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中兴 > 第106章 史思明虚与委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邺郡城的炊烟日渐稀薄,像断了线的棉絮飘在半空就散了,连城墙上巡逻的叛军都瘦得脱了形,扒着垛口张望时,胳膊上的骨头硌得甲片都发晃。李倓正陪着郭子仪在营外查看围城布防,靴底碾过带霜的枯草,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两名靖安军斥候卷着尘土疾驰而来,马缰勒得太紧,惊得坐骑人立而起,他们翻身滚落时还在喊:“令公!殿下!范阳方向来使了,说是史思明派来的,要当面拜见您二位!”

郭子仪眉头几不可察地一挑,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的虎符——史思明在范阳拥兵自重多年,向来是“听调不听宣”,这会儿突然派使者来,绝非好事。他转头看向

中军大帐里,使者王怀穿着一身浆洗得发亮的锦袍,身后两名随从捧着描金礼盒,脚步放得极轻。见郭子仪端坐主位,李倓侍立在侧,他忙趋步上前,拱手时腰弯得几乎贴到膝盖:“在下王怀,奉范阳节度使史将军之命,特来拜见郭令公、建宁王殿下。我家将军常说,令公是国之柱石,殿下是少年英雄,如今唐军围困邺郡,他愿尽绵薄之力,助大唐剿除安庆绪这叛逆。”

陈忠站在李倓身后,用没受伤的右手叉着腰,独臂蜷在胸前,盯着王怀的目光像在打量偷食的老鼠:“早不助晚不助,偏等我们把安庆绪困得啃树皮了才来表忠心?史将军的‘绵薄之力’,来得可真够巧的。”他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帐内侍立的亲兵都忍不住低笑出声。

王怀的脸瞬间涨红,又强压着尴尬赔笑,示意随从打开礼盒——里面金银珠宝流光溢彩,连锦盒衬布都是蜀地织锦。“令公明鉴,我家将军早有归唐之心,只是此前被安庆绪牵制,脱身不得。如今他已备下粮草五万石,专等您一声令下就送往前线。待平定叛贼后,只求朝廷能正式册封他为范阳节度使,让他安心镇守北疆。”

郭子仪抚着胡须,目光扫过礼盒却没动,指节轻轻叩了叩案几:“史将军有心了。只是范阳到邺郡千里之遥,五万石粮草可不是小数目,转运起来耗时费力,史将军可有具体章程?”他这话问得温和,却刚好戳在要害上,王怀的笑容顿时僵了。

王怀额角的汗刚冒出来,李倓已端起茶杯,指尖捏着杯耳轻轻转动,漫不经心地接话:“王使者既然是来谈合作的,不妨说得明白些。我有两个问题,还请你如实作答。”

“殿下请问,在下知无不言。”王怀硬着头皮应道。

“第一,”李倓抬眸,目光像寒刃般刺向王怀,“这五万石粮草,史将军何时能运到邺郡?走卢龙道还是河间道?押送将领是谁?可有文书凭证?”

王怀的笑容彻底挂不住了,双手在袖袍里搓得发白:“这……粮草已在范阳码头装船,只是近来黄河水浅,行船不便,具体时日还要看天公作美。押送将领……我家将军还在斟酌,定是可靠之人。”

李倓没等他喘匀气,放下茶杯追问:“第二,史将军愿助唐剿贼,不知何时出兵?派多少兵马?是由令郎史朝义统领,还是由大将令狐彰挂帅?是直扑邺郡攻城,还是先取魏州断安庆绪退路?”

这一连串问题问得又细又狠,王怀的脸色从红转白,再转青,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李倓见状,忽然嗤笑一声,猛地将茶杯顿在案上,茶水溅到礼盒的金元宝上:“怎么答不上来?我替你说——史将军根本不是要助唐,是在等!等我军与安庆绪拼到油尽灯枯,他再带着三万精兵从范阳杀出,既灭了安庆绪,又吞了邺郡、魏州,最后还要以‘平叛功臣’的名义,向朝廷要官要爵,好算盘啊!”

“你血口喷人!”王怀惊得后退半步,撞翻了身后的脚凳,“我家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怎么会有如此狼子野心!”

“忠心耿耿?”李倓起身,从怀中抽出那封安庆绪的求援信,抖开信纸掷到王怀面前,“三天前,安庆绪派使者去范阳,许以魏州之地求史思明出兵。你家将军一面派你来假意示好,一面扣下安庆绪的使者,拖延不出兵——这不是缓兵之计是什么?若真有心助唐,何必连粮草运期、出兵时日都含糊其辞?”

