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 年夏,当《跨越山海》的文化交流余热仍在全球蔓延,《大汉丝路》的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关键的实景搭建阶段。在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三大拍摄基地,近万名建设者顶着烈日与风沙,日夜赶工 —— 从汉代未央宫的飞檐斗拱到西域古国的夯土城墙,从沙漠商队的骆驼鞍具到市集摊位的陶制器皿,每一处细节都在考古学家与古建筑专家的指导下,严格遵循历史原貌还原。
林晚星投入 20 亿专项资金,只为实现一个目标:“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虚构的古代场景,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汉代盛景。” 她深知,历史题材影片的灵魂在于 “真实”,而实景搭建正是这份 “真实” 最坚实的载体。当三大实景基地逐步展露真容,那种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厚重感,不仅震撼了探班的媒体,更让全球观众对这部丝路史诗充满了无限期待。
《大汉丝路》的实景搭建,并非简单的 “盖房子”,而是一场 “历史复原工程”。在正式动工前,林晚星团队联合考古机构、古建筑研究所,耗时半年完成了前期筹备工作,从史料考据到图纸设计,从材料筛选到团队组建,每一步都力求 “有据可依、精益求精”。
团队组建了由 12 位秦汉史专家、8 位古建筑学家、5 位考古学家组成的 “历史考据小组”,对汉代长安城、西域古国、沙漠商队的相关史料进行全面梳理。他们翻阅《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关于宫殿布局、市集规制、商队出行的记载,研究汉长安城遗址、新疆尼雅遗址、敦煌壁画等考古发现,甚至对出土的汉代地砖、骆驼鞍具、陶俑服饰等文物进行 1:1 扫描,提取细节数据。
“比如未央宫的宫殿布局,我们参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报告,确定未央宫前殿的长宽比例、台基高度,甚至每一级台阶的高度都严格按照考古数据还原,” 历史考据小组负责人王教授说,“还有西域古国的建筑风格,我们结合了中亚撒马尔罕遗址、新疆龟兹古城的建筑特点,确定了‘夯土城墙 + 木构屋顶’的主体结构,同时保留西域特有的‘拱券式门窗’设计。”
为了还原沙漠商队的真实状态,专家们还专门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以及出土的汉代骆驼俑、货物陶罐,确定了商队帐篷的材质(羊毛毡)、驼队的排列方式(每队 10-15 峰骆驼)、货物的存放方法(用皮革包裹后捆扎在骆驼背上)等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历史的真实感,” 王教授说,“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让每一处场景都有史料或文物支撑。”
在史料考据的基础上,团队邀请国内顶尖的古建筑设计团队,将历史数据转化为详细的建筑蓝图。蓝图不仅包含建筑的整体结构、尺寸比例,还标注了每一处细节的工艺要求 —— 从宫殿梁柱的榫卯结构,到市集摊位的搭建方式,从城墙砖块的大小厚度,到帐篷绳索的编织纹路,都有明确的设计规范。
以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 的设计为例,蓝图详细规定:未央宫前殿台基高 15 米,东西长 200 米,南北宽 100 米,台基采用 “夯土筑成,外包砖石” 的工艺;宫殿屋顶采用 “歇山顶” 设计,覆盖陶瓦,瓦当图案为汉代典型的 “云纹 + 龙纹”;宫殿门窗为木质格栅结构,格栅间距 3 厘米,表面雕刻简单的云纹图案。
“西域古国都城” 的蓝图则突出了 “多元文化融合” 的特点:城墙采用中亚风格的 “夯土分层筑造” 工艺,每层夯土厚度 10 厘米,夯窝直径 5 厘米;城内贸易市场的摊位采用 “土坯砌筑 + 茅草屋顶” 的设计,摊位之间的道路宽 3 米,铺设有不规则的石板;宗教场所则采用 “圆形穹顶” 结构,穹顶表面绘制西域特有的 “日月星辰” 图案。
为了让实景更具历史质感,团队坚持 “就地取材” 的原则,根据不同场景的历史特点,筛选与汉代一致的建筑材料。在敦煌搭建未央宫时,采用当地的黄土、砖石作为主要材料,模仿汉代 “夯土筑墙、砖石铺地” 的工艺;在新疆喀什搭建西域古国时,选用当地的红柳、夯土、羊毛毡,还原西域建筑的材质特点;在内蒙古搭建沙漠商队营地时,全部使用羊毛毡、木材、皮革等天然材料,确保帐篷、驼具的质感与汉代一致。
