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金豆说着孩子话,给父亲擦眼泪,九先生也觉得心里一暖,养儿送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用上了,就对金豆说:“你上来坐在大跟前,大有重要的话给你说。”
金豆脱鞋上炕,坐在父亲旁边说:“大,你说,我听着。”
九先生费劲的从身下,抽出一个布包,递给金豆手里说:“大一辈子省吃俭用攒钱,就是怕你以后受穷,给你留下一些钱财,都在这上边记着,只要你不胡乱花钱,一辈子够吃够用。这个包,千万不能让你媳妇看见,女人家牵挂娘家,她知道后就会给娘家偷着转去,你妈也要老去,不要给她留钱,只要照顾着她吃饱穿暖就行了。”
金豆翻着看这个小布包,有点奇怪的问:“钱怎么能装在这里边?太小了呀。”在金豆心里,那就应该是个大钱袋子。
“唉,钱怎么能装在这里边?这是记着账单装在里边,你也识几个字,银元我用药罐子装着,有着三千大洋,埋在外边,这里边记着埋的地点和数量,你急需用钱的时候,就去外边刨点出来再用。记着,这个包千万要拿好,万一丢了,你就不知道银元埋在哪里的地点了,我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金豆打开布包,从包中掏出一张麻纸,翻看着密密麻麻写着字,并画着图,注明地点。看着就知道不止一处,就说道:“这么多的地方,你怎么不埋在一起,记着一个地方多简单,还要记着这些,多麻烦。”金豆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多埋几处?反问道。
“兔子也知道一窝三窟,何况人?放在一起,万一被人发现,不就全都被一锅端走了,你想的太简单了。快把这个装起来,装在靠身的衣服兜里,别让人看见,回去后藏在只有你能找到的地方,千万不能让你媳妇发现。”九先生给儿子耐心的说着,教他藏的办法,并督促金豆装起来,金豆也就按照父亲的意思,在怀里揣了起来。
九先生继续说道:“咱家的地,有一百二十多亩。按照现在的市价,也值一万多大洋,地契在你妈那里,让你妈给你保管着。你只要守住这些地,一辈子也够你吃,千万别卖地。钱不够花,就去刨我给你埋的钱,一点一点的用,也不要全取出来,省着点花,能保你一世衣食无忧,只要你守好了,你的儿子,都有花不完的钱。”
九先生细致的交待,金豆点头答应说:“大,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我绝不会卖地,钱也是一点一点点花。”金豆的答应,让九先生很欣慰。
真是: 临终嘱咐金玉言,望儿莫忘记心间。
省吃俭用留家产,保儿一生无忧烦。
正当九先生让老婆叫儿子说话的时候,老大韩兴仁,放心不下弟弟九先生,就让自己的儿子金铃,利用晚上时间,来看看弟弟病情如何?金铃过来,就从大门进来,看见院子没人,直接来到九先生的窑洞前。听见九先生说着话,就站在窗外听起来。真应了人们所说的,隔墙有耳,来的是那么的准时。
金铃只听见他二叔说道:“金豆,人的一生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什么难处?你没有什么本事,我怕你坐吃山空,给你挣下了这些家当,你要好好给咱守着,最好给你儿子传承下去。还有咱家前边的房子,你拆着卖椽都够你花。房子千万不敢整体卖掉,我给你在下边压着东西,你守住了,保证够你用一辈子。在你出生的满月时,有个和尚说,我给你攒不够一辈子花的钱,这句话在我心里压了半辈子,我之所以省吃俭用,就是要给你攒着,让你一辈子有花不完的钱。你自己要好好守着这个家,你若守不住,我在阴间做鬼也不甘心。”
“大,你的话我记着了,你就好好睡觉,我也回去睡觉去。”金豆听见父亲说阴间做鬼不甘心,感觉有点渗人,不想再听九先生絮絮叨叨的话,说着就要离开。
“好吧,把我的话记牢,千万别忘了,更不能告诉任何人,人心难猜呀。”九先生再次叮嘱道。
“好、好、好,我知道了。”金豆应着说,起身下炕就要走。
真是: 千防万藏终有疏,隔墙有耳很准时。
就像老天布棋局,恰如其分让你怵。
金豆下炕来,怕揣在怀里的东西掉了,又拿到了手里。在窗外的金铃听到,连忙退到大门口,他不想让金豆看见自己在门口偷听。九先生的话,在金豆那里,是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又出去了,但却深深的砸在金铃的心里。金铃在大门口看着金豆出来,就大声问:“金豆,二大的病好些了吧?我过来看看他现在怎么样了?”
