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秘密进行着海军建设计划的同时,亚瑟也将另一项同样重要的,关乎国家未来的工程,正式提上了日程——新首都的规划与建设。

那片被命名为堪培拉的土地,依旧是一片宁静的牧场。但它的命运,即将被彻底改变。亚瑟不希望,这座未来的首都,像悉尼和墨本尔那样,在混乱中野蛮生长,最终变成一个拥挤而缺乏规划的城市。他希望,堪培拉从诞生之初,就是一座经过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属于未来的理想之城。

为此,他发起了一场面向全世界的联邦首都设计竞赛。

这个消息,通过《澳洲先驱报》和各大国际通讯社,传遍了欧美各国。竞赛的奖金异常丰厚,但更吸引人的,是那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完整地实现自己的城市设计理想。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建筑师或城市规划师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总督府收到了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共计一百三十七份设计方案。这些方案,被匿名陈列在悉尼的一间大型展览馆里,向所有公众开放,并邀请民众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设计。

亚瑟自己,则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每一份图纸。

这些方案,五花八门,反映了这时世界建筑和规划领域的各种思潮。有模仿巴黎的,强调宏伟的轴线和放射状的街道。有模仿华盛顿的,充满了新古典主义的纪念碑和政府大楼。也有一些更务实的,强调功能分区的德式方案。

但最终,吸引了亚瑟目光的,是一份来自美国的,署名为沃尔特·伯利·格里芬的方案。

这份方案,与其他所有方案都截然不同。它没有去刻意模仿任何一座欧洲的城市。它的设计,完全是围绕着堪培拉独特的自然地貌展开的。

格里芬的设计,以一个巨大的人工湖为中心,将城市,分成了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域。代表着政府权力的议会三角,被巧妙地放置在湖畔的一座小山上,视野开阔,庄严肃穆。商业区和住宅区,则沿着湖岸,以一种有机的,非对称的形式展开,中间穿插着大片的公园和绿地。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也不是简单的网格状,而是结合了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既高效,又富有变化。

最让亚瑟欣赏的,是格里芬在设计说明中,阐述的理念。他写道:“一座首都,不应该是一座压迫性的,炫耀权力的纪念碑。它应该是一个能让市民,诗意地栖居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它的美丽,应该来自于它与土地的完美融合。”

这个理念,与亚瑟对澳大利亚这个新国家的设想,不谋而合。他不希望建立一个穷兵黩武的旧式帝国。他希望建立的,是一个更现代,更人性,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新型国家。

最终,在专业评审委员会和民众投票的双重认可下,格里芬的方案,高票胜出。

然而,这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在付诸实施时,却遇到了巨大的现实阻力。

联邦内政部的那些官僚们,完全无法理解格里芬的超前理念。他们习惯了简单高效的方格路网,认为那些弯曲的道路和不规则的公园,是在浪费土地和金钱。他们不断地,对格里芬的设计,提出各种务实的修改意见,试图将这个有机的城市,重新拉回到他们熟悉的,呆板的方格子里。

格里芬,这位性格有些孤傲的美国建筑师,与这些官僚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工程的进度,因此而停滞不前。

亚瑟在得知情况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亲自兼任了联邦首都规划与建设委员会的主席。然后,他将格里芬,直接任命为委员会的总设计师,赋予他超越内政部的,对城市建设的最终决定权。

“格里芬先生,”亚瑟在堪培拉的工地上,对这位一度心灰意冷的美国人说,“我把我的梦想之城,交到了你的手上。我不懂建筑,但我懂你图纸背后的灵魂。不要理会那些噪音。去吧,去按照你的想法,大胆地去创造。我只要结果。我希望,这里能成为一座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城市。”

在亚瑟毫无保留的支持下,所有的阻力,都被扫清了。堪培拉的建设,终于按照格里芬的蓝图,正式启动。

一台台巨大的蒸汽挖掘机,开始在莫朗格洛河的下游,开挖人工湖的雏形。第一条环城的道路,也开始铺设。一座属于未来的花园城市,正在南十字星下,缓缓地从图纸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