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神医闯关中 > 小节2:融会贯通,医道新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小节2:融会贯通,医道新境

自那日放风时得授“精气神”三宝奥义后,陈墨感觉自己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之窗。监狱医院那狭小的值班室、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走廊、以及囚犯们或麻木或痛苦的面容,在他眼中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深意。他开始尝试用这套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他所熟悉的医学世界,尤其是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中医理论。

这天夜里,监狱医院病区熄灯后,万籁俱寂。唯有走廊尽头那盏彻夜不熄的昏黄壁灯,透过值班室门上的小窗,投下一片微弱的光斑。陈墨靠在简陋的铁架床边,就着这微弱的光线,在一本边缘卷曲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这不是监狱发放的记事本,而是他设法搞来的、用于记录个人思绪的私密笔记。纸上,左边罗列着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要点,右边则对应着微晶子所授的“精气神”三宝学说。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而激烈的思想碰撞。

“精……与‘气血津液’中的‘精’和‘血’、‘津液’有何关联?” 他写下这个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藏于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这与道家所言几乎完全一致!而“血”,是运行于脉中、富含营养的红色液体,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对全身脏腑组织起着濡养作用。“津液”,则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遍布全身,润泽肌肤、官窍,滑利关节,充养脑髓。

“原来如此!”陈墨眼中闪过明悟的光芒,低声自语,“道家所言广义的‘精’,实则涵盖了中医里‘精’、‘血’、‘津液’这些有形的基础物质! 它们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燃料’和‘建材’。道家更强调其本源性与能量密度,尤其是先天之精的决定性作用。”

他想起了前几日诊治的一个年轻囚犯,因长期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耗损后天之精),导致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血虚不能濡养心神),同时还伴有皮肤干燥、口干舌燥(津液不足)的症状。这不正是“精”层面的亏虚,直接导致了“血”与“津液”的生化无源吗?如果只着眼于补血生津,而不注重固本培元、补益精气,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接着,他的笔尖移到“气”字上。

“气……这与中医的‘气’概念几乎是完全重叠的!”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具有很强的活力。它推动血液运行(气为血之帅),温煦人体(气主煦之),防御外邪(卫气),固摄津液,以及气化作用(促进精、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妙啊!”陈墨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床沿,压抑着兴奋,“道家对‘气’的阐述,尤其是‘元气’作为生命原动力的观点,为中医的‘气’理论提供了更根本的哲学支撑和能量层级的划分!中医更侧重于‘气’的功能描述,而道家则直指其作为宇宙本源能量在人体内的体现。”

他回忆起一个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囚犯,常年咳嗽、气短、语音低微(肺气虚),同时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脾气虚)。西医治疗效果反复。陈墨在常规补益肺脾之气的基础上,特意叮嘱他练习微晶子所教的柔和调息法(培育元气),并注意保暖,避免耗气。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好转不少。这让他意识到,补充后天之气(宗气、营卫之气)固然重要,但培育和调动先天“元气”才是恢复生命活力的根本。

最后,也是让他思考最久、感悟最深的,是关于“神”的对应。

“‘神’……这该如何与中医理论对应呢?” 他陷入沉思。

中医理论中,确实有“神”的概念,通常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外在表现,如“心藏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涉及“魂”、“魄”、“意”、“志”、“思”、“智”等精神意识活动。但相比“气血津液”,“神”的论述似乎相对笼统,更侧重于其与脏腑(尤其是心)的关系和病理表现。

而道家将“神”明确划分为“元神”(先天,清净无为,生命本体意识)和“识神”(后天,思维情绪,社会心理活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和深化!

“我明白了!”陈墨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兴奋光彩,“中医所言的‘神’,更多指的是‘识神’层面,以及‘元神’在生命活动中的外在显现(即‘神采’、‘精神’)。而道家则直接揭示了主宰‘识神’的、更深层的‘元神’存在! 这就好比,中医描述了水面波浪的种种形态(识神活动),而道家则指出了产生波浪的那个深不见底、蕴含无限能量的海洋本身(元神)!”