王怀的脸瞬间变得惨白,盯着那封信半天说不出话——他没想到唐军居然截获了求援信,更没想到眼前这年轻的王爷如此敏锐,一眼就看穿了史思明的算盘。

郭子仪这时才缓缓起身,走到王怀面前,甲胄摩擦声震得帐内静了静:“王使者,建宁王所言,句句都是实言。回去告诉史思明,要么现在就送粮草、发援兵,与我军共破邺郡;要么就收起他的小算盘,安守范阳。大唐要剿的是叛贼,不是要仰仗谁的‘恩赐’。”

王怀魂不守舍地抱头鼠窜,刚出大帐就被陈忠拦住。陈忠故意晃了晃腰间的斥候腰牌,铜牌撞得叮当响:“使者别急着走啊!我家殿下说了,派两名弟兄‘护送’你回范阳——这乱世不太平,万一遇上抢东西的乱兵,丢了史将军的信可就糟了。”他特意把“护送”两个字咬得极重,王怀哪敢接话,低着头快步钻进马车。

帐内只剩郭子仪与李倓,郭子仪抚着胡须笑叹:“倓儿,你这双眼睛真是毒啊!若不是你点破,老夫险些被史思明这老狐狸的糖衣炮弹蒙了。你说,咱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他刻意用了“倓儿”这个亲近的称呼,显露出对李倓的倚重。

“咱们不妨将计就计。”李倓走到沙盘前,手指点在范阳与邺郡之间的落马坡,“给史思明回封信,说朝廷赞赏他的‘忠心’,若真能助剿成功,不仅认可他的节度使职位,还会赏他金银绸缎。但暗地里,您立刻调附近驻军增兵围城,我带靖安军去守落马坡——那是范阳到邺郡的必经之路,他若敢偷袭,我定能拦住他。”

“说得好。”郭子仪一拍桌案,“我这就下令,让附近的驻军连夜赶来支援。至于防备史思明……”

“防备史思明的事,交给我最合适。”李倓主动请缨,语气坚定,“靖安军虽只有八百人,但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精锐,熟悉地形作战。我带他们守落马坡,只要史思明敢动,我第一时间就能传信给您。”

当天下午,靖安军就进驻了落马坡。这里两侧是陡峭山壁,中间一条官道仅容两马并行,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陈忠举着李倓仿制的西域望远镜——镜片磨得不算透亮,却能看清远处的动静,他眯着眼望了半晌,咂着嘴抱怨:“殿下,这玩意儿看着新鲜,可看久了眼酸。下次您再做,可得给我弄个大些的镜筒。”

李倓拍了拍他的后背,递过一壶水:“少贫嘴。史思明老奸巨猾,肯定派了探子混在流民里查探。你带三个机灵的弟兄,乔装成逃荒的百姓,去范阳城外的三河县查探——那里是他囤积粮草的地方,定能摸清他的底细。”

“放心吧殿下!”陈忠眼睛一亮,把望远镜塞给身边的斥候,扯过一套打补丁的粗布衣就往身上套,“我这独臂流民的样子,连亲娘都认不出来。保管把史思明的兵马数得一清二楚,连他军营里的马粪堆都给您画下来!”说罢揣着两块麦饼,带着弟兄们猫着腰下了山。

李倓则在落马坡修建防御工事,挖战壕、设拒马,还让人在官道两侧的树上搭了了望塔,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视。靖安军的士兵们手脚麻利,不到一天就把防御工事建得有模有样。

三天后的黄昏,陈忠像泥猴似的冲回营寨,独臂死死夹着个布包,见到李倓就一头扎过来,差点撞翻他手里的军报:“殿下!查到了!史思明那老狐狸根本没打算出兵,范阳城外扎了十几座大营,我混在送柴的民夫里数了,足有三万多兵马,铠甲都是新打的,刀枪磨得反光!”

他哆嗦着打开布包,里面是张用炭笔画的草图,歪歪扭扭却标出了军营、粮仓的位置:“我还听到他的部将在帐外议论,说要等咱们和安庆绪打得两败俱伤,再出兵‘接应’——说白了就是抢功劳!还有,三河县的粮仓堆得跟山似的,他是想耗到咱们粮尽,坐收渔利!”