“比如汉代宫殿的地砖,我们没有使用现代的瓷砖,而是专门烧制了仿古陶砖,” 材料负责人李工说,“陶砖的配方参考了出土的汉代地砖成分,采用黄土、细砂、草木灰混合烧制,颜色为深灰色,表面印有简单的几何纹样,硬度与耐磨性也与汉代地砖相近。”
对于西域古国的木质结构,团队选用了当地的胡杨木,这种木材耐旱、耐腐蚀,与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符合汉代西域建筑的材料使用习惯。“胡杨木的纹理粗糙,带有自然的疤痕,这种质感是现代木材无法模仿的,” 李工说,“我们希望通过材料的真实性,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沉淀。”
经过前期筹备,《大汉丝路》的三大实景基地陆续动工,分别位于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阿拉善盟,三地相隔千里,却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汉代丝路图景。每个基地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在细节打磨上各有侧重,力求还原不同场景的独特风貌。
敦煌基地是三大基地中规模最大的,占地约 1000 亩,核心建筑是按 1:1.2 比例还原的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同时配套建设了汉代市集、驿站等附属设施,完整呈现汉代都城的繁华景象。
未央宫的搭建历时 8 个月,动用了 3000 名建设者,仅前殿的台基就消耗了 20 万立方米的夯土。台基采用 “分层夯筑” 工艺,每层夯土都经过严格压实,确保台基的稳定性,这种工艺与汉代建筑的 “版筑法” 完全一致。
宫殿的梁柱结构全部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没有使用一颗铁钉。梁柱选用直径 30 厘米的优质松木,表面不做过多修饰,仅打磨光滑,保留木材的自然纹理。屋顶覆盖的陶瓦,是专门在当地烧制的仿古瓦,每片瓦的重量、尺寸都与汉代瓦一致,瓦当图案为 “云纹 + 龙纹”,与出土的汉代瓦当完全相同。
宫殿内部的地面铺设着仿古陶砖,砖缝之间填充着黄土与石灰的混合物,这种 “勾缝” 工艺也是汉代的传统做法。宫殿内的立柱上,缠绕着红色的丝帛,墙壁上绘制着简单的云纹壁画,这些细节都参考了汉代宫殿的考古发现。“站在未央宫前殿,看着高大的梁柱、威严的台基,仿佛能感受到汉武帝朝会时的庄重氛围,” 古建筑专家张教授说,“这种震撼感,是绿幕特效无法实现的。”
未央宫东侧,是占地 200 亩的 “汉代长安城市集”,还原了汉代 “东市” 的繁华景象。市集内共有 100 间商铺,分为丝绸区、茶叶区、漆器区、陶器区、粮食区等不同品类,每间商铺的建筑风格都各不相同,但都符合汉代市集的规制。
商铺的屋顶采用 “悬山顶” 设计,覆盖茅草或陶瓦,门窗为木质格栅,门前悬挂着写有商铺名称的布幡,布幡的颜色、字体都参考了汉代的书法与染色工艺。商铺内摆放着复制的汉代商品:丝绸区挂着不同等级的 “锦”“绮”“缯”,这些丝绸的纹样、颜色都根据出土的汉代丝绸文物还原;陶器区陈列着带有云纹、弦纹的陶壶、陶碗,制作工艺与汉代陶器一致;粮食区则摆放着黍、稷、麦等汉代主要农作物,用陶罐、麻袋盛放。
市集的街道宽 10 米,路面用石板铺成,石板之间留有缝隙,便于排水。街道两侧设置了排水沟,沟内铺设陶管,这种 “石板路面 + 陶管排水” 的设计,参考了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我们还在市集内设置了‘市楼’,这是汉代市集的管理机构,市楼高三层,顶部有了望台,” 张教授说,“市楼的位置在市集的中心,便于管理人员观察整个市集的情况,这也是汉代市集的重要特征。”
市集北侧,是为影片拍摄搭建的 “汉代驿站”,还原了汉代官方驿站的风貌。驿站占地 50 亩,由大门、客房、马厩、厨房、仓库等建筑组成,整体布局紧凑、功能齐全。
驿站的大门为木质结构,门框上方悬挂着 “长安驿站” 的匾额,匾额字体为汉代隶书。客房分为不同等级,供官员、商人、平民使用,房间内的陈设简单实用:木质床榻、案几、陶罐、灯具等,都是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复制的。马厩内可容纳 20 匹马,马槽为石质,表面粗糙,符合汉代的工艺水平。
