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返回西域的次月,长安未央宫颁布了一道震撼全国的诏令——汉武帝以“富国强民、通联四方”为宗旨,正式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墨家基建录》中的技术。
从关中平原到江南水乡,从河西走廊到辽东边境,凡涉及灌溉、驿道、防御、民生的基建工程,均需以书中机关术与实践经验为指南。
为此,朝廷特别设立了“基建推广司”,由太子刘据兼任司长,统筹全国的技术推广事务。
诏令颁布当天,刘据即在东宫召集会议,邀请工部尚书、农桑大臣及各地郡守代表,并将《墨家基建录》精装本分发给众人。
“父皇此举,非图一时之利,而是为后世百年计。”刘据手持典籍,语气庄重地说道,“西域的实践已证明,墨家机关术能使亩产翻倍、驿道畅通、百姓安居。如今要做的,是将这些成果普及天下。”
他指着典籍中的“曲辕犁改良图”补充道,“关中虽为粮仓,但传统犁具费力低效。若按此图改良,预计可节省三成人力,增产一成粮食,此事需在春耕前落实。”
工部尚书接过典籍,翻至“水力机关篇”,面露难色:“太子殿下,江南频发水患,若直接套用西域的灌溉阀技术,恐怕难以契合当地水文条件。况且各地工匠技艺水平不一,如何确保技术实施时不走样?”
刘据早有应对之策,取出陈砚临行前交付的“基建适配手册”——此乃陈砚针对西域与中原的差异,精心整理的技术调整方案,详尽标注了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水文对应的机关参数。
“陈大人早已虑及此点。江南水网稠密,可将灌溉阀的排水孔径扩大三成,并加装‘防洪预警机关’;至于工匠培训,父皇已降旨,从墨家工坊调遣五十名弟子分赴各地,亲自传授技艺,同时将在长安设立‘基建学堂’,定期培育技术人才。”
消息传至西域,陈砚正率领墨阳团队积极推进中亚驿道的基础建设。听闻朝廷全面推广基建技术,墨阳兴奋地手持驿道图纸前来:“师父,长安要推广我们的技术了!您看,中亚驿道所用的‘防风固沙机关’,若稍作调整,也能应用于河西走廊的沙漠治理。我们是否可以主动申请前往那边指导?”
陈砚笑着点头,从案上取出一封刚收到的长安来信,信由刘病已所写,详细描述了关中改良曲辕犁的进展:“病已在信中提到,墨家弟子指导工匠改良的犁具,已在关中试种成功,百姓反响极佳,不少农户主动上门求购。这便是技术推广的意义——不仅要建造工程,更要让百姓掌握技术,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他转向墨阳,“你挑选二十名精通民生机关的弟子,带上‘防风固沙’和‘水力调节’的技术图纸,前往河西走廊。”协助治理沙漠,同时将中亚驿道的建设经验分享给当地官员,实现两地基建的联动。
与此同时,汉武帝的推广诏令产生了连锁效应。江南郡守在墨家弟子的指导下,将“地脉预警装置”与当地防洪工程相结合,提前监测汛期水位变化,及时疏导河水,成功避免了往年的洪涝灾害。
辽东边境的守军则依据《墨家基建录》中的“防御工事篇”,改良了城墙箭楼设计,并加装“连发弩机关”,大幅提升了边防防御能力。
偏远的蜀地也通过驿道运来的典籍副本,学会了使用“水力织布机”以提高纺织效率,蜀锦产量较往年增长了三倍,远销长安及西域。
为确保技术推广不流于形式,汉武帝委派桑弘羊牵头,组建“基建巡查队”,定期赴各地进行督查。巡查队在河西走廊发现,部分工匠为节省成本,未按图纸规范安装防风机关的核心部件,导致驿道地基出现轻微沙化现象。
桑弘羊迅速下令整改,并将此事通报全国,强调“技术推广必须严守标准,绝不容许半点马虎”,还特别从西域调派墨风前往当地,重新指导工匠施工。
墨风在河西走廊停留期间,不仅成功修复了驿道地基,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了“沙生植物+机关固沙”的组合方案——在驿道两侧种植耐旱的沙棘,同时运用墨家“地龙机”挖掘沙沟,埋设防风网,既环保又长效。这一方案被纳入《墨家基建录》的修订版,成为跨地域技术适配的经典范例。
三个月后,长安传来阶段性成果报告:全国已改良曲辕犁两万余具,灌溉渠延伸一千余里,新增驿道五百余里,因基建改善受益的百姓超过五十万。
汉武帝在朝会上翻阅报告,审视各地呈上的粮食增产数据和百姓的感谢信,不禁感慨道:“当年陈砚在西域提出‘科技兴邦’,朕尚存疑虑,如今看来,这才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之道!”
他随即下旨,追加对墨家工坊的支持,调拨十万斤精铁用于机关研发,并将“基建推广司”升格为常设机构,委派刘据全权负责,确保技术推广的长期推进。
远在西域的陈砚收到消息时,正站在中亚驿道已建成的第一段路面上。夕阳余晖中,玄甲军士兵与西域工匠们正使用墨家“夯实机关”平整路面,远处的驼队已能沿着新修的驿道缓缓驶入西域境内。墨
阳手持刚收到的长安邸报,兴奋地跑来:“师父,陛下将在长安举办‘基建成果展’,邀请西域派代表参加,还特别提到要展示您设计的‘国家级基建规划仪’图纸!”
陈砚接过邸报,目光定格在“全国基建联动”的字样上,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欣慰之情。他深知,汉武帝的推广诏令不仅使得墨家机关术在大汉境内广泛传播,更将“以民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深植人心。
如今,基建理念已然深入人心。从西域到中原,从灌溉渠到驿道,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堂官员,一股“基建兴邦”的热潮正席卷全国,而这正是他与张骞毕生追求的愿景。
此时,系统的提示音在陈砚的脑海中响起:
【叮!检测到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基建技术,形成跨地域技术联动,已完成主线任务:技术普惠】
【任务奖励:系统积分270,000点、墨家机关“跨地域基建联动仪”图纸、大汉全国基建数据共享权限】
【主线任务更新:完成中亚驿道中段建设,筹备西域代表赴长安参加基建成果展,修订《墨家基建录》第二版】
陈砚凝视着延伸至远方的中亚驿道,随后转向长安的方向,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他转身对墨阳说道:“准备一下,挑选最杰出的工匠代表,携带我们的基建成果,前往长安参加成果展。让中原见证西域的巨变,也让西域汲取中原的智慧,真正实现汉与西域在基建上的同心协力、发展同步。”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驿道上,将陈砚与工匠们的身影映照得格外悠长。远方的驼铃声与机关器械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大汉“基建兴邦”的壮丽乐章。而这乐章,还将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传遍更加辽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