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无声的证言
“味之本”引发的舆论漩涡愈发汹涌,那种将“山海”打为“精英主义”、“阻挠美食普及”的论调,在有心之人的推动下,开始占据相当一部分市场。一些追求快捷高效的普通消费者,甚至部分面临经营压力的餐饮同行,都对“山海”的“固执”产生了质疑。
面对这种渗透到认知层面的软性攻击,单纯的技术分析和内部品鉴,影响力已然有限。必须有一场在更广阔舞台上、更具公信力的展示,才能撕开那层精心包装的糖衣。
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环球美食文化交流中心”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未来美食博览会”造势,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现代餐饮趋势品鉴沙龙”。受邀者包括知名美食评论家、星级酒店主厨、资深媒体人以及部分被视为“有潜力”的本地餐饮从业者。出乎意料的是,“山海”也收到了一份制作精美的邀请函。
“鸿门宴。”孙炜拿着邀请函,语气肯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他们肯定是想在所有人面前给我们难堪,巩固他们‘先进、亲民’的形象。”
“也可能是他们自信过度,认为我们不敢应战,或者即便去了,也无法在他们的主场掀起风浪。”安曼分析道,“如果我们缺席,反而会被解读为怯懦和理亏。”
林晓的指尖轻轻敲击着邀请函上凸起的烫金logo,目光沉静。他看向一旁安静坐着的石磊。自从上次内部品鉴会后,石磊似乎对自己的这种新感知能力多了几分信心,但依旧沉默寡言。
“石磊,”林晓开口,“沙龙上,必定会有使用‘味之本’或者其他他们所谓‘高科技’手段处理的菜品。你……能像上次一样,分辨出来吗?在那种场合下。”
石磊抬起头,眼神中没有畏惧,只有一种专注于探究的清澈。“可以试试。距离更近,干扰更多,但……那种‘不协调’的感觉,如果存在,我会知道。”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这种笃定,源于他失去又重塑的感官,源于他对食物本质近乎本能的忠诚。
“好。”林晓做出了决定,“我们去。不是去砸场子,是去……呈现一个事实。”
沙龙设在交流中心内部一个极富设计感的展厅。柔和的灯光,流线型的家具,空气中弥漫着与建筑风格一致的、经过调香的清甜气息。衣香鬓影,觥筹交错,一派高端前沿的景象。
霍华德·杨亲自担任主持,他风度翩翩,言辞幽默,向嘉宾们介绍着中心的最新“成果”。展示的菜品无一不外观惊艳,名字也充满未来感:“分子胶囊芒果鱼子酱”、“低温慢煮和牛配风味泡沫”、“宇宙星空冻”……
嘉宾们品尝着这些菜品,发出阵阵惊叹。
“这口感太奇妙了!鱼子酱在嘴里爆开,竟然是浓郁的芒果味!”
“和牛的嫩度简直完美,这泡沫的香气也非常独特。”
“不愧是交流中心,将科技与美食结合得淋漓尽致!”
林晓和石磊安静地穿梭其间,石磊几乎不主动取用食物,只是偶尔靠近餐盘,鼻翼微不可察地翕动,眼神专注而平静。孙炜则跟在稍远处,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霍华德注意到了他们的存在,端着酒杯走了过来,脸上挂着无可挑剔的笑容:“林主厨,石先生,欢迎赏光。感觉如何?我们的这些‘小玩意’,还入得了二位的法眼吧?”
林晓举了举手中的清水杯,淡然回应:“很有创意,霍华德先生。打开了新的思路。”
霍华德眼中闪过一丝得意,正要继续介绍,一位受邀的美食评论家——以言辞犀利、品味刁钻着称的吴老先生,正好尝了一口那“低温慢煮和牛”,眉头微蹙,自言自语般低声道:“这肉的火候确实无可挑剔,酱汁的风味也复杂……但不知为何,总觉得少了点……嗯,少了点‘魂儿’,吃下去很满足,但留不下记忆点。”
这话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区域,还是引起了几位附近嘉宾的注意。
霍华德笑容不变,正准备用他那一套“稳定输出”、“标准化美味”的理论来解释。
就在这时,石磊却上前一步,目光落在吴老先生餐盘里那块和牛上,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周围人的耳中:
“因为它的‘完美’,是拼凑起来的。”
一瞬间,周围的寒暄和议论声低了下去,不少目光投向了这个看起来有些苍白、甚至带着点病态的年轻人。
霍华德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依旧保持着风度:“这位先生,您的意思是?”