这个发现让他激动不已。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许多情志疾病、心身疾病,单纯调理气血脏腑效果有限,必须配合精神调摄、心理疏导(安抚识神),甚至需要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触及更深层的生命本源(涵养元神)。那个因女儿探视而病情好转的张振国,不正是“神”(期盼、喜悦)安定后,反过来促进了“气”(肝气条达)的顺畅和“精”(脾胃功能恢复)的化生吗?

“精、气、神,三者实为一体!”陈墨在笔记上重重地写下这句话,并画上了一个相互连接的三角形,“精是物质基础(阴),气是能量动力(阳),神是主宰信息(统御阴阳)。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精化气,气化神;神驭气,气摄精。”

“而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可以看作是‘精气神’理论在人体有形层面(精、气)的功能性展开和具体应用:‘精’(广义)对应‘精、血、津液’;‘气’的概念基本重合;‘神’则对应‘神’(偏识神)及与脏腑相关的精神活动。”

想到这里,陈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的快感。过去在医学院背诵的那些看似独立的藏象学说、气血理论、病因病机,此刻仿佛被一条金线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立体的、动态的生命认知网络!而这个网络的核心枢纽,正是“精气神”!

第二天放风时,陈墨迫不及待地找到微晶子,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尽量简洁而清晰地阐述出来。他讲了自己对“精”与“气血津液”、“气”的对应、“神”的划分等问题的理解,以及那个将“精气神”视为生命根本三角的感悟。

微晶子静静地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平静无波,直到陈墨讲完,他才缓缓睁开半闭的眼睛,目光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赞许。

“善。”老人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而清晰,“汝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窥见其中关联,实属难得。医道如同登山,路径或有不同,然顶峰之景,终究归一。 中医之‘气血津液’,如同详述山中一草一木,一沟一壑,精微而具体;道家之‘精气神’,则如同描绘山之势,气之韵,直指根本。二者本为一体,相辅相成。”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陈墨:“汝既已明此理,日后行医,当时时以‘精气神’为纲,以‘气血津液’为目。诊病时,不仅要察其‘气血津液’之盈亏通滞,更要洞察其‘精气神’之整体状态。是精亏还是气耗?是神扰还是神衰?治病时,或从精微物质入手(调气血津液),或从能量层面着手(理气),或从精神意志切入(安神),或数法并用,总以恢复三宝和谐为要。如此,方不失道医之本色。”

“多谢前辈指点!”陈墨心悦诚服,深深一揖。微晶子的话,为他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他不再感到知识的庞杂与割裂,反而有一种执一御万的从容感。

从此,陈墨在监狱医院的诊疗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依然使用着西医的检查手段和中医的方药针灸,但他的诊断思路深处,始终高悬着“精气神”这盏明灯。

面对一个失眠焦虑的囚犯,他不仅会开具安神定志的中药,会建议调整监舍床位(风水影响气场),会更耐心地倾听其内心的恐惧与压力(调摄识神),甚至会在针灸时,引导患者关注呼吸,尝试触碰那片刻的宁静(涵养元神)。

面对一个久治不愈的慢性腹泻患者,他不仅健脾止泻,更会探究其是否因长期囚禁、希望渺茫(神伤)而导致元气衰惫、固摄无权(气弱),进而运化失司(精微下泄)。

他的处方用药,也更有针对性。需要固本培元时,加重填补精血、益气温阳之品;需要调和气机时,注重梳理肝肺脾胃之郁滞;需要安神定志时,巧妙运用重镇、养心、开郁之药。

渐渐地,不仅是囚犯们觉得这位陈医生看病“特别准”、“让人心安”,连一些敏感的狱警也隐约感觉到,经过陈墨诊治的病人,似乎恢复得更快,精神状态也更好。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将其归功于陈墨的“医术高明”和“耐心负责”。

只有陈墨自己知道,这背后是“道医”智慧带给他的洞察力与综合调控能力。他将微晶子的教诲视为瑰宝,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默默践行着一条融合古今、贯通形神的独特医道。每一次成功的诊疗,都是对“道医同源,皆求天人合一”理念的一次生动印证。

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越来越多的病例分析与思考,字里行间,是一个年轻医者在困顿环境中,对生命真相不懈探索的执着与光辉。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