驿站的仓库内,堆放着粮食、草料、丝绸等物资,物资的存放方式参考了汉代的仓储制度 —— 粮食存放在陶罐中,丝绸用木箱盛放,草料堆放在墙角,并用茅草覆盖防潮。“驿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是往来人员的休息场所,也是物资转运的枢纽,” 张教授说,“我们通过还原驿站的布局与陈设,让观众了解汉代丝路的交通与物流状况。”
喀什基地占地 800 亩,核心建筑是 “西域古国都城”,融合了汉代西域与中亚的建筑风格,还原了西域古国的多元文化风貌。
都城的城墙高 12 米,厚 8 米,周长 2000 米,采用中亚特有的 “夯土分层筑造” 工艺,每层夯土厚度 10 厘米,夯窝直径 5 厘米,城墙表面不做修饰,保留夯土的自然纹理。城墙每隔 100 米设置一个马面(城墙外侧的突出部分),马面高 15 米,用于防御外敌。
城墙的城门为 “拱券式” 设计,这是西域建筑的典型特征。城门高 5 米,宽 4 米,拱券采用砖石砌筑,表面雕刻着西域特有的 “卷草纹” 图案。城门内侧设置了城门楼,城门楼为木质结构,屋顶采用 “平顶 + 女儿墙” 设计,便于士兵了望。
“西域古国的城墙与汉代长安城的城墙有明显区别,汉代城墙多为砖石砌筑,而西域城墙以夯土为主,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关,” 古建筑专家李教授说,“我们通过这种差异,展现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都城中心是占地 150 亩的 “西域贸易市场”,这是影片中展现丝路贸易的核心场景。市场内的摊位采用 “土坯砌筑 + 茅草屋顶” 的设计,摊位之间的道路宽 3 米,铺设有不规则的石板,石板上留有车轮碾压的痕迹,模拟长期使用后的磨损状态。
市场内的摊位分为不同区域,既有西域本地的商人出售葡萄、石榴、玉石、毛皮等商品,也有来自中原的商人出售丝绸、茶叶、漆器、铁器,还有来自中亚、波斯的商人出售香料、珠宝、乐器等商品。每个摊位的陈设都极具特色:西域商人的摊位上摆放着用皮革制成的容器,中原商人的摊位上悬挂着丝绸布幡,波斯商人的摊位上陈列着色彩鲜艳的香料罐。
市场的角落还设置了 “交换区”,供不同国家的商人进行物物交换。交换区的地面铺着羊毛毡,毡上绘制着西域特有的 “日月星辰” 图案,商人可以坐在毡上协商交换条件。“这个场景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契约’,这些契约记录了汉代西域的贸易活动,” 李教授说,“我们希望通过贸易市场的还原,展现丝绸之路‘互利共赢’的贸易精神。”
都城的西北角,是一座融合了西域与中亚风格的宗教场所,还原了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状况。宗教场所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圆形穹顶的殿堂,穹顶高 10 米,直径 15 米,采用砖石砌筑,表面绘制着 “日月星辰”“飞天” 等图案,这些图案参考了敦煌壁画与新疆龟兹石窟的艺术风格。
殿堂内部的墙壁上绘制着西域宗教故事的壁画,壁画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采用了西域特有的 “矿物颜料”,这种颜料不易褪色,能长期保持壁画的鲜艳度。殿堂中央设置了一个圆形的祭坛,祭坛由玉石砌筑,表面雕刻着复杂的纹样。
“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非常多元,既有本土的萨满教,也有从中原传入的道教,还有从中亚传入的佛教、祆教,” 李教授说,“我们搭建的宗教场所,融合了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展现了西域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阿拉善盟基地占地 500 亩,核心场景是 “沙漠商队营地”,还原了汉代丝路商队在沙漠中休息、补给的真实状态。
营地内搭建了 20 顶仿汉代商队帐篷,帐篷全部采用羊毛毡制作,羊毛毡的厚度为 5 厘米,表面有自然的羊毛纹理,帐篷的绳索采用羊毛编织而成,颜色为深棕色。帐篷的形状为 “圆锥形”,顶部有一个通风口,侧面有一个门帘,门帘用皮革制成,上面绘制着简单的几何纹样。
帐篷内部的陈设简单实用:地面铺着羊毛毡,毡上摆放着木质的案几、陶罐、灯具,墙角堆放着粮食、草料、饮用水等物资。每个帐篷内都有一个土灶,用于做饭、取暖,土灶的烟囱伸出帐篷顶部的通风口。“汉代商队的帐篷是他们在沙漠中的移动家园,既要抵御风沙,又要保暖防寒,” 考古专家王教授说,“我们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和出土的汉代骆驼俑,还原了帐篷的材质、形状与内部陈设。”
