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秋,总带着一股化不开的湿润与缠绵。
烟雨笼罩着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一切都慢了下来,与京城的肃杀紧绷恍如隔世。
顾青兰回到了久违的故宅。
府邸依旧,却早已物是人非。
将父亲顾言修的灵位郑重请入祠堂,看着那崭新的、镌刻着昭雪谥号的牌位,心中百感交集。
大仇得报,沉冤昭雪,压在心口十余年的巨石终于搬开,却留下一个空落落的、需要重新填满的缺口。
她依循之前的念头,在整理好家中琐事后,便动身前往沈涟清隐居的“停云水坞”。
沈涟清见到她,亦是老怀安慰。
他虽清瘦依旧,但眉宇间因京城巨奸伏法而少了几分沉郁,多了些释然。
他没有过多追问细节,只是如同对待归家晚辈般,安排她住下,每日与她品茗、论画、赏玩金石,偶尔提及她父亲当年的二三趣事,试图用这种温和的方式,帮她一点点拂去心底最后的阴霾。
水坞的生活宁静而安逸。顾青兰学着放下过往,尝试着去感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
她开始重新拿起画笔,不再是挥洒愤懑与孤愤,而是描摹眼前的烟波画船,细雨荷塘。
笔触间,少了些尖锐,多了几分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柔和。
然而,深植于心的创伤与长久以来的封闭,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痊愈。
夜深人静时,那种无所依凭的茫然感依旧会悄然袭来。
她开始意识到,仅仅“放下”是不够的,她需要找到新的、属于自己的支点。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苏文瑾**的年轻男子,闯入了她的生活。
苏文瑾是沈涟清一位故交之子,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家道虽不算顶盛,却也清贵。
他本人约莫二十出头,生得温文尔雅,眉目清秀,谈吐风趣,且于书画一道颇有见解,常来水坞向沈涟清请教。
初次在水坞见到顾青兰时,苏文瑾眼中闪过毫不掩饰的惊艳。
顾青兰继承了其父的清雅风骨,眉眼间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轻愁,加之历经变故后沉淀下的沉静气质,在这江南水乡的背景下,更显得我见犹怜,风姿独特。
苏文瑾对她展开了温和而持久的追求。他会在她临摹古画时,恰到好处地点评一二,言语间满是欣赏;
他会记得她随口提过的喜好,下次来访时便带来一些相关的古籍或新奇玩物;
他会在细雨蒙蒙时,为她撑起油纸伞,陪她在水坞的长廊下漫步,说着些不着边际的闲话,试图逗她展颜。
对于情感世界几乎一片空白的顾青兰来说,苏文瑾的出现,像是一道温暖和煦的光,照进了她封闭已久的心房。
他的温柔体贴,他的才华横溢,他的锲而不舍,都让她感到一种久违的、被珍视的感觉。
那颗在复仇烈焰和冰冷现实中早已冻结的心,似乎开始一点点融化。
她开始期待他的来访,会在见他之前对镜整理许久,会因他一句赞美而心绪微漾。
沈涟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未阻拦,只是偶尔会提醒一句:“青兰,观人观心,需得时日。”
远在京城的陈佳乐,通过定期往来的书信,敏锐地察觉到了顾青兰字里行间的细微变化。
信中开始频繁出现“沈世伯一位故交之子”、“于书画颇有见地”、“今日谈及前朝画论,甚为投契”等字眼,笔触间少了往日的沉郁,多了些轻快的、欲说还休的意味。
陈佳乐握着信纸,眉头微蹙。
她为顾青兰能走出阴影、接触新的人和事而感到高兴,但内心深处,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担忧悄然升起。
并非嫉妒,而是一种基于对顾青兰性格的了解以及对世情的洞察所产生的直觉——顾青兰太纯粹,太容易相信温暖,尤其是在她最脆弱的时候。
她不动声色地在回信中试探,询问那“故交之子”的更多情况,并旁敲侧击地提醒顾青兰,与人交往需留几分清醒。
顾青兰的回信却带着几分陷入情愫的少女特有的羞涩与辩护,言及苏文瑾家世清白,为人君子,沈世伯亦觉其品性不错云云。
陈佳乐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她深知顾青兰外表清冷,内心实则重情而执拗,一旦投入,极易受伤。
而且,她潜意识里,或许连自己都未曾明了,她对顾青兰的牵挂与保护欲,早已超出了“任务”或“姐妹情谊”的范畴。
那是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羁绊与吸引,混杂着对顾清岚前世未能好好守护的愧疚,与今生亲眼见证其脆弱与坚韧后滋生的、更为复杂深沉的情感。
终于,在一个秋意已深、京城落下第一场细雪的日子,陈佳乐向皇帝请旨,言及思念师姐,欲往江南探望。
皇帝准奏,并拨了一队侍卫随行。
当陈佳乐的马车抵达停云水坞时,正值午后。
她刚走下马车,便看到水榭中,顾青兰正与一名青衣男子并肩而立,同观一幅画卷。
男子侧头对顾青兰说着什么,顾青兰微微颔首,唇角带着一抹浅淡却真实的笑意,阳光洒在两人身上,画面看起来静谧而美好。
然而,陈佳乐的目光却瞬间锐利起来。
她捕捉到了那男子——苏文瑾,在顾青兰低头看画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并非全然是欣赏与爱慕的光芒,那里面夹杂着一丝算计,一丝衡量,一丝……志在必得的得意。
而她强化后的‘灵犀一点’技能,更是清晰地感应到一股并不纯粹的、带着功利目的的意念,萦绕在苏文瑾周围。
“师姐。”陈佳乐出声,打破了水榭的宁静。
顾青兰闻声抬头,看到雪中独立、眉目如画的陈佳乐,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佳乐!你怎么来了?”
