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洒在东宫主殿的屋檐上,新的一班守卫正在换岗。他们走路很整齐,动作干脆,眼神也比以前更认真。角门那里,一个新来的文书官低头看着出宫名单,每一条都盖了章。就连送饭的食盒也要登记编号。

厨房后面,烧火的杂役张五被调去打扫马厩了。接他位置的是小禄子亲自挑的人。那人蹲在灶台边数柴火,嘴里还念着数字。旁边的老宫女拿着布擦廊柱上的铜环,擦得很亮。另一个宫女走过来说:“现在做事清楚,做得好还有赏,谁还敢偷懒?”这话被一个低阶属官听见了,他没说话,但记了下来。

萧景渊没去早朝,也没回房睡觉。他坐在书房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三份文书。手里拿着筷子,一边看一边吃桂花糕。他时不时皱眉,好像有些地方看不懂。

小禄子端茶进来,看到这一幕愣了一下。“殿下真要看这些?”

“看不懂也得看。”萧景渊含糊地说,“至少要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他用筷子指着“昌平截粮”四个字,圈了一下。又在“王彪”的名字旁边画了个叉。小禄子马上明白,悄悄把那张纸收进袖子里,准备一会儿送去西阁。

周显路过这里,看见了这一幕。他在窗外站了一会儿,最后轻轻摇头,低声对身边人说:“太子今天竟然在看政事?”说完就走了,一句话也没多问。这话传到内阁,几个原本观望的官员互相看了看。有人小声说:“东宫……是不是真的变了?”

沈知意在西阁设了理事堂,每天早上七点召集属官开会。她穿一身素色宫装,说话声音不大,但每句话都说得很准。今天她在查赈灾运粮的名单,要求每一辆粮车都要有东宫的人跟着,每天报一次平安。属官递上名册,她一条条看,发现有个名字出现了两次,立刻问:“这个人管两队?不行,换掉。”

旁边的文书官点头记下。他知道这位太子妃看着温和,但一点错都不放过。

秦凤瑶在演武场训练人手。十二个秦家老兵分成四组,正在练合围阵型。她站在高台上,手里拿着鞭子,点名指挥。一声令下,所有人立刻移动位置,动作一致,没有杂音。

训练结束,她顺路去了厨房。灶火正旺,厨娘正在准备午饭。

“今天给殿下做什么?”

“蜜汁烤鸭配山药羹。”

“加一道青菜。”她说,“别让他光吃肉。”

厨娘笑着答应:“侧妃放心,我们有分寸。”

这事后来在宫里传开了。有宫女私下说:“原来侧妃不是冷脸凶人,其实最关心太子吃饭。”尚食局总管来了一趟,看到厨房账本记得清楚,进出都有记录,忍不住说:“以前这里乱糟糟的,现在规矩严了,大家反而更有劲头。”

户部郎中李维派人送来一份密册,上面写着昌平粮车的编号和押运官姓名。附言只有两句:“请东宫明察,勿使百姓蒙冤。”送信的小吏放下东西就走,不敢多留。沈知意当场收下册子,让小禄子回送一盒点心,说是“殿下亲手做的”。

中午刚过,御史台一个年轻的给事中来了东宫。名义上是送公文,其实他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他看到侍卫站得笔直,庭院干净整洁,连屋檐下的灯笼都是新的。出来后他对同僚说:“我本来以为东宫只是个空架子,现在看,像是有真本事的人在里面。”

几天内,陆续有三个六部的低阶官员来东宫。有的说来请教礼仪,有的说是送资料。虽然没提效忠两个字,但态度恭敬,说话小心。沈知意和秦凤瑶站在廊下,看着最后一人离开,两人对视一眼,都没说话,嘴角却微微扬起。

傍晚,萧景渊终于放下手里的卷宗。他揉了揉额头,站起来走出书房。院子里,沈知意正弯腰看新栽的海棠,手指轻轻碰了碰泥土。秦凤瑶靠在廊柱上,手里捏着一枚铜铃,偶尔晃一下。

“你们说,他们会来吗?”他忽然开口。

沈知意站起身,回头一笑:“已经在路上了。”

秦凤瑶抬头看他:“来多少人,要看我们站得稳不稳。”

萧景渊没再说话,转身往厨房走去。

“那我先做饭。”他说,“总得让人知道,东宫不但能办事,还能吃饱饭。”

厨房灯火通明。厨娘已经准备好食材,见太子进来,连忙行礼。他卷起袖子,从柜子里拿出调料罐,开始切葱花。油锅烧热,葱花下锅爆出香味,接着倒入打好的鸡蛋液。

沈知意走进来时,他正把炒蛋盛进碗里。

“今晚吃什么?”她问。

“蛋炒饭。”他说,“简单,吃得快。”

秦凤瑶也进来了,站在灶台边看他翻炒。米饭粒粒分明,金黄透亮。她点点头:“可以。”

三人坐在小桌旁吃饭。萧景渊夹了一筷子炒饭放进嘴里,嚼了几下。

“味道还行。”他说。

外面传来脚步声,新的一班守卫开始交接。程猛站在高台,抬手示意岗位已接替完毕。檐下铜铃被晚风吹动,轻轻响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