营地外的沙漠中,停放着 10 支仿真驼队,每支驼队由 10-15 峰骆驼组成,骆驼的毛色、体型都参考了汉代骆驼俑与现代骆驼的特征,力求真实。骆驼的背上捆扎着货物,货物用皮革包裹后,用绳索固定在骆驼背上,包裹的形状、大小根据货物的种类各不相同:丝绸、茶叶等轻便货物包裹较小,陶器、铁器等较重货物包裹较大,且放置在骆驼背部的中间位置,以保持平衡。
货物的种类丰富多样,既有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漆器、铁器,也有来自西域的葡萄、石榴、玉石、毛皮,还有来自中亚的香料、珠宝、乐器等。这些货物都是根据出土的汉代文物复制的,比如丝绸的纹样、漆器的颜色、玉石的质地等,都与汉代文物一致。“驼队与货物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载体,它们的还原度直接影响影片的真实感,” 王教授说,“我们甚至对骆驼的鞍具都进行了细致的还原,鞍具的材质、编织方式都参考了出土的汉代文物。”
营地附近搭建了一座简易的 “沙漠驿站”,驿站由土坯砌筑而成,屋顶覆盖茅草,内部设置了客房、厨房、仓库等设施,供商队休息、补给。驿站旁边有一口水井,水井的井口为圆形,直径 1.5 米,井壁用砖石砌筑,井边摆放着木质的辘轳,用于提水。
水井周围的地面有明显的踩踏痕迹,模拟商队长期在此取水形成的路径。驿站的墙壁上,刻画着不同国家商人留下的符号、文字,这些符号、文字既有汉代的隶书,也有西域的佉卢文,还有中亚的粟特文,模拟了商队之间的文化交流。“沙漠驿站与水井是商队在沙漠中生存的关键,” 王教授说,“我们通过还原这些设施,展现汉代丝路商队的艰辛与坚韧。”
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过程中,考古学家、古建筑专家全程驻守现场,从夯土比例到榫卯拼接,从颜料调配到器物摆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历史原貌,真正做到 “让历史在细节中复活”。
在未央宫前殿的夯土台基施工时,古建筑专家张教授每天都会拿着考古勘探报告与水平仪,逐一检查夯土的厚度与紧实度。“汉代版筑法要求每层夯土厚度不超过 12 厘米,紧实度达到每立方厘米 1.6 克以上,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个标准,” 张教授说,“如果夯土厚度不均或紧实度不够,不仅影响台基的稳定性,还会破坏历史场景的真实性。”
有一次,施工团队为了赶进度,将某一层夯土厚度增加到了 15 厘米,张教授发现后立刻要求返工。“虽然只是 3 厘米的差异,但这不符合汉代的建筑工艺,” 张教授解释道,“汉代工匠之所以严格控制夯土厚度,是为了让每一层夯土都能充分压实,确保台基历经千年而不塌。我们还原历史,就要尊重这些古人的智慧与标准。”
在宫殿梁柱的榫卯拼接环节,专家团队更是做到了 “毫米级把控”。每一根梁柱的榫头尺寸、卯口深度都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拼接后严丝合缝,没有缝隙。“汉代的榫卯工艺非常精湛,不需要铁钉就能让梁柱牢固连接,” 张教授说,“我们邀请了三位拥有三十年经验的老木匠,按照汉代的榫卯结构图谱进行操作,每完成一根梁柱的拼接,都会用塞尺检查缝隙,确保误差不超过 1 毫米。”
宫殿内墙壁壁画的绘制,同样离不开专家的指导。绘画团队选用的矿物颜料,都是按照汉代的配方调制 —— 红色用赤铁矿粉,蓝色用青金石粉,黄色用雌黄,白色用铅白,这些颜料与敦煌壁画中使用的颜料完全一致。“汉代壁画的色彩讲究‘沉稳大气’,不能过于鲜艳,” 美术专家李老师说,“我们在调制颜料时,会加入适量的黄土,让颜色更接近汉代壁画的质感,同时严格控制颜料的涂抹厚度,避免出现现代绘画中‘厚涂’的效果。”
在喀什西域古国都城的城墙施工中,考古专家王教授重点关注 “夯土与砖石的比例”。“根据新疆龟兹古城的考古发现,汉代西域古国的城墙多以夯土为主,仅在城门、马面等关键部位使用砖石加固,砖石用量约占城墙总材料的 10%,” 王教授说,“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这个比例施工,不能为了追求坚固而过多使用砖石,否则就会失去西域建筑的特色。”