她快步迎了上来,自然而然地拉住陈佳乐的手,那份亲昵与喜悦,远超面对苏文瑾时的含蓄。
苏文瑾也转过身,脸上挂着无可挑剔的温雅笑容,上前见礼。
“这位便是明慧郡主吧?在下苏文瑾,久仰郡主大名。”
他的礼仪周到,目光却在与陈佳乐对视的瞬间,几不可查地闪烁了一下,似乎有些意外于陈佳乐过于清澈锐利的眼神。
陈佳乐淡淡还礼,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一瞬,便转向顾青兰,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亲昵。
“在京中待得闷了,想着江南景色正好,便来看看师姐。看来,我来的倒是时候,未曾打扰师姐雅兴?”她意有所指地瞥了苏文瑾一眼。
顾青兰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陈佳乐一眼,介绍道。
“这位是苏公子,常来向沈世伯请教学问。”
寒暄几句后,苏文瑾似乎察觉到陈佳乐若有若无的审视,识趣地告辞离去。
当晚,姐妹二人同榻而眠,说着分别后的种种。
顾青兰兴致勃勃地谈起江南风物,谈起沈世伯的教导,言语间,不可避免地多次提及苏文瑾,语气中带着她自己都未察觉的依赖与好感。
“佳乐,你觉得……苏公子此人如何?”
顾青兰终究是忍不住,带着一丝羞涩与期盼,轻声问道。
陈佳乐在黑暗中沉默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师姐,你喜欢他什么?”
【宿主,你可千万要阻止顾青兰去喜欢那个君郎,这会对现代时间线的顾清岚产生影响的】
“知道了。”陈佳乐轻哼一声。
顾青兰想了想,低声道。
“他……温文尔雅,待我很好,懂得也多……和他在一起,觉得很安心,也很……开心。”
她的话语简单,却透露出内心的满足。
“安心?开心?”
陈佳乐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师姐,你可曾想过,他喜欢的,是此刻这个需要安慰、需要依靠的顾青兰,还是那个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事,骨子里都带着顾氏风骨的顾青兰?他看你的眼神里,有几分是真挚情意,又有几分……是对你‘昭雪功臣’、‘沈世伯青睐’这些身份的考量?”
顾青兰身体微微一僵。
陈佳乐转过身,在黑暗中精准地找到她的眼睛,尽管看不清,但那目光仿佛有实质般,直抵顾青兰心底。
“师姐,你值得最好的。而非一份掺杂了算计、需要你小心翼翼去维持的‘安心’。真正的安心,应该是无论你强大或脆弱,辉煌或平凡,那个人都会在你身边,看到的只是你本身,而非你周身的光环或阴影。”
她的话语,如同冰冷的溪水,浇醒了顾青兰连日来有些昏沉的头脑。
她回想起与苏文瑾相处的细节,那些看似无微不至的关怀背后,似乎确实总带着一丝刻意的迎合与打探。
他更关心她与京城的关系,与皇帝的关联,甚至隐晦地问及父亲是否留下其他隐秘的人脉或财富……
一股寒意,渐渐从心底蔓延开来。
“我……”顾青兰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我只是……只是觉得有些温暖……”
“虚假的温暖,比寒冷更伤人。”
陈佳乐握住了她冰凉的手,声音低沉而坚定。
“师姐,你不需要依靠任何人的温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本身就很好,值得被真心对待,值得这世间最纯粹的情感。”
她的话语,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顾青兰心中某个紧闭的匣子。
她忽然意识到,这段时间以来,她之所以会被苏文瑾吸引,或许并非因为多么深刻的爱恋,更多的是在极度空虚和茫然中,对那份看似温柔的渴求与依赖。
而此刻,陈佳乐的手心传来的温度,以及那番直指本心的话语,带来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那不是浮于表面的温柔,而是一种深沉的、理解的、甚至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守护意味的力量。
这种感觉,让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前所未有的踏实。
黑暗中,顾青兰的心跳忽然漏了一拍。
她怔怔地望向陈佳乐的方向,虽然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但那个身影,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
一种懵懂的、连她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悸动,如同初春的嫩芽,在心底悄然破土。
陈佳乐似乎感知到了她情绪的波动,没有再说话,只是更紧地握了握她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长夜漫漫,两个少女各怀心事。
顾青兰心中那座刚刚为某个男子搭建起的、摇摇欲坠的情感楼阁,正在悄然崩塌。
而另一条更为隐秘、也更为惊世骇俗的情感路径,却在迷雾中,隐隐显现出了它的轮廓。
陈佳乐知道,掰弯之路漫长,但她不着急。
她已成功在顾青兰心中种下了怀疑与清醒的种子,并让她初步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连接。
接下来,只需静待花开,或者……由她亲手,小心翼翼地,拂去尘埃,让那颗被掩盖的明珠,绽放出真正属于它的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