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23章 算盘与家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广州市舶司的后衙,比月港的居所宽敞许多,却也更加清冷。

王良不喜奢华,屋内陈设简单,一床一桌一柜,另设有一个小小的佛龛,供奉着一尊安静的观音。

窗外是广州城夜晚的点点灯火与隐约的市井喧哗,却更衬得屋内寂静。

烛火下,他刚刚核完一本新呈上的商船货值核算册。

算盘珠子在他指尖发出清脆规律的声响,如同某种独特的韵律。他核对得极其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数字的差异。

广州的账目远比月港复杂,货物种类繁多,估价弹性大,极易藏匿猫腻。

自从文贵举荐他来广州,他就明白这趟差事,不单单是皇爷陛下与文部堂的认可,还有责任与压力,自己此刻就如同走在钢丝上,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被暗中窥伺的对手无限放大。

终于合上册页,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目光落在桌角一封已拆开的家书上。

信是他在老家的一位族兄写来的,用的还是他未入宫前的本名。信中照例是些族中琐事,田亩收成,子弟进学情况,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

信的末尾,族兄小心翼翼地提及,他家中次子,也就是王良的侄子,年已十四,读书不成,却对术数颇有天分,询问王良在宫中,族兄似乎仍习惯性地认为他在京城内廷,可否有机会提携一二,哪怕做个抄写文书,也好过在乡间蹉跎。

这已不是族中第一次来信暗示此事。

王良放下信,沉默地看着跳动的烛火。

他自幼因家贫被送入宫中,割舍了常人的伦常,这一生注定与功名、子嗣无缘。

以往,他对族中这类请求多是敷衍,深知宫廷险恶,不愿牵连族人。但如今,他外放为官,手握实权,虽仍是宦官身份,处境却与在深宫时大不相同。

“术数天分……”

他喃喃自语。他这一身打理账目、厘清税则的本事,确实需要传承。

陛下锐意开海,市舶司未来必是重中之重,若能有一个信得过的、精通此道的晚辈在身边协助……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难以遏制。

他起身,从柜中取出一个上了锁的小匣,打开,里面并非金银,而是几本他亲手编写的算学笔记和市舶司管理章程的草稿。

这是他毕生所学所悟的心血。他摩挲着书页,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过继一个侄子,给予他前程,也让自己这份无人继承的“事业”有个寄托,或许……是两全之策?

但旋即,他又摇了摇头。

广州局面未稳,危机四伏,此时将族中子侄接来,绝非良机。且此事还需谨慎,需观察那侄子的品性才能,更要考虑陛下的态度。

宦官结交外官尚且是大忌,更何况是安排族亲。

他将家书重新折好,连同那点刚刚升起的、属于“常人”的念想,一并锁回了匣中。

眼下,他必须心无旁骛。

次日,王良便迎来了新的挑战。

一名来自潮州的海商,运载着一船珍贵的南洋苏木和胡椒前来报关。市舶司吏员按章核算,应抽税银八百两。

那潮商姓郭,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能言善道,他并未直接反对,而是堆着笑脸对负责核算的吏员道:

“这位兄台,这苏木品相有上下之分,市价波动甚大,贵司核算是否过于……刻板?能否通融一二?小弟在城中‘得意楼’略备薄酒,还请兄台及诸位赏光,细细分说?”

这是试图用软性的吃请和潜规则来腐蚀基层吏员,瓦解新法的根基。

那吏员是王良从月港带来的老人,颇知规矩,当即严词拒绝。郭商人脸色不变,笑容却淡了些,目光闪烁。

王良在二堂听得真切,他并未立刻出面,只是吩咐随从:“去查查这个郭商人,以往与谁家行会往来密切,货物通常销往何处。”

下午,又有一批生丝要出口,货主是广州本地一位颇有声望的丝织坊东主。

在查验货物时,市舶司的巡检发现生丝中夹带了少量未报关的、做工精巧的金银线,价值不菲。这属于典型的夹带走私。

那东主被带来问话,起初还狡辩是工人疏忽,见王良面色冷峻,列出《大明律》相关条款,才慌了神,扑通跪下,连声道:“王大人恕罪!小民一时糊涂!是……是牙行的人说,这点小东西,以往都是如此,无人追究……”

王良心中冷笑,果然,旧有的利益链条仍在惯性运作。

他没有轻易放过,依法处以罚金,并将那批金银线充公,同时将涉事牙行列入重点监控名单。

他要用铁一般的案例,告诉所有人,新章程不是儿戏。

处理完这些,已是傍晚。

王良回到后衙,感到一阵疲惫。这不仅仅是政务的劳心,更是与无数双隐藏在暗处的眼睛、无数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博弈的耗神。

他推开窗,晚风中带着珠江的湿气和远处炊烟的味道。

他忽然想起那封家书,想起族兄描述的乡间傍晚,稻田里的蛙声,那是一种他早已陌生、也永远无法真正回归的生活。

他叹了口气,重新点亮蜡烛,铺开纸张。

他需要给文贵写一份更详细的汇报,陈述广州遇到的阻力,并再次强调保障合法商船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开始起草一份给皇帝的密奏,不仅要汇报公务,或许……也该在合适的时机,隐晦地提一提那件私事?

他提起笔,蘸饱了墨,却久久未能落下。

窗外,广州城的灯火渐次亮起,勾勒出这座庞大商埠的轮廓,也映照着他孤独而坚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