贸易市场内摊位的陈设,更是专家团队与施工人员反复沟通的结果。为了还原 “中原与西域商品的交流场景”,专家们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货物清单,确定了每个摊位的商品种类与摆放方式 —— 中原商人的摊位上,丝绸要悬挂在显眼位置,茶叶要用陶罐密封存放;西域商人的摊位上,葡萄、石榴等水果要摆放在竹篮中,玉石要放在铺有羊毛毡的木案上。“甚至连商品的数量都有讲究,比如每个丝绸摊位的丝绸数量不能超过 20 匹,这符合汉代‘丝绸贸易的批量运输特点’,” 王教授说,“这些细节虽然观众可能不会刻意注意,但却能让整个场景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宗教场所穹顶图案的绘制,则需要兼顾 “西域文化特色与历史真实性”。专家团队从敦煌壁画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提取图案元素,设计出 “日月星辰 + 飞天” 的组合图案,但在绘制时严格控制 “飞天” 的数量与姿态。“汉代西域的飞天形象与唐代不同,体型更修长,姿态更简洁,没有过多的飘带装饰,” 美术专家李老师说,“我们在绘制时,会参考克孜尔石窟第 17 窟的飞天壁画,确保飞天的形象符合汉代的艺术风格,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问题。”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的搭建中,专家团队最关注的是 “场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为了模拟 “商队长期驻扎后留下的痕迹”,考古专家王教授要求施工人员在帐篷周围挖掘浅坑,模拟 “骆驼踩踏形成的蹄印”,在水井周围铺设碎石,模拟 “长期取水导致的地面磨损”。“这些痕迹虽然看起来杂乱,但却是沙漠商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教授说,“比如骆驼蹄印的深度要控制在 3-5 厘米,间距约 50 厘米,这与现代沙漠中骆驼蹄印的尺寸一致,同时要在蹄印中撒少量黄沙,让痕迹更自然。”
商队帐篷的搭建,同样注重 “沙漠气候的适应性”。专家们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商队图》,确定帐篷的通风口要朝向西北方向,以避开沙漠中常见的东南风;帐篷的门帘要采用双层羊毛毡制作,内层薄、外层厚,既便于通风,又能抵御夜间的寒冷。“我们还会在帐篷周围堆放少量的骆驼粪便,模拟‘商队用骆驼粪便取暖’的场景,” 王教授说,“这些细节不仅能还原历史,还能让演员更快地进入角色,感受到沙漠商队的生活环境。”
驼队货物的捆扎方式,更是专家团队与老牧民共同研究的结果。为了确保货物在骆驼背上 “稳固且符合汉代的运输习惯”,老牧民亲自示范了 “皮革包裹 + 绳索十字捆扎” 的方法 —— 先将货物用皮革包裹严实,再用羊毛绳索从货物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捆扎,绳索的打结方式采用 “西域特有的活结”,便于随时解开检查货物。“这种捆扎方式既能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掉落,又能减轻骆驼的负担,” 老牧民说,“我们祖辈在沙漠中运输货物时,一直沿用这种方法,没想到在还原汉代商队场景时还能用上。”
2037 年 10 月,当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工作基本完成,林晚星团队邀请了国内外 50 家媒体前往探班,让这些跨越两千多年的汉代盛景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敦煌未央宫前殿,媒体记者们被高大的台基与威严的宫殿建筑震撼。当阳光透过宫殿的木质格栅,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不少记者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汉武帝与大臣们讨论西域政策的声音,” 一位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感叹道,“这种沉浸式的历史体验,比看任何历史纪录片都更有冲击力。”
