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京城,暖阳驱散了残冬的寒意,朱雀大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踮足翘首,目光灼灼地望向皇宫方向——今日,是镇南侯谢九渊平定宫闱叛乱、凯旋归朝的日子。
禁军仪仗队沿着大街缓缓前行,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引得两侧百姓欢呼雀跃。谢九渊身着玄色织金蟒袍,腰束玉带,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如松。经历了江南漕运整改、望江渡劫杀与慈宁宫平叛,他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锐利,却在目光扫过人群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他腰间的香囊依旧是沈静姝亲手绣制,平安符的棱角隔着衣料贴合肌肤,像是她无声的陪伴。连日来的奔波与厮杀早已被即将见到她的喜悦冲淡,他只想尽快踏入皇宫,在金殿之上,为她挣得一份无人能及的荣耀。
“镇南侯千岁!”“皇后娘娘千岁!”百姓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既有对谢九渊平定叛乱的感激,也有对沈静姝运筹帷幄的敬仰。如今京城里谁不知晓,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变,若不是皇后娘娘提前布局、派人接应,又在金殿之上呈上铁证,镇南侯怕是难以全身而退,朝廷也难免陷入动荡。
谢九渊抬手示意,目光平静而坚定。他知道,今日的凯旋,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他与静姝共同的胜利。他勒住马缰,在皇宫门前翻身下马,整理了一下衣袍,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太和殿走去。
太和殿内,气氛庄严肃穆。皇帝高坐龙椅之上,神色欣慰,两侧文武百官列队而立,目光纷纷落在谢九渊身上,有敬畏,有赞许,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忌惮。沈静姝身着明黄色凤袍,端坐于皇帝身侧的凤椅之上,凤冠霞帔,容光焕发。她望着一步步走进殿内的谢九渊,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笑意,随即又恢复了端庄得体的模样。
“臣谢九渊,参见陛下,皇后娘娘!”谢九渊单膝跪地,声音洪亮,掷地有声,“幸不辱命,已平定太后与三藩残余势力的叛乱,抓获所有叛党,特来复命!”
“镇南侯平身!”皇帝连忙抬手,语气中满是欣喜,“快快请起,此次多亏了你与皇后,方能保住这江山社稷,你二人皆是朕的功臣!”
谢九渊起身,目光与沈静姝短暂交汇,彼此眼中的牵挂与信任无需多言。他转向皇帝,躬身说道:“陛下谬赞。此次平定叛乱,并非臣一人之功。皇后娘娘运筹帷幄,提前察觉太后阴谋,派禁军接应臣于望江渡,又在关键时刻呈上叛党罪证,稳定朝局;清风派掌门感念皇后娘娘父辈恩情,策反江湖门派,切断了叛党外援;秦风与禁军将士们浴血奋战,才得以一举擒获叛党。臣不过是恰逢其会,执行而已。”
他的话语诚恳,却句句都在为沈静姝表功。殿内百官心中了然,镇南侯对皇后的维护,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只是这般在金殿之上,公开将平叛大功归于皇后,倒是让不少人暗自心惊。
皇帝闻言,笑着点了点头:“镇南侯所言极是。皇后此次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朕早已听闻,皇后不仅在宫中调度有方,还亲自前往望江渡接应你,这份胆识与情义,实属难得。”
沈静姝起身行礼,语气温婉却坚定:“陛下过奖。臣妾身为皇后,守护陛下与江山社稷,本是分内之事。此次能顺利平定叛乱,全赖陛下信任、镇南侯勇武以及百官同心,臣妾不敢居功。”
谢九渊见她这般谦逊,心中愈发坚定了要为她请功的念头。他上前一步,再次躬身说道:“陛下,皇后娘娘谦逊,臣却不能让功臣寒心。此次叛乱,太后与叛党势力庞大,若不是皇后娘娘提前布局,臣在江南怕是早已遭了毒手;若不是皇后娘娘收集到叛党与江湖门派勾结的铁证,陛下也难以迅速下定决心平叛。皇后娘娘的功劳,不仅在于稳定后方,更在于决胜千里之外。臣恳请陛下,对皇后娘娘予以重赏,以彰显其功绩,也让天下人知晓,女子亦可建功立业,为国分忧!”
