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远古信标残留的“织网者”技术模型,如同一个幽深的梦境,烙印在陈一一的意识深处,挥之不去。那并非具体的知识传承,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对宇宙底层规则截然不同的观察与互动角度。回到“平衡之眼”前哨站后,她立刻投入到对这种“信息编织”理论的初步理解与尝试中。
静修室内,陈一一闭目凝神,万象罗盘悬浮于身前,散发着稳定的微光。她没有试图去强行记忆或解析那个复杂的数学模型——那超出了她当前的理解范畴——而是去回味那种“感觉”,那种将信息本身视为可塑材料,直接在其上“作画”以影响现实的感觉。
秩序壁垒臂甲上的符文微微亮起,辅助她稳定心神,放大感知。她尝试着,不再通过罗盘去“协调”已有的能量和规则,而是模仿“织网者”的方式,将自己的一缕意念——一个极其简单的、代表着 “稳定” 的概念——如同丝线般,从意识中剥离出来,尝试着在罗盘光芒笼罩的虚空中进行“编织”。
这过程比想象中更加困难。她的意念如同笨拙的手指,试图去摆弄看不见的丝线。刚刚凝聚成型的“稳定”概念,稍有不慎就会溃散,或者与周围的环境能量发生不可预知的干涉,引发小范围的扰动,反而制造了不稳定。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精神力在细微的层面快速消耗,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战斗或规则协调,它要求一种极致的专注、耐心和对自身意念的精微控制。
就在她感到精神力即将见底,准备暂时放弃时,她无意中回想起了在“沉寂螺旋”深处,那个平衡“奇点”中的感受——那种绝对的“空”与“静”,以及万物对立统一的本质。
她灵光一闪。不再强行去“编织”一个外在于自身的“稳定”概念,而是将自身沉浸于“稳定”的状态之中,让自己的意念成为“稳定”本身,然后……自然而然地将其“流露”出去,如同呼吸。
心态转变的瞬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那缕代表着“稳定”的意念,不再是她需要费力操控的工具,而是成为了她存在的一种延伸。它轻柔地、自发地与她面前的虚空,与她脚下的行星,甚至与更远处星域的平衡韵律连接起来。它没有去改变什么,而是如同一个和谐的音符,融入了已有的乐章之中,使其变得更加圆融、稳固。
她“看到”,以她为中心,一层极其微弱的、肉眼和常规仪器无法探测的“稳定”信息场悄然形成。这个场域范围很小,仅能覆盖静修室,但其存在本身,就让室内原本就稳定的环境参数,变得更加……“理所当然”,仿佛任何试图破坏这种稳定的外来干扰,都会受到一种无形的、源自环境本身的温和排斥。
她成功了!虽然只是最初步、最微小的应用,但她确实触摸到了“信息编织”的门槛!
就在这时,dJ幽冥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传来,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波动:“一一,检测到‘平衡之眼’前哨站周边区域的规则稳定性参数,出现了无法用已知模型解释的微量提升,增幅约0.7%。同时,行星地壳活动监测显示,附近一条原本有微弱活跃迹象的地质断层,其应力读数在十分钟前开始出现反常的、缓慢的下降趋势……”
陈一一心中一凛。她立刻将意识与埋设在前哨站核心的“平衡锚点”信标连接。
她“感受”到了!
不仅仅是前哨站周围,以信标为中心,一种极其微弱、却真实不存在的“稳定”与“和谐”的意念波纹,正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般,以超越光速的、基于规则层面的方式,向着整个“静谧边疆”星域扩散开去!虽然这波纹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对宏观世界产生直接影响,但它确实存在,并且正在与这片星域本身固有的平衡韵律产生着积极的共鸣与强化!
是她的第一次成功“编织”,通过“源初之理”与平衡锚点的放大,对这片星域产生了反馈!
这片星域……是“活”的!它能感知并回应“平衡”的意志!
惊喜之余,陈一一也感到了更深的压力。她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进步,都可能在这片敏感的星域中引发连锁反应。这要求她必须更加谨慎,对自身力量的控制必须更加精微。
同时,她也意识到,“织网者”的技术与“源初之理”结合,或许能成为维护和拓展“平衡之路”的强大助力。但这股力量同样危险,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不是编织稳定,而是编织出无法预料的混乱。
她结束了这次尝试,缓缓睁开眼,眼中闪烁着疲惫,却更多是探索到新天地的兴奋与沉思。
“信息编织……”她轻声低语,“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与宇宙对话的语言。”
而她,刚刚说出了第一个完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