在喀什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记者们饶有兴致地参观各个摊位的商品。当看到中原商人摊位上悬挂的丝绸与西域商人摊位上摆放的玉石时,一位来自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问道:“这些商品都是复制的汉代文物吗?” 王教授笑着回答:“是的,我们参考了新疆尼雅遗址、甘肃悬泉汉简等考古发现,确保每一件商品的材质、纹样、尺寸都与汉代文物一致,比如这件丝绸的纹样,就与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纹样相似。”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记者们体验了 “汉代商队的生活场景”—— 坐在羊毛毡帐篷里,喝着用陶罐盛放的茶水,看着窗外的沙漠与驼队,仿佛真的置身于两千多年前的丝路商队中。“这种场景太真实了,连帐篷里的土灶都还留着‘燃烧过的痕迹’,” 一位来自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说,“我现在非常期待电影的上映,想看看这些实景在银幕上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媒体探班结束后,各大媒体纷纷发布了探班报道,配有实景照片与视频,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上线仅 12 小时,阅读量就突破 20 亿,相关讨论量超过 500 万,登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热搜榜首位。
网友们在话题下留言,表达对实景的惊叹与对电影的期待。“未央宫的台基也太壮观了吧,感觉比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有气势!”“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好有烟火气,仿佛能看到当年中原与西域商人交易的场景!”“沙漠商队营地的骆驼也太逼真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真的骆驼!”
不少历史爱好者还对实景的细节进行了 “专业解读”。一位名为 “秦汉史研究者” 的网友在微博上发布长文,对比了未央宫实景与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数据,认为 “未央宫前殿的长宽比例、台基高度与考古发现基本一致,榫卯工艺也符合汉代的建筑特点,是近年来历史题材影片实景搭建的典范”。
还有网友表示,看完实景照片后,对电影的期待值 “直线上升”。“原本以为《大汉丝路》会像其他历史片一样,用绿幕特效搭建场景,没想到居然花这么多钱做实景,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太让人感动了!”“光是看实景照片就已经感受到了丝路的壮阔,等电影上映了一定要去电影院看 ImAx 版!”
当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的热度持续攀升,国内外媒体与网友对《大汉丝路》的期待值达到顶峰时,林晚星正站在敦煌未央宫前殿的台基上,看着夕阳下的宫殿建筑,心中满是感慨。从史料考据到图纸设计,从材料筛选到现场施工,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眼前这幅 “汉代盛景”,而这一切,都将为《大汉丝路》的拍摄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大汉丝路》实景搭建项目已达成核心目标 —— 完成甘肃敦煌、新疆喀什、内蒙古三大实景基地的搭建,实景还原度符合历史考据标准,获媒体与网友高度认可,# 大汉丝路实景太震撼# 话题阅读量破 35 亿,触发 “实景搭建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来自影视行业专业评价、历史学者认可、全球网友期待反馈)。当前剩余生命值:3583 天 5 小时(此前 3523 天 5 小时 + 60 天 = 3583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个月内,完成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设备安装与调试,组织演员进行实景适应性训练,确保演员熟悉场景环境与拍摄流程;同时,联合考古机构推出 “《大汉丝路》实景文化展”,向公众开放部分实景区域,普及汉代丝路历史文化】,任务奖励:积分
点、爱意值
点,解锁 “历史文化场景运营专家” 身份(可参与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规划)。】
听到系统提示,林晚星拿出手机,翻看媒体发布的探班报道与网友留言。当看到有网友说 “因为这些实景,开始对汉代历史产生兴趣” 时,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实景搭建不仅是为了电影拍摄,更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 林晚星在心里对自己说,“接下来,我们要做好拍摄设备安装与实景文化展的筹备工作,让这些‘汉代盛景’发挥更大的价值。”