金豆出门,突然听到金铃站在远处的问话,慌忙把父亲给自己的包往兜里装,紧张的回答道:“好着呢,不信你进来看。”
李梅花也听到金铃的声音,出门来,招呼道:“金铃过来了,快进屋坐坐,金豆快回去睡觉。”李梅花命令着儿子,又领着金铃进屋。
金豆应了一声,转身便走,他的心思,这会在这个包上。父亲给他叮嘱不让别人看见给自己的包,金豆虽然有点幼稚,不爱干活,但不傻,知道这个包要保密,连同张花都要防着。
金豆回到自己窑洞,想着不要媳妇知道这个包,那装在身上,晚上睡着了,让媳妇发现了怎么办?就想着藏在哪里,才能不被媳妇发现,他突然想起在崖面上有个鸟窝,自己曾经掏过鸟蛋,放在鸟窝下边,谁也发现不了。于是趁着天黑,搬来梯子,爬上去,把父亲给的布包,放在鸟垒的草窝下边,这个地方,人看不见,雨淋不着,保险的不能再保险了。
当他刚把梯子放在原处,就看见媳妇张花,从前边房子出门来。张花训斥金豆道:“你晚上没事搬梯子干啥?闲得无聊是吧,赶紧回去睡觉。”金豆怕媳妇发现自己的秘密,很听话的跑回去了。
金铃也跟二婶进了窑洞,看见二叔父,问道:“二大,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好点没?药还吃着吧?”
九先生看着金铃,有点吃惊的问:“金铃,你什么时候来的?”他担心,金铃进来,是否偷听了自己和金豆的谈话,心生疑惑。
李梅花替金铃回答道:“这不是刚来嘛,我就跟着就进来了。”
只有金铃心里明白,二叔真是只老狐狸,他是怕我听见他给金豆说的话,就上前安慰道:“二大,我刚来,我大让我来看看你,看你病好的怎么样了?需要帮什么忙不?”
“唉,没有啥好帮的,你也是个忙人,事情一大堆,就把自家的事搞好吧,以后我不在了,能多照顾一下金豆,我就感激不尽了。”九先生听了老婆的话,才放下心来,他揪心的依然是金豆,借着话又给金铃嘱咐,金豆以后真要金铃操心了,家门中就只能靠他兄弟俩。
“看二大说的,金豆是自家兄弟,我照顾是应该的,你就放心吧。谁敢欺负金豆,我看见,第一个饶不了他。”金铃也没让九先生失望,当面打着保票。看着二叔父说话正常,思路清楚,就是病的身体有点弱,其它一切正常。金铃聊了一会就回去了。
九先生让老婆把张花叫出去,给金豆说话的时候,李梅花就有觉察。晚上,李梅花在九先生面前,哭诉道:“你咋这么狠心?我跟了你一辈子,你要走了就不管我了。你把一切交待给儿子我没意见,就是我死的时候也要给金豆。可我现在还活着要花钱,你走了,我往后给谁要去?金豆把钱给了媳妇,我能要得出来吗?”李梅花想到自己,怨起九先生来。
九先生看着老伴说道:“看你说啥呢?我咋不会考虑你?我给你留着,你也上了年纪,花钱的路数少,留下够你花就行。”说着指着半空中挂着的药罐子说:“你把它取下来。”
李梅花明白,立刻取下药罐子,取掉上边盖得的药材,里边有着白花花的银元,李梅花看了,对九先生说道;“算你有良心。”
“过活了一辈子,咋能不安排好你的后事?你放心吧,给我做棺材的时候,顺便就给你做了。虽然你身板硬朗,也要防着老去,让金珠给你把过世的老衣做好,别的事,就要靠金豆以后完成了。”九先生给老婆把后事也都料理的清清白白,让老婆放心。
“我的后事你就别操心了,你一辈子就有操不完的心,我让金珠给我去办,你就放心吧。”李梅花也给老伴说着宽心话。
九先生又郑重的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地契。金豆小,给他恐怕遗失。东西放在柜子里锁着的小箱里,你拿好钥匙保存好,等将来金豆长大了,再给他不迟。咱家的地也值几个钱。你以后就操心着,让大奎给咱好好种地,别把地荒芜就行了。”
李梅花答应道:“这个你放心,地是咱家的,没长腿跑不了,大奎干不动,就另找年轻的。只要我活着,就能给儿子操上这份心。”两个人到老,也都是为儿子金豆盘算着。
真是: 老年得子谋未来,近思远算心中揣。
千方百计攒钱财,意为后世筑楼台。
到了第二天,韩兴仁亲自来到弟弟九先生面前观察病情,看着日渐消瘦的弟弟,心里有说不出的愁肠,必定是亲兄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给弟弟说道:“唉,你这也兢兢业业一辈子了,不该操的心都操了,现在就应卸下担子,安心养病,不要再想其他事情了。”
