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道夫”残骸带来的技术冲击是巨大的。李德林和李明团队几乎进入了不眠不休的状态,如同最虔诚的朝圣者,试图从这异星科技的“圣物”中解读出力量的密码。

逆向工程困难重重。“收割者”的技术体系与人类科技树几乎毫无交集,其材料学、能量操控原理都建立在迥异的物理认知之上。强行拆解可能导致核心数据湮灭,甚至触发未知的自毁程序。

但压力亦是动力,尤其是在生存的危机感驱动下。

李德林凭借着数十年锤炼出的、近乎直觉的工匠感悟,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材质分析入手。他们发现“清道夫”装甲对动能和能量攻击都有着极高的抗性,但其内部能量回路在特定频率的能量谐振下,会出现短暂的“僵直”效应——这正是在战斗中,陈远和孙晓雪能够得手的关键之一。

“如果我们能制造出稳定产生这种谐振频率的武器或干扰装置……”李德林眼中闪烁着精光,粗糙的手指在设计图上划过,“哪怕只能干扰它们零点几秒,在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差距!”

很快,基于这一发现的第一个成果被迅速转化应用——“谐振干扰手雷”原型诞生。这种手雷爆炸后不产生破片,而是释放出短促的、针对“收割者”能量回路特定弱点的强谐振场,能够有效瘫痪低等级单位(如“清道夫”)的行动能力数秒,对更高级单位也能造成显着干扰。

与此同时,李明团队则专注于破解“清道夫”的侦测与通讯模块。他们发现“收割者”单位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隐秘的、基于量子纠缠和亚空间波动的即时数据链。虽然无法完全破解其通讯内容,但岚成功模拟出了这种数据链的“握手”信号特征。

“我们可以制造一种‘幽灵信标’。”李明兴奋地向陈远汇报,“它不能解读信息,但可以模拟‘清道夫’的存活信号,在一定范围内混淆‘收割者’的战场感知,甚至……可能将它们引诱到预设的伏击点!”

赵刚和孙晓雪拿到这些新装备的原型后,立刻投入了疯狂的实战测试和战术推演。训练场上,模拟的“清道夫”单位(由老旧机器人改装)被谐振手雷炸得“手舞足蹈”,陆战队员们则抓紧这宝贵的数秒时间倾泻火力。新的战术被不断提出、验证、淘汰、优化。

“不够!干扰时间太短!我们需要更强的谐振源,或者更精准的投掷!”赵刚在硝烟弥漫的训练场咆哮着,浑身沾满尘土,眼神却亮得吓人。

孙晓雪则更专注于“幽灵信标”的运用。“信标的有效范围和模拟真实性是关键。我们需要找到‘收割者’单位感知网络的边界和盲区。”她带着侦查队的成员,利用信标在基地外围的复杂地形中进行着各种危险的“钓鱼”测试,记录着每一次能量反应和数据变化。

整个磐石基地,如同一台战争机器,在消化了最初的震惊后,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学习和进化。从“清道夫”身上撕扯下来的每一片技术碎片,都被迅速分析、理解、并尝试转化为己用的武器。

陈远穿梭于研究所、训练场和指挥中心之间。他亲眼看着第一把正式列装的、基于谐振原理的“破障者”单兵脉冲枪在李德林的工坊中下线;看着李明团队成功将“幽灵信标”小型化,并集成到了突击艇和单兵装备上;看着赵刚和孙晓雪带领的战士们,在面对模拟的“收割者”战术时,从最初的慌乱到逐渐沉稳、有效反击。

压力依旧如山,但希望的火种却在冰冷的科技对抗中悄然壮大。

这天傍晚,陈远站在加固后的围墙上,看着远处训练场上依旧热火朝天的景象。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橘红,与训练场上能量武器划过的道道蓝光交织在一起。

苏婉儿悄然来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温水。

“大家都很拼命。”她轻声道。

“因为我们没有退路。”陈远接过水杯,目光依旧望着远方,“‘收割者’视我们为苗床,那我们就要让这片土地,长出最锋利的荆棘。”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你看,他们……就是荆棘最初的芽。”

围墙之下,是无数忙碌而坚定的身影。铁砧的敲打声,训练的呼喝声,引擎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在末世废土上顽强奏响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乐章。

星海的威胁如同寒流,但大地深处,反抗的根须正深深扎下,尖锐的棘刺正在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