为落实系统新任务,林晚星团队迅速启动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设备安装与 “实景文化展” 的筹备工作,让实景搭建的成果既能服务于电影拍摄,又能助力历史文化传播。
在拍摄设备安装方面,团队坚持 “不破坏实景、不影响历史质感” 的原则,选用轻量化、隐蔽性强的拍摄设备,确保设备与实景环境自然融合。
在敦煌未央宫前殿,团队在宫殿的梁柱之间安装了微型轨道,轨道采用与木材颜色相近的金属材质,表面喷涂仿古漆,避免在镜头中显得突兀;在宫殿的屋顶下方,安装了可升降的灯光架,灯光架采用碳纤维材质,重量轻、强度高,不会对屋顶结构造成压力,同时灯光的色温控制在 3000K 左右,模拟汉代自然光的效果,避免出现现代灯光 “冷白光” 的问题。
在喀什西域古国的贸易市场,团队在摊位之间的道路下方铺设了地下电缆,电缆采用防沙、防水材质,确保在沙漠环境中稳定工作;在市场的制高点设置了无人机起降平台,平台采用与地面颜色一致的沙土材质,便于无人机在拍摄时快速起飞与降落,同时不破坏场景的整体美感。
在内蒙古沙漠商队营地,团队则重点关注设备的 “防沙性能”。所有拍摄设备都配备了防沙罩,镜头采用特殊的防沙涂层,避免风沙进入设备内部;在帐篷内安装的无线麦克风,采用隐藏式设计,将麦克风线埋在羊毛毡下方,确保在拍摄时不会出现在镜头中。“我们要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是纯粹的汉代场景,而不是现代的拍摄设备,” 技术负责人张工说,“这就需要我们在设备安装时,既要保证设备的性能,又要做到‘隐形’。”
“《大汉丝路》实景文化展” 由林晚星团队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计划在三大实景基地各开放部分区域,供公众参观体验。
在敦煌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未央宫前殿、汉代市集的 20 间商铺与汉代驿站。在未央宫前殿,设置了 “汉代宫殿建筑知识展板”,介绍未央宫的历史背景、建筑工艺与考古发现;在汉代市集的商铺内,安排工作人员穿着汉代服饰,演示汉代丝绸的织造、陶器的制作等工艺,同时向游客讲解汉代的贸易制度;在汉代驿站,设置了 “汉代丝路交通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汉代的马车、书写汉代的竹简,感受汉代的交通与通信方式。
在喀什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西域古国的城墙、贸易市场的 30 间商铺与宗教场所的外围区域。在城墙旁边,设置了 “西域建筑文化展板”,介绍汉代西域古国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融合;在贸易市场的商铺内,安排工作人员演示中原与西域商品的交易过程,游客可以参与 “物物交换” 活动,用模拟的汉代货币购买商品;在宗教场所的外围区域,设置了 “西域宗教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欣赏西域传统音乐表演,了解汉代西域的宗教信仰状况。
在内蒙古基地,开放的区域包括沙漠商队营地的 10 顶帐篷、驼队与水井。在帐篷内,设置了 “汉代商队生活知识展板”,介绍汉代商队的组成、食物补给与沙漠生存技巧;在驼队旁边,安排工作人员演示骆驼的驯养与货物的捆扎过程,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骆驼,体验 “沙漠商队的出行场景”;在水井旁边,设置了 “汉代沙漠取水体验区”,游客可以使用木质辘轳提水,感受汉代商队在沙漠中的生活艰辛。
“我们希望通过实景文化展,让公众能‘走进’汉代丝路,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林晚星说,“电影的上映是短暂的,但实景文化展可以长期存在,成为传播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
当拍摄设备安装工作有序推进,“实景文化展” 的筹备工作进入尾声时,《大汉丝路》的拍摄已箭在弦上。林晚星站在敦煌未央宫的台基上,看着远处的沙漠与蓝天,心中充满了期待 —— 她知道,一部融合了历史真实与艺术魅力的丝路史诗,即将在这些 “汉代盛景” 中拉开拍摄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