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F1之飞驰人生 > 第174章 竞技初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进站!进站!进站!” 正赛第 22 圈,我驶过发夹弯时,德雅尔丹的声音从无线电里传来。

赛车载油量更大,需要节省轮胎,再加上面对的对手都有昨天的比赛经验,截至目前,比赛进程并不算快。

这场正赛的杆位由英国队的德里克?沃森夺得 —— 上一场撞车退赛后,他正渴望证明自己。

但比赛初期,他就被爱尔兰队的艾丹?麦肯纳和葡萄牙队的安东尼奥?费雷拉超越。

这位北爱尔兰车手此刻正守住领先位置,而安东尼奥也想弥补周六冲刺赛的遗憾,紧追不舍。

再往后,瑞士队的杰汉?尼尔森稳扎稳打地排在第四位,像去年夺冠时那样精准控制着积分差距。

照首段赛程的态势来看,尼尔森或许是我在本场比赛中能冲击到的最远目标。

从第七位起步至今,我已经超越了两台赛车,主要得益于南非队的蒂莫西?李和马来西亚队的马马特?马哈茂德陷入困境。

我不确定他们是发生了碰撞,还是在这场更长的比赛中遇到了轮胎磨损问题,但我没时间深究 —— 因为我要在上海进站了。

我驶过 15 号弯后直线加速,随即踩下刹车减速,紧接着急剧左转。

一年多前,安东尼?哈里森就是在这里冲进碎石区,断送了总冠军希望,而我成功避开了这片危险区域,继续沿着维修区通道行驶。

我轻踩油门,略微提速后再次刹车。或许有人觉得 “加速后又立刻减速” 毫无意义,但这是必要操作 —— 在维修区消耗的每一秒都是损失,所以我们总会尽可能缩短进站周期,全力提升进出维修区的速度。

不过,这里还有一条 “计时线” 需要注意。

维修区有规定的最高限速,所有赛车都配备了限速器来确保合规,但这显然会减慢速度、延长进站时间。

因此,在越过维修区边界线之前或之后,我们都会尽可能加速。

这些边界线清晰标注了 “超速即受罚” 的范围,以至于 F1 赛道的维修区成了车手与国际汽联的 “博弈场”—— 车手总想钻规则的每一寸空子,而国际汽联则全力严查。

不多想了,现在该专注于进站本身。我精准停在标记位置,正对 “棒棒糖”(进站指挥棒),让千斤顶手抬起赛车。

A1Gp 与 F1 的另一处不同在于,这里的维修团队规模小得多,任何时刻,只有两名千斤顶手和一组换胎工在操作赛车。

当然,必要时可以调用更多机械师,但归根结底,A1Gp 进站的人力投入,连 F1 的零头都不到。

或许这印证了 F1 在非必要环节浪费资金和资源,又或许这只是再一次提醒我:这项赛事永远无法与 F1 相提并论。

但无论如何,摩纳哥队(这支为 A1Gp 专门组建、与现有车队无关联的队伍)完成了一次利落的进站,我在这段赛程中没有损失明显时间。

随着比赛局势逐渐清晰,我的综合排名升至第四。

前方的赛车陆续完成唯一一次进站,换上全新的米其林光头胎后,重新向领奖台区域发起冲击。

可惜最终,我没能实现登上领奖台的目标,在全力追赶前几名前,比赛就已结束,我只能接受第五名的结果。

2008-09 赛季 A1Gp 世界杯汽车大奖赛中国站(上海国际赛道)正赛积分成绩:

