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周翎宁从南洲郡回京的时候,并没有礼官来迎接,毕竟那时候她还只是未成年皇女,出宫也只是奉旨将息身体。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年后她就会入朝,之前三年还在苍梧郡这样的边陲军事重镇之地,所以她回京的行程备受瞩目。
朝臣们得知今年她回京的消息后,联合上奏请皇帝派礼官迎接,借此表达对皇女巡疆的嘉奖。
之前定王周翎羽(大皇女)回京时就是这样,那时候有六部的官员一同迎接,阵仗更大。
不过现在情况又不太一样,毕竟周翎宁去的时候年纪尚小,而且这期间也没担任官职,回来时更没封王。所以朝臣们上奏只是想试探皇帝态度而已。
皇帝最终同意了礼部派侍郎去迎接,迎接规模约同“郡王”。
这明晃晃给女儿撑腰的态度,让一些试探皇帝态度的人不开心了。
问的是她们,不开心的还是她们。
.
上次皇帝给周翎宁回的信里说了这回事,所以周翎宁回来的仪仗比前两次大的多。
虽然声势大了点,但周翎宁不喜铺张浪费,让赵璎一切从简,休整后尽快回宫。
进入宫门时,周翎宁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明明这里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但她又清楚的知道,这次回来的意义和之前很不一样。
周翎梓和周翎歆与她说话逗趣,周翎宁一边回答两个妹妹关于京城外的疑问,一边思考这次回京后可能需要面临的事。
之前父后写信告诉她了,皇祖父(君太后)现在还在皇陵,母皇今年没有让他回京的打算。舅舅(长帝卿)也在外面游山玩水,今年过年也不会回京。大哥(大帝卿周灵越)又有了身孕……
四年没回来,通信也不方便,所以很多不必要的事情周翎宁只知道个大概。
.
周翎宁进入宫门的时候,就有内侍来禀报皇帝了,皇帝放下手头的公务,让人去告诉了君后一声。
“去宁儿那边看着,别让她累着了。”皇帝吩咐贴身内侍。
内侍应声:“是。”
礼部想要按规矩走流程,皇帝却心疼女儿,路上走了一个月了,如今还要穿着皇女服完成各种仪式。
本来她想回拒了礼部的折子的,但又考虑着宁儿年后要入朝堂,如今她若挡下了朝臣的视线,对宁儿来说,未必是好事。
如今宁儿也不是小孩子了,不能事事依托在她的羽翼之下。
“母皇,我来了!”
周翎梓刚进屋,就很有精神的喊了一嗓子。
“儿臣拜见母皇。”周翎歆规规矩矩行礼。
皇帝看到周翎梓就头疼,但今天是个好日子,她不打算让小七不高兴。
“过来坐下吧。”
“是。”两人道。
皇帝问:“见到你六姐了?”
方才周翎宁随着礼部去完成仪式,周翎梓和周翎歆则很没有姐妹情谊的悄悄溜走……
这也不是她们想的,周翎梓和周翎歆在心里默默给六姐道歉,对于自己“临阵脱逃”的行为进行深刻反省。
“嗯嗯,”周翎梓兴高采烈的比划了一下:“六姐长了这么高呢。”
“是吗?”皇帝笑道:“那可真是长大了。”
“我也能长这么高吗?”周翎梓面露期许:“我要和六姐长的一样高。”
皇帝心情好,看她也不像往日课业写不好那样气人了,不由得想起她小时候没去尚书房之前时的可爱样子,温声道:“当然可以,你们是亲姐妹,你还能再长几年。”
周翎梓边点头,边打了个寒战。
感觉母皇今天的样子怪怪的,还是之前问她作业写没写完时的样子更熟悉一些。
皇帝注意到了,问她:“是不是出宫冻着了?”
“没。”周翎梓矢口否认。
她也就掀开车帘,吹了一小会儿冷风而已,但这可不能告诉母皇,不然母皇以后就会用这件事拒绝她的各种请求了。
这是她这么多年与母皇“斗智斗勇”来的经验。
另外,她还发现一点,(大一点的姐姐她不知道)六姐和八妹问母皇讨要东西事比她容易多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周翎梓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
嗯……没想明白。
周翎歆大半天的不说话,思绪有点飞远。
皇帝看了她几次都没得到回应,便用眼神问询周翎梓。
周翎梓看看妹妹,又看看母皇,眼睛透出了清澈的迷茫,随后她摇摇头,意思是她也不知道。
她觉得小八挺正常的啊,有时候就是会沉默一些。
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嘛。
皇帝:“……”
她就知道她指不住这小七,等以后出宫建府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想起来定期进宫来看看她的母亲。
不会还要她传召吧?
那也太丢人了。
老娘看女儿,还需要让人特意去喊吗?
皇帝问了周翎歆两句话,她也回答了,于是就没有追问。
毕竟女儿愈发大了,不像小时候事事都需要她过问。
如果小八需要她,会主动告诉她的。
她对自己这母女关系还是有点自信的。
除了那几个大的翅膀硬了之外,这几个小的还是很听话的。
.
周翎宁放空思绪,机械的听从着礼官的提醒来完成仪式。
她很累。
累到不由得思考,这到底是谁提出的建议?
是朝堂的官员重视她呢?还是要给她来个下马威呢?
虽然理智告诉周翎宁是前者,但身体的疲惫让周翎宁想把它归为后者。
终于完成了一系列仪式。
要见到母皇了,周翎宁面露期待。
礼官又重新给周翎宁准备了一套衣服,需要她换上才能面见皇帝。
这已经是第五套了。
周翎宁:“……”
这章程到底谁制定的?
和她有仇吗?
.
“儿臣参见母皇,母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周翎宁跪下叩首。
皇帝看出女儿累了,温声道:“起来吧。”
周翎宁在礼部官员的监督下起来后,上前两步再跪下:“儿臣自苍梧郡归来,一路无虞,今日得见母皇圣颜,心下甚安。离京时母皇所嘱,儿臣时刻铭记,不敢有负皇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