮子装着刚做好的实体糖龙,篮子上的万字纹清晰可见,照片配文:“你的捐赠已转化为10套竹编工具,孩子们用新工具编出了第一篮糖龙。”
林舟把照片保存下来,设成了手机壁纸。
而此刻的逸霄平台办公区,温如霜正对着屏幕上林舟的糖龙截图微笑。她把这段截图发给风痕,附带消息:“你看,用户已经开始主动传承非遗了,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
风痕刚结束技术部的会议,手里还拿着“非遗云工坊”的测试报告。他点开截图,看着糖龙身上的竹编纹,想起昨天陈守义老人来平台时说的话:“好的非遗传承,不是我们推着走,是有人愿意跟着走。”
“云工坊的测试怎么样了?”温如霜发来新消息,“明天能准时开放预约吗?”
“没问题。”风痕回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竹编纹,“技术部加了‘实时互动’功能,直播时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编的竹编照片,竹阿婆能直接在屏幕上标注修改,就像面对面教一样。另外,我们还加了‘纹样库’,把竹溪村的万字纹、回纹、席纹都整理进去了,用户可以直接用在糖龙改造上。”
温如霜看着消息,忍不住笑了。她想起三个月前,她和风痕第一次讨论成长系统时,风痕还说“技术只能做工具”,可现在,他却把技术做成了传递温度的桥梁——不仅能让用户看到竹编,还能让用户摸到、学到、用到。
“对了,陈老说明天要来平台,想在云工坊直播里露个脸。”温如霜补充道,“他说要给孩子们演示怎么把竹编纹画在实体糖龙上,还说要送给林舟一份礼物。”
风痕挑眉,回复:“礼物?什么礼物?”
“陈老没说,只说是用竹溪村的麦芽糖做的,上面有万字纹。”温如霜发了个好奇的表情,“估计是想鼓励林舟这种年轻人吧。”
风痕看着消息,忽然想起自己昨天优化“竹编触感”特效时,特意去查了竹编的历史——原来江南竹编早在宋代就有了,那时候的匠人会把竹编纹画在瓷器、漆器上,现在林舟把它画在数字糖龙上,也算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他对着屏幕上的竹编糖龙,在备注里写了一行字:“技术无界,传承有心。”
第二天早上九点五十分,林舟提前打开了“非遗云工坊”的预约页面。距离开放还有十分钟,页面上已经有三千多人在排队。他盯着倒计时,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敲击,心里竟有点紧张,像学生等着上喜欢的课。
十点整,预约通道准时开放。林舟秒点“预约”,屏幕上弹出“预约成功”的提示,还附带了一个小小的“竹编学徒”徽章。他刚把徽章截图发给陈默,就收到了平台推送的直播提醒:“10:30,竹阿婆《万字纹基础教学》,特邀嘉宾:陈守义。”
十点半,直播准时开始。镜头里是竹溪村的一间老院子,院墙上爬着青藤,院子中央摆着一张长桌,桌上放着竹篾、剪刀、尺子,还有几个刚编好的竹编小篮子。竹阿婆坐在桌前,身上穿着件蓝布衫,头发用竹簪挽着,旁边坐着位白发老人,正是陈守义。
“大家好呀,我是竹阿婆。”竹阿婆对着镜头笑了笑,手里拿起一根竹篾,“今天教大家编万字纹,编好了可以画在糖龙上,也可以编个小挂件,送给朋友。”
陈守义接过话头,声音温和却有力量:“竹编和糖艺,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看起来简单,实则要用心。就像编万字纹,每一根竹篾的力度都要一样,不然编出来的纹是歪的;熬糖也是,火候差一点,糖的味道就变了。”
直播里,竹阿婆一边演示编竹篾,一边讲解步骤,陈老在旁边补充竹编的历史:“以前我们村里,姑娘出嫁前都要学编万字纹的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糖糕,寓意‘甜甜蜜蜜,长长久久’。后来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手艺差点就断了,还好有平台帮我们,让更多人知道竹编。”
林舟拿着手机,跟着竹阿婆的步骤,在草稿纸上画竹编纹路。他特意找了张绿色的纸,模拟竹篾的颜色,画到第五个交叉点时,突然想起竹阿婆说的“提半寸”,赶紧修改角度。
直播到一半,竹阿婆突然对着镜头说:“昨天帮我指导后生仔林舟的事,平台跟我说了。林舟啊,你要是在看直播,举个手呗?阿婆想看看你画的竹编鳞。”
林舟一愣,赶紧在弹幕里发了个“我在”,还把自己糖龙的截图发了上去。没想到竹阿婆真的看到了,指着屏幕上的截图笑:“你看你看,这后生仔画得多好!比村里有些娃子第一次编的还像!”