九先生应着说:“唉,身体都成这样了,还想啥呢?想了也是白想,你也要把自己身子骨保养好,别生病,年纪大了,经不起生病的折腾。”兄弟俩互相关心起来了。
老大韩兴仁兴冲冲的说:“我这身板还硬朗,早上能吃两个馒头,中午能吃两碗面,晚上不吃,还饿的不行,多少还得吃点。”
“能吃就好,说明身子骨需要。”九先生说着,有点羡慕哥哥,活着真好,也许心里在想,有命活着,没钱花,活着也是枉然。心里想着金豆,这人活在世上都不是为儿子吗?自己把一切给儿子,也是一样的,儿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嘛,想着这些,心里也就舒服多了。
老大又说道:“人老了,也要想通,活一百岁,也是个死,你也别太伤心,顺其自然吧,你也应该准备后事了,棺材得提前做好,做好了放着也坏不了,那东西迟早要用。”
九先生应道:“唉,我还有啥想不通的,在疼痛难忍的时候,我就盼着立刻死了算了,不再受罪了。棺板我给自己早就准备好了,我就怕万一有事,没棺板怎么行?人活一辈子,到老了,睡不了一个好棺材,也是遗憾,何况咱不缺树。”
老大应道:“那我就让金铃给你联系木匠吧,免得到临用时手忙脚乱,做的木活不细致,令人闹心。”老大给弟弟出着主意。
“行,一次做俩副,给金豆他妈也做了,免得日后再叫木匠,做下了,我也就不再挂心了。”他认同哥哥的话,也许,人在死的时候,对死没了惧怕,反而有种视死如归的感觉。
“好,就按你说的办。”老大应着。看着兄弟身体不方便,老大就替兄弟操心跑路,让金铃叫来木匠,开始干活,尽快做好棺材。木匠来干活,也都是老大前后跑着,照顾着木匠,看着活路,生怕做的不细致。仅过了十天,两副棺材就做好了。九先生听说棺材好了,就想看一眼,可就是没力气,撑不起自己的身子,为了满足兄弟的心愿,老大就把金铃叫来,背着九先生,把棺材细致的看了一遍,也就是看了棺材后,人愈加明显的感到虚弱,吃的饭也愈加减少。
老婆李梅花埋怨老大道:“人本来就在病中,身体虚弱,让看啥棺材?看了后,不就没心劲活了嘛,就不该让他看棺材,不看兴许还能多活几日。”李梅花想让老伴多陪她些时日,自己受累也愿,人在威严就在,她心中的的期盼也就在。看了棺材,不是把活下去的心理给击垮了嘛?人就活个心劲,没了心劲还活个啥?老伴在病中陪伴着,也是一种安慰,一旦走了,没有陪伴心里的依靠也就没了。她习惯了依赖老伴,一起过活了几十年,他要先走了,心里真舍不下他。
老大却解释道:“你看病痛的,周身疼的难受的可怜劲,不如早早走了,身体就歇息下了,不再受罪了。多活一天,就是多受一天的罪,活着有啥意义?让人看着难受,还要让一家人陪伴着,这活人还要过日子呀。再说,兄弟一辈子细致,啥事都要合心理,这最后一个愿望,怎能不顺他心?他看了棺材后,也就心里踏实,没有遗憾了。”实际上韩兴仁看着弟弟,吃不上饭,被病痛折磨得,身体消瘦的失了形。就像挂在半空那盏油灯,到最后只能落到油净眼子干,心里有点于心不忍,他不想让弟弟再受罪,让他快点走就解脱了,所以直接说出实心话。真是不一样的心态,对事物的理解和做法就截然不同。
韩兴仁的一番话,让李梅花无法接受,心里却嘀咕着,这亲兄弟怎么就盼着兄弟早死呢?又不吃你家粮,又不让你受累,又不让你伺候,你凭什么嫌弃他,这还是亲兄弟吗?心里真有许多不平,对大哥也就有了逆反心理,就说道:“我老伴我伺候着,你家里还有着很多事,你回去安顿去吧,这几天,为了做棺材,把你也累坏了。”这听起来是关心的话,实际上就是对大哥下了逐客令。
老大听了立刻感觉到弟媳妇,不愿听自己刚才说的话。真是年轻夫妻老来伴,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留住这个伴,也不愿别人说三道四,亲兄弟也不行。对老伴有着挽留的心理,才有着与他人不同的举动。
老大不但没有生弟媳的气,反而心里有着触动,他转身走了出去,走到门口,眼睛一热,泪水注满眼眶。弟媳的维护弟弟的行为,何尝不是舍不得他走而爱他的一种体现呢?过活了一辈子,不管怎么样都舍不得他走。
唉,这人世间,不知道道理究竟是怎么个样子?两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得到两个结果,不知道谁对谁错?旁人也难以评判对与错。
真是: 世间伦理对与错,道义谁人能评说?
