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61章 书圣的"开挂"童年:王羲之与堂伯王导的那些事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1章 书圣的"开挂"童年:王羲之与堂伯王导的那些事儿

要是给东晋的顶流家族排个榜,琅琊王氏绝对稳坐第一把交椅。这家人就像开了外挂,文能提笔写文章,武能上马定乾坤,连出个书法家都能成。王羲之能有后来的成就,还得从他那位当宰相的堂伯王导说起——这关系,就像现在的学霸背后总站着个给划重点的教授大伯。

王导这人,在东晋那可是定海神针级别的人物。司马睿能在江南站稳脚跟建立东晋,全靠他在背后操盘。有回司马睿刚到建康,江南士族没人搭理,王导直接拉着堂兄王敦,让司马睿坐在华丽的马车里,自己和一群北方士族骑马跟在后面,浩浩荡荡穿街而过。江南士族一看:哟,这司马家的人排场不小,得给面子,这才纷纷前来拜见。就这手腕,放在现在绝对是顶级公关总监。

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王导的堂弟,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据说最早提议司马睿南渡建立根据地的,就是这位王旷。可惜他后来在战场上失踪了,留下年幼的王羲之。这时候,堂伯王导就成了王羲之的监护人,把他接到自己府里养着。宰相府是什么地方?天天高朋满座,不是尚书就是将军,王羲之从小听的不是儿歌,是如何治理国家怎么团结士族的高端对话,这起跑线比别人往前挪了不止一个操场。

宰相府的日子,把王羲之养成了个混世小魔王。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他拿着毛笔在墙上乱涂;客人来拜访,他敢爬到王导的太师椅上,抢客人手里的点心。有回王导和大臣讨论朝政,王羲之躲在屏风后面偷听,突然跑出来奶声奶气地说:我觉得你们说得不对!大臣们吓了一跳,王导却哈哈大笑:这小子,有点我王家的劲头!

王导教王羲之写字,那方法也挺特别。他不逼着王羲之描红临摹,而是扔给他一堆前朝碑帖,让他自己琢磨:你看这李斯的小篆,像不像老祖宗手里的玉圭?再看张芝的草书,是不是像瀑布往下流?王羲之拿着碑帖,真就对着院子里的竹子、石头比划,有回看着池塘里的鸭子游水,突然跑到书桌前写了个字,王导一看,连连点头:这笔画里有鸭子划水的劲儿!

最有意思的是,王导不光教写字,还带着王羲之社会实践。有次朝廷举办宴会,王导让王羲之跟着去。酒过三巡,有个北方士族嘲笑南方人只会种水稻,不懂写文章,王导没说话,朝王羲之使了个眼色。王羲之当场拿起笔,在墙上写了篇赋,笔走龙蛇,看得众人目瞪口呆。那北方士族脸红得像块猪肝,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南方人。王导摸着王羲之的头说:写字不光是好看,更是咱王家的脸面。

要说王羲之这辈子最幸运的事,除了有个宰相堂伯,还有就是那场坦腹东床的相亲了——这事儿还得归功于王导。当时太傅郗鉴想给女儿找个女婿,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优秀,就派门生去王导府上提亲。王导大手一挥:没问题,我家子弟都在东厢房,让你家大人随便挑!

王家子弟一听太傅要选女婿,个个都卯足了劲表现。有的穿得西装革履(哦不,是锦袍玉带),有的正襟危坐假装看书,连走路都踮着脚尖怕踩脏了地板。唯独王羲之,大概是刚练完字累着了,居然敞开衣服躺在东床上,露着肚皮呼呼大睡,嘴里还念叨着这墨汁真香。

门生回去跟郗鉴汇报:王家子弟都挺精神,就是有个小伙子,躺在东床露着肚子睡觉,不太懂规矩。郗鉴眼睛一亮:这才是真性情!我看就他了!就这样,王羲之稀里糊涂成了太傅的女婿。后来王导打趣他:你小子是走了狗屎运,还是早就算准了郗太傅喜欢随性的?王羲之挠挠头:我就是太困了......

其实王导对王羲之的影响,不止是书法和婚事。在宰相府耳濡目染,王羲之早早明白字如其人的道理。他后来当官,在会稽任内史时,处理政务就像写行书,既灵活又不失章法。有回当地闹饥荒,他没等朝廷批复,就开仓放粮,有人弹劾他擅自行事,他却说:百姓快饿死了,难道还要等公文盖完章?这股子担当,跟王导当年辅佐司马睿的魄力,简直如出一辙。

有个小故事说,王羲之晚年整理旧物,发现小时候王导给他改的字帖,上面满是堂伯的批注:这横画太硬,像柴火棍;这竖钩太软,像面条。他拿着字帖跟儿子王献之说:你爷爷(王旷)走得早,是你堂爷爷(王导)教会我,写字要刚柔相济,就像做人,太硬容易断,太软站不住。

王羲之能成为,固然有天赋加持,但王导提供的成长土壤,就像给幼苗施了最好的肥。试想一下,要是王羲之没在宰相府见过那么多名家真迹,没听过那么多高人指点,光靠自己闷头练,恐怕最多也就是个地方书法家,成不了影响千年的。这就像现在的孩子,不光要自己努力,还得有开阔的眼界——而王导,恰恰给了王羲之那扇看世界的窗。

司马光说:王氏累世簪缨,非独以权势显,更在传家有道。王导于国为柱石,于家为良师,教王羲之习字,更教其立身,是以逸少能成一代书圣。可见世家之盛,不在金玉满堂,而在文脉相续,家风相传。

作者说:王羲之的成长史,藏着天才养成的密码——真正的贵人不是给你铺路,而是给你打开可能性。王导没逼王羲之成为第二个自己(政治家),而是顺着他的天赋引导他成为最好的自己(书法家)。这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家长不必强求孩子复制别人的成功,职场前辈也不必让后辈走自己的老路。所谓传承,不是克隆,而是点燃对方心里本来就有的火。

本章金句:好的传承,是让你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会怎么选择?要是你是王导,会让王羲之走仕途还是专注书法?要是你是王羲之,面对太傅选婿的机会,会刻意表现还是保持坦腹东床本色?快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