殿内百官闻言,顿时一片哗然。自古以来,皇后虽贵为六宫之主,却极少有获得实质性封赏的先例,更不用说爵位与食邑。镇南侯此举,无疑是想要打破常规,为皇后争取更高的地位与权力。
不少旧贵族出身的官员面露难色,其中以皇后的叔祖父、礼部尚书沈渊为首,他眉头紧锁,似乎想要开口反对。而以御史大夫为首的革新派官员,则面露赞许之色,显然支持谢九渊的提议。
皇帝也有些犹豫,他看向沈静姝,眼中带着询问。沈静姝心中一动,她知道谢九渊的心意,也明白这份封赏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这不仅是荣耀,更是她在宫中立足的坚实后盾,是她能够继续与谢九渊并肩作战的资本。但她也清楚,过于张扬,难免会引来更多的非议与忌惮。
就在这时,谢九渊再次开口,语气坚定:“陛下,皇后娘娘的功绩,足以匹配任何封赏。当年太祖皇帝曾立下规矩,凡为国家立下大功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获得爵位与食邑。皇后娘娘此次平定叛乱,保住了江山社稷,拯救了万千百姓,其功绩不亚于开国功臣。若陛下能破例封赏,不仅能彰显陛下的英明,更能激励天下女子,为国效力,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句句在理,让百官无从反驳。皇帝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知道,谢九渊与沈静姝的联盟早已形成,他们手握兵权与民心,若是能给予沈静姝足够的封赏,不仅能安抚二人,更能让他们更加忠心于自己。而且,沈静姝的能力与品行,他早已看在眼里,她值得这份荣耀。
“好!镇南侯所言极是!”皇帝猛地一拍龙椅,高声说道,“皇后沈氏,聪慧果敢,胆识过人,在平定太后叛乱一案中,运筹帷幄,立下赫赫战功。朕决定,破例册封沈氏为‘明德长公主’,赐食邑万户,赏黄金万两,珠宝千箱,另赐‘护国’金印一枚,可在紧急时刻调动京畿三营禁军,协理朝政!”
此言一出,满殿震惊。“明德长公主”的爵位,让沈静姝在身份上与亲王平齐;万户食邑,让她拥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而“护国”金印与调动禁军的权力,则让她拥有了实质性的兵权与政治地位。这一系列封赏,不仅打破了自古以来皇后无实质性封赏的惯例,更让沈静姝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大胤朝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后。
沈静姝心中激动,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她知道,这份荣耀,是谢九渊为她争来的,是他用血汗与功勋换来的。她起身,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臣妾谢陛下隆恩!臣妾定当不负陛下信任,恪尽职守,守护好这江山社稷,不辜负陛下与镇南侯的期望!”
谢九渊看着她眼中的泪光,心中满是欣慰与疼惜。他知道,这份封赏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操劳与谋划,是她不顾自身安危的挺身而出。他为她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够守护她而感到庆幸。
皇帝看着二人默契的眼神,心中愈发满意。他笑着说道:“镇南侯,你此次平定叛乱,功劳最大。朕决定,册封你为镇国公,赐免死金牌两枚,食邑五千户,赏良田千顷,另赐府邸一座,与皇后的静云轩相邻!”
“臣谢陛下隆恩!”谢九渊躬身行礼,心中却想着,与静云轩相邻,日后便能更加方便地与她相见,再也不用受宫规的束缚。
封赏完毕,皇帝下令在太和殿设宴,款待谢九渊与百官。宴席之上,百官纷纷向谢九渊与沈静姝敬酒,恭喜他们获得封赏。谢九渊始终保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却在有人想要向沈静姝劝酒时,不动声色地挡了下来,借口皇后身体不适,不宜饮酒。
沈静姝看着他小心翼翼的模样,心中泛起一丝暖意。她知道,无论他获得多么高的荣耀,无论他在朝堂上多么威风凛凛,在她面前,他始终是那个细心体贴、处处为她着想的谢九渊。
宴席过半,沈渊借着敬酒的机会,走到谢九渊面前,语气看似温和,却带着几分试探:“镇国公此次为皇后娘娘争取到如此丰厚的封赏,真是用心良苦。只是,皇后娘娘身为六宫之主,手握兵权,协理朝政,怕是会引来不少非议。镇国公日后行事,还需谨慎才是。”
谢九渊淡淡一笑,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谢尚书多虑了。皇后娘娘的功绩,有目共睹,陛下的封赏,实至名归。至于非议,只要皇后娘娘一心为国,造福百姓,自然能够赢得天下人的认可。若有人胆敢以此为由,造谣生事,臣定不会轻饶。”
沈渊眼中闪过一丝忌惮,不再多言,转身离去。谢九渊看着他的背影,心中冷笑。他知道,沈渊代表的旧贵族集团,早已对他与静姝的联盟心存不满。此次封赏,无疑会让他们更加忌惮,一场新的风暴,或许正在悄然酝酿。
但他并不畏惧。只要能守护好静姝,只要能与她并肩作战,无论面对多少困难与挑战,他都有信心克服。他转头看向沈静姝,两人目光交汇,彼此眼中的坚定与信任,足以抵御一切风雨。
宴席结束后,谢九渊与沈静姝一同走出太和殿。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皇宫的琉璃瓦上,泛着温暖的光芒。
“九渊,谢谢你。”沈静姝轻声说道,眼中满是温柔,“今日的封赏,都是你为我争来的。”
“傻瓜,”谢九渊握住她的手,语气宠溺,“你的功绩,本就该得到认可。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情。以后,我会继续守护你,让你在这宫中,再也无人敢轻视。”
沈静姝靠在他的肩膀上,心中满是幸福。她知道,有他在身边,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她都无所畏惧。
两人沿着皇宫的石板路缓缓前行,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他们的爱情,在权力的漩涡中愈发坚定;他们的联盟,在一次次的考验中愈发牢固。而那些潜藏在暗处的敌人,也在默默注视着他们,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