角度观念不等同,结论既被他反驳。
九先生的病,没有因谁的看法对错而改变。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九先生的身体,也经历了一个冰冻寒冷的经历。新年将至,在人们闻到了春的气息的时候,九先生鼓着最后一丝劲,缓慢的对老婆说:“我阳寿到期了,只好离开人间去往阴间,我到阴间安排好了,就赶着马车来接你,不会太久的,看着你一个人,留在世上受苦,我心里不会安宁的,你守在家里,那里都不要去,以防我回来接你,而找不到你人。”
李梅花站在老伴身旁,给他拉平整身上的衣衫,轻轻的说:“别记恨我对你说过的那些气话,这辈子做人跟着你,后边做鬼也跟着你。我等着你来接我,你千万不要忙着你的事把我忘了。我要早早过去和你在一起,给你早点生几个儿子,不要像现在这样,金豆小,又是他一个人,没有帮衬的兄弟,让你放心不下,心里牵挂,要走了也不心甘。”李梅花不想让老伴心里有遗憾,说了送别的话。
听了老婆的话,九先生露出愉悦的笑脸。知夫莫过妻,老婆讲得就是他心里想的。虽然他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但仍然是个笑脸。他告别了家人,离开了人间,扔下他极不放心的金豆走了,带着终身追逐的梦想走了,踏上了布满冰霜的天国之路,去往天堂。
看着老伴闭上了眼睛,李梅花眼里的泪水流了下来,为了让老伴走的安心,她极力控制着自己不能出声,怕惊醒老伴。她出去轻声叫大哥来,给老伴儿换上去往天国的衣服,让他穿戴整齐,好去见阎王爷,活着是个体面人,死了不能让他失了体面。老大让人把弟弟抬到停尸床,一切准备就绪,点燃了送魂纸。
李梅花这才忍不住大声哭泣起来,张花听到,拉着金豆过来,让他跪倒在灵前,自己也跟着失声的哭了起来。她们的哭声,向乡亲传递着老人去世的信息。门中的人听到哭声,都快速过来,参与到哭泣的队伍之中,为逝去的人送行。
金豆也跟着流眼泪,似乎明白,疼爱他的人,永远的离开了他。他再也不会训斥自己,再也不会给他遮风挡雨,一辈子的心血,都留给了自己。
老大安排好弟弟后事,蹲在一旁,不停的抹着眼泪,两个儿子搀扶他,他都不愿站起来。他不愿看着弟弟受罪,弟弟走了,那种离别痛苦又难以抑制。尽管自己明白,去往阴间,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可当现实摆在面前的时候,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做人真难。
冰雪覆盖的山梁上,新增的坟墓,远远看去十分扎眼。穿着白衫,戴着白孝的金豆,站在坟前一脸茫然,他没有眼泪,没有惊恐,甚至对父亲没有一丝的留恋,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身上穿的孝衫,不过是别人强加给他,表明他是孝子而已,其它一切,他都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异样。
只有金珠一声声凄惨悲哀的哭声,向人们倾诉着亲人离去的伤心与悲痛。看得旁边的人,为之动容流泪。活着的人,用哭声送别亲人,传递着一个念想,那就是,让亲人去往天堂的路上,莫要牵挂,一路走好。
山依旧是山,梁依旧是梁,并没有因谁离开有什么改变。只不过,在三道梁上,人们的闲谈中,多了一个话题。就是:能给人看病的九先生不在了,三道梁上没看病的先生了,以后看病,就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谁生病找大夫,就要赶去遥远的城里。
受过九先生医治过的人,也只说了句:那么心善的人去世了,真可惜。除此什么都没了。
真是: 活在世间想千万,生命归西全玩完。
平庸人海被淹没,弄潮历史留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