陈老也凑过来看,点了点头:“纹路很规整,看得出来用心了。这样吧,林舟,你要是愿意,下次来竹溪村,陈爷爷教你做实体糖龙,把竹编纹画在糖龙上,比数字的更甜。”
弹幕瞬间炸了,有人刷“羡慕林舟”,有人问“怎么去竹溪村”,竹阿婆笑着说:“平台说,以后会组织藏家来村里体验,大家都有机会来编竹编、做糖龙。”
直播结束时,林舟的草稿纸上已经画满了万字纹。他看着纸上的纹路,又看了看手机里的糖龙,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他想把竹编纹和糖艺结合起来,设计一款新的糖龙——龙身是竹编纹路,龙角是糖艺做的朝阳纹,龙尾裹着一层麦芽糖似的光泽。
他打开“改造灵感区”,刚要动笔,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系统通知:【恭喜!你在“非遗云工坊”表现积极,获陈守义老人推荐,解锁“定制糖龙”资格!可提交专属设计方案,由平台联合竹溪村匠人制作实体糖龙模型】。
林舟盯着通知,足足看了半分钟。他想起昨天竹阿婆的语音,想起陈老的话,想起孩子们的歌声,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他握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慢慢敲下设计理念:“以竹溪村万字纹为鳞,以传统朝阳纹为角,愿非遗之美,如糖似竹,绵长恒久。”
提交方案的瞬间,他手机里的流云糖龙突然闪了一下,竹编鳞上的光泽更亮了,龙角的金色纹路里,竟慢慢浮现出细小的糖粒特效,像是撒了一层碎糖霜。屏幕下方弹出一行新的提示:【糖龙感知到你的传承心意,解锁终极形态“非遗守护者”,后续将同步生成实体糖龙模型,寄往竹溪村非遗工坊永久展示】。
林舟看着屏幕上的糖龙,突然笑了。他想起半年前第一次打开App时,这只糖龙还只是个简单的青蓝色模型,现在却成了承载着竹编、糖艺、乡音和心意的“非遗守护者”。
而在竹溪村的老院子里,竹阿婆正拿着手机,给孩子们看林舟的糖龙截图:“你们看,城里的后生仔把我们的竹编纹画在了糖龙上,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手艺啦!”
孩子们围在手机旁,指着糖龙的竹编鳞叽叽喳喳:“阿婆,我也要学编这个纹!”“我要把糖龙画在竹篮上!”
竹阿婆笑着摸了摸孩子们的头,阳光透过竹林洒下来,落在桌上的竹篾上,泛着淡淡的绿光,像极了林舟手机里糖龙的竹编鳞。
逸霄平台的办公区里,温如霜正对着林舟的设计方案,和内容部的同事讨论实体糖龙的制作细节;风痕则在技术部,调试“实体糖龙3d扫描”功能,准备把数字糖龙的纹路精准还原到实体上。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办公区的白板上,上面写着一行字:“糖龙的成长,是人的成长,也是非遗的成长。”
林舟握着手机,走到窗边。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屏幕上的糖龙身上,竹编鳞和金角相映成趣,像一件会发光的非遗艺术品。他忽然明白,温如霜在《匠人指引》里写的“双向奔赴”是什么意思——他用心对待糖龙,糖龙用成长回应他;他为非遗付出心意,非遗用温暖回馈他。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就像竹阿婆编竹编时说的“慢慢来,别慌”,非遗的传承需要时间,糖龙的成长需要耐心,而他和这只糖龙的故事,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手机屏幕上,糖龙轻轻摆了摆尾,竹编鳞摩擦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说:“我们一起,把非遗的温度传下去吧。”
林舟笑着点了点头,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上的糖龙,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约定——未来的日子,他们会一起见证更多非遗的故事,一起长成更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