李倓看着草图,眼神变得凝重。三万精兵,比他和郭子仪的围城兵力加起来还多,若是史思明真的在关键时刻偷袭,后果不堪设想。“你做得很好。”他拍了拍陈忠的肩膀,“快下去歇会儿,喝碗热汤暖暖身子。”

送走陈忠,李倓立刻写了一封密信,派快马送给郭子仪。信中详细说明了史思明的兵力部署和企图,并建议郭子仪加快攻城节奏,同时派一部分兵力支援落马坡,以防不测。

郭子仪接到密信,连夜带着亲兵赶到落马坡。站在坡顶望见战壕纵横、拒马林立,靖安军士兵正轮流在了望塔上值守,他不由得拍着李倓的肩膀赞叹:“倓儿,你这布置滴水不漏啊!史思明有三万精兵又如何?有你在这儿守着,他就是插翅也飞不过落马坡。”

“令公过奖了。”李倓递给他一杯热茶,“史思明虽然兵多,但他多疑,不会轻易出兵。咱们只要继续围紧邺郡,让安庆绪撑不下去,史思明的算盘就会落空。”

果然,正如李倓所料,史思明在得知使者被识破、唐军加强了防御后,立刻暂缓了出兵的计划。他在范阳城里按兵不动,只派了不少探子打探邺郡的消息,想看看局势会不会有转机。

邺郡城内的安庆绪,日子则越来越难熬。粮仓被烧后,粮草很快就见了底,士兵们开始抢百姓的粮食,城里一片混乱。有不少士兵偷偷爬出城墙投降,带来的消息都是城里缺粮缺水,人心惶惶。

“殿下,安庆绪撑不了三天了。”郭清鸢带着医疗队刚到营寨,就直奔李倓的营帐,摘下沾着草屑的帷帽,脸颊冻得微红,“我们收治了几名叛军逃兵,他们说城里已经开始吃人了,安庆绪杀了三个主张投降的将领,现在士兵们都想着逃,没人肯卖命了。”她递过一块染血的衣料,“这是逃兵带出来的,上面绣着安庆绪亲军的记号,错不了。”

李倓接过衣料,指尖抚过上面的金线绣纹,望向邺郡城的方向——夕阳下的城墙灰蒙蒙的,连巡逻的人影都稀稀拉拉。“史思明按兵不动,安庆绪众叛亲离,这正是总攻的好时机。”他转身对郭子仪拱手,“令公,明日拂晓便可发起总攻。”

郭子仪点了点头:“好!明天拂晓,我率主力从东门和南门发起进攻,你率靖安军在北门待命,防止安庆绪从北门突围,同时防备史思明的偷袭。只要攻破邺郡,生擒安庆绪,史思明就再也没有坐收渔利的机会了。”

夜里的营寨灯火通明,士兵们擦着兵器,伙房里飘出肉粥的香气。陈忠捧着碗热粥,蹲在李倓身边,嘴里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说:“殿下,明天破了城,咱们可得去无名碑前烧炷香,告诉那些弟兄,咱们替他们报仇了。”

李倓望着营外那座立在月光下的无名碑,指尖摩挲着碗沿,声音轻却坚定:“会的。等生擒了安庆绪,我亲自把他的罪状刻在碑上,告慰弟兄们的在天之灵。”

与此同时,范阳城内的史思明正站在城楼上,望着邺郡的方向,眉头紧锁。他的儿子史朝义走到他身边:“父亲,唐军就要对邺郡发起总攻了,咱们要不要出兵?”

史思明阴沉着脸摇头,手指死死攥着城垛:“急什么?郭子仪老谋深算,李倓那小子更是扎手,咱们得等。等他们和安庆绪拼到两败俱伤,咱们再出兵——唐军胜了,咱们就假意归顺,保住建功;安庆绪胜了,咱们就灭了他吞了他的地盘。总之,这河北的地盘,绝不能让他们占了去。”

他不知道的是,李倓早已看穿了他的心思,在落马坡布下了天罗地网。无论是安庆绪的突围,还是史思明的偷袭,都逃不过靖安军的眼睛。一场决定河北局势的大战,即将在邺郡拉开帷幕。

夜色渐深,李倓回到营帐,将“樱雪”刀放在枕边。烛火映着刀鞘上的樱花纹路,仿佛染上了暖意。他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长安的烟火、地道里牺牲弟兄的脸、陈忠的憨笑、郭清鸢的叮嘱——这些画面,都成了他握刀的底气。

“明天,一切都会结束。”他轻声呢喃,握紧了枕边的刀。窗外的风渐渐停了,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黎明,积蓄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