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21章 王蕃之死:东吴酒桌上的致命"变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1章 王蕃之死:东吴酒桌上的致命"变脸"

孙皓当皇帝那几年,吴国朝堂就像个大型变脸现场——前一秒还觥筹交错,后一秒可能就人头落地。泰始二年那场君臣宴,把这场荒诞剧推向了高潮,而主角之一的王蕃,大概到死都没明白:自己不过多喝了几杯,怎么就把脑袋喝没了?

一、不合时宜的

王蕃这人,放在今天大概能评上年度最佳风骨奖。身为散骑常侍,他既不陪孙皓通宵喝酒,也不给太监塞红包,整天捧着本《周易》研究天象,见了皇帝都懒得说句软话。有回孙皓心血来潮想迁都武昌,满朝文武都喊陛下圣明,就他站出来说武昌地势低洼,粮食运不过来,气得孙皓把酒杯都捏扁了。

这性格自然得罪了不少人,首当其冲的就是万彧和陈声。万彧是孙皓的发小,主要靠陪玩上位;陈声是太监总管,专管替皇帝搜罗美女。这俩人看王蕃就像看眼里的沙子——你王蕃天天装清高,不就是显得我们俗不可耐吗?于是朝堂上总有各种小报告:王大人又在背后说陛下喝酒误事王常侍看天象说今年不宜用兵,这不是咒咱们吗。

孙皓本来就对王蕃憋着股火。这位皇帝有个怪癖,喜欢大半夜召集大臣喝酒,谁喝不下就灌,谁说错话就拖出去打。王蕃每次都找借口推辞,实在推不掉就喝几杯装醉,孙皓早就想找机会治治他这不识抬举的毛病。

二、酒桌上的生死测试

丁忠从晋国出使回来那天,孙皓特意摆了庆功宴。按说这场合就是走个过场,大家吹吹皇帝英明、吴国强大,喝几杯酒就散场。可王蕃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或许是丁忠带回的晋国风土人情勾起了他的兴致,或许是连日被弹劾心里憋屈,他一杯接一杯地喝,没多久就趴在桌上起不来了。

装的吧?孙皓眯着眼冷笑。满桌大臣瞬间安静,连筷子掉地上都能听见。万彧赶紧凑上前:陛下圣明,王蕃向来会装,说不定是故意扫您的兴。陈声跟着敲边鼓:听说他白天还跟人说陛下饮酒无度,这会子怕是故意装醉抗议呢。

孙皓一挥手:把他抬出去,晾晾!两个侍卫像拖麻袋似的把王蕃架到殿外。深秋的风灌进领口,王蕃打了个寒颤,酒劲儿醒了大半。他揉着发沉的脑袋,正琢磨自己是不是失礼了,殿内又传来传唤:陛下有旨,宣王常侍进殿!

这时候但凡机灵点的,都会跌跌撞撞进去,哭着喊着说自己罪该万死。可王蕃偏不。他整理好衣襟,弹了弹帽子上的灰,迈着稳健的步子走进大殿,行礼、问候,动作一丝不苟,脸上连点醉意都看不出来。

满朝文武倒吸一口凉气——完了,这是把坐实了!孙皓的脸瞬间从红转青,又从青转黑,拍着桌子吼道:好你个王蕃!竟敢戏耍朕!来人,拖下去斩了!

三、荒唐的收尾仪式

王蕃到死都保持着站姿,直到刽子手的刀落下,眼睛还圆睁着。孙皓看着滚落在地的首级,突然觉得还不够解气,对身边的侍卫和太监说:你们不是总说没见过猛虎扑食吗?今天就让你们开开眼!

一场更荒诞的闹剧开始了。那些平日里围着孙皓转的亲信,像被蛊惑了似的,冲上去抢王蕃的首级。你扔过来,我踢过去,有人甚至张嘴去啃,好好一颗人头,转眼就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万彧和陈声站在一旁冷笑,仿佛在看一场精彩的杂耍。

只有老臣陆凯看不下去,闭着眼叹了口气:夏桀商纣,也不过如此啊。这话后来传到孙皓耳朵里,孙皓倒没杀他,只是故意在他面前提起王蕃:陆公觉得,王蕃那样的人,该不该杀?陆凯梗着脖子说:王蕃是社稷之臣,杀他那天,天有异象,陛下没看见吗?孙皓被噎得说不出话,从此更恨这些老顽固。

这场闹剧的后遗症持续了很久。大臣们上朝前都要在家演练醉酒步态,生怕哪天真被皇帝测试;孙皓喝酒时总爱盯着别人的脸,看谁像在装醉;连宫里的太监都学会了新技能——隔着老远就能判断大臣是真醉还是假醉。

司马光说

王蕃謇谔,有大臣之风,而孙皓暴戾,杀之如弃草芥,又使近侍践辱其首,其残忍殆过于桀纣。夫国之将亡,必出妖孽,皓之亡吴,非独天命,亦人事也。蕃死而吴无直臣,朝堂皆阿谀之徒,欲不亡,得乎?

作者说

王蕃之死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暴君的残忍,而是那场装醉测试背后的荒诞逻辑——孙皓要的从来不是,而是。王蕃清醒时的仪态越端正,越显得不合时宜;他越是坚守尊严,就越触碰孙皓的逆鳞。这就像某些职场怪象:领导要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你有没有眼力见;同事拼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会不会顺情说好话。

更有意思的是万彧和陈声的角色,他们就像依附在权力上的寄生虫,专挑正直者的刺。但细想之下,他们又何尝不是孙皓的?没有皇帝的默许,哪来小人的猖獗?就像酒桌上的劝酒者,表面是自己热情,实则在替主家客人。

王蕃的悲剧,在于他把朝堂当成了讲道理的地方,却忘了在极端权力面前,道理往往是最没用的东西。但换个角度看,他醉酒后的坚守,反而成了黑暗中的一点光——至少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这么个人,宁死也不肯演一场醉酒戏。

本章金句

真醉假醉,醉的都是清醒人;杀人辱人,辱的都是自家国。

如果你是文中的王蕃,在被抬出大殿又召回时,会选择保持清醒仪态,还是装成醉醺醺的样子?要是你是旁观的大臣,又会怎么做呢?欢迎点评。