石磊没有看他,依旧盯着那块肉,仿佛在解读一个复杂的文本:“这块肉本身的味道,被一种更强烈的、来自外部的鲜味和醇厚感包裹着,覆盖着。像……像一件珍贵的木器,被刷上了厚厚的、颜色鲜艳的油漆。木头的纹理和香气还在,但被隔绝了,触摸不到了。”
他抬起眼,看向霍华德,眼神干净得近乎残忍:“你们的技术,很厉害。能把各种‘好吃’的元素,精准地添加进去,组合成没有瑕疵的‘标准答案’。但是,食物不应该是‘标准答案’。它应该有生长环境带来的独特气息,有烹饪过程中火候与时间交互产生的偶然性,有……有厨师投入情感时留下的、无法复制的印记。”
他顿了顿,用了一个更直观的比喻:“这道菜,像用最顶级的音响设备,播放一张数字修复得毫无杂音的古典乐唱片。每一个音符都精准,但失去了音乐厅里,乐团现场演奏时,那种空气的震动、乐手呼吸的微妙变化,以及……那种独一无二的、属于‘此刻’的生命力。”
一番话,没有激烈的抨击,没有专业的术语,只有最质朴、最直接的感官描述和比喻。却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在场许多资深食客心中那种隐约感觉到、却又无法言明的违和感!
吴老先生猛地睁大了眼睛,看着石磊,又看看盘中的菜,恍然大悟般连连点头:“对!对!就是这么回事!小伙子,你说到点子上了!就是少了那种‘生命力’,那种‘偶然性’!”
周围响起了一片窃窃私语。石磊的论断,无疑是对交流中心核心理念的公然挑战,而且是一种他们无法用现有科学数据直接反驳的、基于玄妙“感知”的挑战。
霍华德的脸色终于沉了下来,他盯着石磊,语气依旧克制,但寒意已然渗出:“很诗意的描述,石先生。不过,餐饮的未来,不能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感觉’上。科学追求的可复制、可量化、稳定优质的体验,才是对大多数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您所谓的‘生命力’和‘偶然性’,恐怕更多是……心理作用吧?”
他将石磊的能力,轻描淡写地归结为“诗意”和“心理作用”。
沙龙在一种微妙而紧张的气氛中结束。石磊的“无声证言”,虽然没有当场推翻交流中心的光环,却像一根刺,扎进了许多在场专业人士的心里。他那超越常理的洞察力,以及直指核心的比喻,成为了后续圈内讨论中无法绕开的话题。
“他居然真的敢在那种场合说出来!”回程的车上,孙炜依然有些兴奋和后怕,“你们看到霍华德那张脸了吗?都快绷不住了!石磊,你太牛了!”
石磊只是靠在车窗上,轻轻“嗯”了一声,显得有些疲惫。大量信息的摄入和精准的输出,对他而言消耗巨大。
林晓拍了拍石磊的肩膀,没有说话,但眼神中充满了肯定。这一战,他们用对方最不屑的“玄学”,在对方的战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然而,安曼随后发来的信息,给这份短暂的振奋蒙上了一层阴影。
「舆论监测显示,沙龙结束后,网络上开始集中出现一种新的论调:质疑石磊先生的专业背景,暗示其言论缺乏科学依据,并影射其过往经历(可能指古堡事件)可能对其精神状态和判断力造成影响。同时,交流中心宣布,将在博览会期间举办一场‘科学与感官的对话’论坛,邀请多位国际知名食品科学家,旨在‘正本清源’。」
对方的反击,迅速而精准。他们开始攻击石磊这个人,试图从根源上瓦解他话语的公信力。
林晓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霓虹,眼神凝重。霍华德和他的团队,绝不会容许石磊这样一个“不稳定因素”继续存在。他们抹去古堡痕迹的“清理”本能,会不会因此被再次触发,将矛头直接指向石磊本人?
石磊因为这次公开的“证言”,似乎已将自己置于了一个更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