1.葡萄牙队 - 安东尼奥?费雷拉 - 15 分

2.爱尔兰队 - 艾丹?麦肯纳 - 12 分

3.英国队 - 德里克?沃森 - 10 分

4.瑞士队 - 杰汉?尼尔森 - 8 分

5.摩纳哥队 – 张骋- 6 分

6.澳大利亚队 - 马丁?约翰斯通 - 5 分

7.南非队 - 蒂莫西?李 - 4 分

8.美国队 - 马里奥?安德雷蒂三世 - 3 分

9.马来西亚队 - 马马特?马哈茂德 - 2 分

10.印度队 - 普拉文?拉马克里希南 - 1 分

11.比利时队 - 罗伯特?德尚 - 0 分

在所有前 F1 车手中,我无疑是这两场比赛表现最佳的。我总共斩获 11 分,远超罗伯特?德尚的 9 分和普拉文?拉马克里希南的 1 分。

杰汉?尼尔森的积分虽比我高,但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他只是 F1 试车手,从未参加过正式比赛;其二,他本就是这项赛事的卫冕冠军,而我只是临时参赛两站的嘉宾车手。

至于印地赛车领域的车手,罗伯特?德尚或许能算一个(他 2007 年还参加过冠军赛车系列赛),但更具代表性的是里奥?安德雷蒂(马里奥?安德雷蒂三世)。

美国队这两站的表现并不亮眼,这或许会让人对安德雷蒂格林车队的实力产生怀疑,但背后有多重原因:里奥是美国本土车手,习惯了美式赛车和赛道特性 —— 即便不讨论椭圆形赛道,美国公路赛道也有独特风格,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赛道截然不同。

而上海国际赛道则是典型的现代 F1 赛道,技术要求极高。

它没有美国自然地形赛道的起伏与流畅弯道,反而地势平坦,弯道设计更像用量角器画出来的,而非依托地形打造。

种种因素导致里奥和美国队都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暂且抛开未来职业选择和积分排名不谈,这个比赛周末足以让我感到自豪。

2008 年末的 F1 赛场,雷诺逐渐甩开中游集团,丰田也实现反超,那时若能连续拿到第四和第五,背后涉及的资金影响可能高达数亿美元。

我不会谎称 A1Gp 的舞台和竞争水平能与 F1 比肩,但作为首次驾驶这款赛车参赛的新手,连续两场取得第四和第五,已是相当出色的成绩 —— 可以说,我一登场就具备了冲击前列的实力。

杰汉?尼尔森和艾丹?麦肯纳显然是今年总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他们速度出众,也是围场里的焦点人物,而我两场比赛都能将差距控制在 10 秒以内。

回想我的 F1 生涯,曾有过 “能和汤米?科斯基宁缩小到 10 秒内就算成功” 的时刻,当然,也有很多次汤米难以将差距控制在 10 秒内。

这无关车手水平高低,而是想说明:在 F1 赛场,10 秒的差距可能微不足道;但在 A1Gp,10 秒往往能覆盖积分区的大半排名。

或许这是统一规格赛事的必然结果,但与我熟悉的 F1 相比,这种差距带来的冲击感仍让我有些不适应。

不知不觉间,我的 A1Gp 征程已过半。

正如我之前所说,这项赛事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 —— 尽管名称里有 “1”,赛车也基于巅峰时期比现役 F1 更快的车型打造,但我绝不会考虑重返这里,或参加超过这两站的比赛。

即便如此,我仍庆幸抓住了这次机会,因为这个周末让我重新体会到 “在每条赛道的每一场比赛中都具备竞争力” 的感觉。

2008 赛季初的 F1 赛场,我确实有过一段不错的表现,但后半赛季的低迷与煎熬,早已抵消了那份高光。

而在 A1Gp,驾驶这样的赛车,无论身处哪条赛道、面对何种情况,我都能稳居积分区前列 —— 这种感觉,我渴望再次拥有。

当然,每个车手的终极目标都是在 F1 赛场拥有这种竞争力 —— 能在 F1 的任何赛道取得成功,是我和无数车手的梦想。

但在赛车运动中,每有一位车手实现这种 “巅峰体验”,就有二十位车手遗憾退场,转而投身其他赛事。

不幸的是,现实情况是:无论我有多快、能取得多好的成绩,我都已离开 F1,必须学会在其他赛事中证明自己。

不过现在,是时候收拾 A1Gp 的装备,前往马来西亚,迎接最后一个比赛周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